-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门市2020届高三元月调考文综历史试题
荆门市2020年高三年级元月调考试卷 文科综合 1.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当时 A. 文化的扩张与认同 B. 国家的统一 C. 分封制盛行 D. 民族的隔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文化发展传播,促进了文化心理认同,即反映了文化的扩张与认同,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混战分裂时代,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东周时期逐渐瓦解,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的混战客观上加强了民族融合和联系,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族隔阂,故D选项错误。 2.《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诸大实业家,有从事于畜牧的,有从事于种树的,有从事于开矿的,都非占有山泽之地不行。据此可知当时大实业家 A. 具有环保意识 B. 非法占有国有资源 C.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D. 展开激烈的产业竞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从事于畜牧的,有从事于种树的,有从事于开矿的,都非占有山泽之地不行”可知,这时期大实业家通过从事种植树林,开矿等行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没有体现环保意识,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这时期实业家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是国有资源,无法得出非法占有国有资源,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这时期已经有开发并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行为,没有体现他们之间展开激烈的产业竞争,故D选项错误。 3.《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 钱庄盛行 B. 借贷流行 C. 租佃关系发展 D. 社会和谐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可知,材料体现了有收成后还公司债务的情境,粮食还没离开场地、布帛还没有下机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说明当时借贷流行,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还债务的情境,没有涉及钱庄,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材料没有体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当时人们有了收成后还债务的情境,无法得出当时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4.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 阻碍了当地社会进步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C. 破坏了民族团结 D. 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司又称土官、土酋,是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以夷制夷的政策,而清朝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改土归流”的政策,改变以往以夷制夷的措施,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当地,有利于加强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不是阻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朝时期通过“改土归流”的政策,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与是否破坏民族团结没有直接关系,故C选项错误;清朝“改土归流”的政策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并不代表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故D选项错误。 5.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一种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逐步解体。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传统的华夷观走向崩溃 B.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减弱 C. 国家关系平衡机制的建立 D.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一直以中国是世界地理、文化和政治中心自居,讲求华夷之辩和夷夏之防,这种思想贯彻到对外政策中就逐渐形成了宗藩体系,而日本吞并琉球起而宗藩体系的逐渐瓦解,反映了当时传统的华夷观走向崩溃,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而不是这时期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减弱,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日本吞并琉球反映了传统华夷观走向崩溃,没有体现国家关系平衡机制的建立,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正常化是新中国成立后,故D选项错误。 6.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 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 B. 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 C. 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 D. 推行全盘西化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传统儒学的现代化”等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只是扫除了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腐朽的部分,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学术,并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说明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传统儒学的现代化”等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而是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扫除了传统文化中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腐朽的部分,有利于传播新文化,解放人的思想,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盘西化路线”指的是全面接受西方文化,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没有体现全盘西化路线,故D选项错误。 7.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中说(1937年7月17日):“我们既是一个弱国,便只有拼全民族生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表明 A. 国民政府推行片面抗战路线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有拼全民族生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的民族危机,因此出现了蒋介石材料所述的言论,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片面抗战路线”指的是国民党主张依靠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队抗战,并且片面抗战路线主要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的抗日路线,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不符合材料给出的时间,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故C选项错误。 8.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客观条件,指导了新中国的外交实践。据此可知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A. 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 B. 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 C. 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客观条件,指导了新中国的外交实践”等信息可知,体现了毛泽东尊重各国不同的实际国情,尊重各国的客观发展变化,这体现了毛泽东“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毛泽东“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没有体现毛泽东已经了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毛泽东“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没有体现毛泽东外交思想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且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理论依据,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毛泽东“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无法看出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并且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故D选项错误。 9.有学者认为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和更成熟,在于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在罗马文明中已经开始形成,并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这说明罗马文明的价值在于 A. 单一政体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B. 法律制度的基石作用 C. 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 D. 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古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更厚实和更成熟”“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现代法律的先驱,法律制度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到基石作用,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在罗马法中没有权力制衡原则,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没有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造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有古埃及、两河流域文明、中国、古印度等,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古罗马文明是世界最早的古文明,故D选项错误。 10.李剑鸣认为美国的建国者确立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机构行使,同时强调三种权力的平等和平衡,在相互制约中实现合作。这反映了美国分权体制 A. 实行等级分权 B. 背离“限权政府”理念 C. 体现了联邦主义原则 D. 实行了功能性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机构行使,同时强调三种权力的平等和平衡,在相互制约中实现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三权分立是把三种权力,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交给三个不同的机构,三权分立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在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并合作,反映了美国分权体制实行了功能性分权,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三权分立中三个权力之间没有等级划分,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三权分立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没有背离“限权政府”的理念,政府权力受到制约,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联邦制体现了联邦主义原则,而不是三权分立,故C选项错误。 11.下表是某时期英国经济和进出口的变化(1964—1979年) 1964 1970 1974 1979 公共支出占GDP比例(%) 34.1 37.7 404 41.1 通货膨胀率(%) 3.1 7.8 16.9 13.4 失业人数(千人) 372 555 542 1344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 1.6 2.6 2.6 5.7 工业产出指数(1975年=100) 86.2 99.9 1057 112.8 进口渗透率(%) 11.8 17.1 23.3 25,7 英国在世界出口产品中的份额(%) 14.4 10.8 88 97 这些变化 A. 推动了撒切尔夫人的改革 B. 反映了英国强国地位开始沦丧 C. 说明了自由主义实践的局限 D. 折射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全面衰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经济在1964—1979年期间通货膨胀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在整体上不断上升,英国在世界出口产品中的份额整体上下降,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1979年以撒气儿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她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这时期英国受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影响而出现通货膨胀、失业率增长等现象,无法得出英国强国地位开始沦丧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已经不推行自由主义,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这时期英国经济的情况,没有体现其他国家,无法得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全面衰退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2.新兴经济体是21世纪初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指的是一批保持着持续增长势头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崛起 A. 遏制了美国单极霸权主义 B. 带动了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发展 C. 推动了全球治理并解决了全球问题 D. 逆转了当今世界格局走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批保持着持续增长势头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经济体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南非,也成“金砖国家”,第二梯队包括墨西哥、韩国、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埃及、阿根廷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说明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带动了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发展,故B选项正确;新兴经济体国家积极挖掘自己的潜力以刺激经济增长,这带动了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发展,材料没有强调遏制美国单极霸权主义,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推动了全球治理,但不能表述“解决了全球问题”,表述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但不能表述为“逆转”,故D选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抚显然与汉州、唐道不同,……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和行政复查制度。宋代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所继承,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都采取了分权制衡原则。……就此而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府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晴汉族政治集团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 特点:采取分而治之方针;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突破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隶属于中央集权制等。 意义: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防范了地方割据,维护了中央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代治国提供了借鉴等。 (2)原因: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国内农民起义的发展;满清贵族的保守与传统军队战斗力的不足;汉族有志之士的学识、见识和理想追求等。 影响:扩大了地方权势,削弱了中央集权;改变了晚晴统治集团结构;汉族集团的西学东进,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宋代路制体现了采取分而治之方针;根据材料“相互牵制的方针”可得出宋代路制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根据材料“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等信息可知,宋代路制突破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根据材料“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可知,宋代路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体,隶属于中央集权制等。意义,根据材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等信息可知,宋代路制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根据材料“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可知,宋代路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体,维护了中央权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宋朝路制的设置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时为后代治国提供了借鉴等。 (2)原因,根据材料“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同时这时期国内农民起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满清贵族的保守与传统军队战斗力的不足;根据材料“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晴汉族政治集团崛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族有志之士的学识、见识和理想追求。影响,根据材料“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府摇摇欲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地方权势,削弱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的“东南互保”汉族政治集团崛起是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其虚弱表露无遗,因此汉族政治集团崛起改变了晚晴统治集团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晚晴汉族政治集团崛起一定程度上促进西学东进,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它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实际上,国际法具有强制力,它的效力有外力保证,对国家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载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 就国际法的效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国际法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尤其是随着世界整体性的不断加强,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为了解决、协调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共同问题,国际上制定了不同类别的系列国际法。在政治上,第一次世界大后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对维护20世纪20年代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二战后的《联合国宪章》对维护国际持久和平、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上,二战以来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关贸总协定》都极大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联合国海洋权益法》为维护人类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意义重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对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在发挥着指导性作用。 因此,国际法出台后,只要国际共同履行,合作推进,必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其成果的共享。 示例二 观点:国际法因种种原因其效力是有限的。 论述:国际法效力的发挥,往往处决于多种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因缺乏保障机制而更多处于一纸空文境地。而《巴黎和约》、《九国公约》则更因其自身的不平等性、侵略性而加剧了国际矛盾。二战后通过的《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则因其霸权性、强权性,导致长期冷战与对抗的存在,严重影响世界的和平稳定。近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以“美国利益优先”为导向,纷纷退群,先后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伊核协议》和《中导条约》,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政治安全等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国际法效力的发挥,既与国际法自身有关,又与其执行力相关联,从而严重制约着其效力的发挥。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国际法的效力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拟定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阐述和解释了国际法,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解答本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际法的积极作用方面,也可以选择国际法因种种原因其效力是有限方面,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5.材料 忽必烈采用兼容并包的一体化经济政策,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以恢复经济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政策便是“币同制”。忽必烈认为,若出产铜铁的地区都有权进行采矿铸铜、铁钱,可能造成割据,所以应当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元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非常接近现代货币制度。政府颁布了《银钞相权法》、《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多部法律,详细地规定了纸币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办法,要求将金银都集中于国库,禁止民间买卖。 ——摘自唐犀《元代二元民族法律观念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货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改革货币制度的意义。 【答案】(1)特点:纸币流通为主且实现全国化;金银作为国家储备金;货币发行权统一收归中央;提供法律保障;在吸收宋、金货币制度遗产上又有所创新等。 (2)意义: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内外贸易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为现代货币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一定借鉴。 【解析】 【详解】(1 )根据材料“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元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等信息可知,纸币流通为主且实现全国化,并货币发行权统一收归中央;根据材料“要求将金银都集中于国库,禁止民间买卖”可知,金银作为国家储备金;根据材料“政府颁布了《银钞相权法》、《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多部法律”可知,提供法律保障;根据材料“忽必烈采用兼容并包的一体化经济政策”“非常接近现代货币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吸收宋、金货币制度遗产上又有所创新等。 (2)根据材料“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等信息可知,元朝改革货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根据材料“《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多部法律”“详细地规定了纸币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办法”等信息可知,元朝改革货币制度有利于规范货币制度的流通,促进了国内外贸易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根据材料“非常接近现代货币制度”等信息可知,为现代货币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一定借鉴。 16.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集中力量摆脱经济危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1935-1937年,连续出台了3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1940年,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1941年3月,美国又通过了《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9月,苏、美、英三国签订第一个议定书。1942年元旦,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摘编自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中立”纵容到联合抗暴;由非暴力抵抗到武力参战;由有意识形态的敌视到破除意识形态的合作。 (2)原因:德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不断扩大;美国和人类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迫切要求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实行‘中立’政策”“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1942年元旦,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等信息可知,美国战略调整经历了由“中立”纵容到联合抗暴的过程;根据材料“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可知,美国由非暴力抵抗到武力参战;根据材料“9 月,苏、美、英三国签订第一个议定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由有意识形态的敌视到破除意识形态的敌视,与不同制度的国家进行合作。 (2)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39年11月”“1941年3月”“1941年8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德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不断扩大,直接危及美国国家利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40年代初随着德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不断扩大,直接危及美国和人类的安全,这促使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合抗暴;20世纪30—40年代初美国战略调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受德日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影响而改变国内政策影响的结果;根据材料“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苏、美、英三国签订第一个议定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战略的调整受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迫切要求。 17.材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现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向当时被西方经济学界誉为“大师”的剑桥教授马歇尔学经济学,先后出版了《货币政策论》、《货币论》、《走向繁荣之路》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书。他的总量分析法,抛开了传统的个量分析,从而使经济学完成了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的过度、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最深。危机的频繁发生,使西方国家的决策人急于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新方法,而传统的以“自由放任”为主旨的经济学说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凯恩斯主义随之应运而生。从那时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并被许多西方人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时代”等。 ——摘编自罗静兰等著的《西方文化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及其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答案】(1)核心:国家干预经济 功能:①完成了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的过渡、②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繁荣起了直接的指导作用。③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客观催生了战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产生。⑤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2)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 ②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学说的不适应 ③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识及其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 【解析】 【详解】(1 )核心,根据材料“传统的以‘自由放任’为主旨的经济学说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凯恩斯主义随之应运而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主张改变以往的“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经济,因此其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功能,根据材料“使经济学完成了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的过度”可知,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完成了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可知,凯恩斯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繁荣起了直接的指导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凯恩斯主义,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催生了战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产生;总之,凯恩斯主义推动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2)根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等信息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根据材料“传统的以‘自由放任’为主旨的经济学说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凯恩斯主义随之应运而生”可知,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学说的不适应;根据材料“是英国现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总量分析法,抛开了传统的个量分析”等信息可知,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识及其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也是凯恩斯主义产生的主要背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