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法制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规范制度、精密的立法技术、成熟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治理智慧和精神追求,是我们今天进行法治建设的重要历史资源。中国法律史学是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主要以中国古代法制为研究对象。中国法律史学自成体系,在改革开改后得到长足发展,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学科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大为增强。 法律史研究要坚持史料的基础性地位,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整理和编纂,通过考证找寻历史真相。但是,法律史学研究又不能止步于史料,否则就会偏离法学学科属性。法律史学研究要坚持论从史出、思古悟今,从史料中揭示出中国传统法律的特有品质、思维方式、逻辑体系、行为模式及价值内涵,从法律演变的历史中寻找文明秩序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为回答当前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当代价值和时代使命。 近年来,一些法律史学者采用新史料、新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利用契约、方志、司法档案等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这些新材料和新方法,使得法律史学研究内容从国家、中央扩展至地方和基层,从律例典章扩展至民间法律实践,拓宽了研究视野。不少研究明清法律史的学者就通过整理统计明清时期的司法档案,来考察当时官员“依法裁判”的状况。这样的研究方法值得鼓励,不过研究中也应慎重对待新材料和新方法,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 一些学者用现代或西方的法学概念、制度和框架来认识、评价和解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这种研究方式尤其需要注重严谨性和科学性。如果生硬地拿西方法学理念作为研究标尺,可能无法体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本意和其中的智慧,甚至可能得出否定中华法制文明的结论。比如,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本身就体现出对西方法学概念的机械理解。这些西方法学概念是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以这样的概念解读另一种文明、另一个历史时空中的法律实践,容易得出偏离实际的看法。准确认识一种法律文明的历史,应当从其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出发。 - 24 - 习近平同志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法律史学和现代法学之间的桥梁,是法律史学服务当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只有以史料为基础,以中国特有的法律话语体系来解释和评价我国历史中的法律现象,才能承担起传承中华法制文明、回应当代法治建设需要的时代使命,实现学科的独特价值和繁荣发展。 (摘编自罗冠男《挖掘法律历史的当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确保中国法律史学的正确研究方向,需要更深入理解中外法律及其产生背景。 B. 法律史学研究扩展到了地方和基层,主要得益于学者们进行的契约、司法档案等的研究。 C. 中国法律史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兼有法学和史学要素,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 D. 法律史学研究要从法律演变的历史中寻找规律,思古悟今,从而回应现实法治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介绍了中西法学的产生背景,论证了怎样借鉴西方法学促进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 B. 文章论证挖掘法律历史的当代价值这一观点,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清晰,有条理。 C. 文章第三段用例证法论证了用新史料、新方法进行研究对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影响。 D. 文章开篇从中华法制文明谈起,结尾引用习近平的话,把论证提高到了文化的高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挖掘法律历史的当代价值,促进现代法学的发展,离不开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B. 中华法制文明有着制度、技术等诸多优势,因此进行史料研究更契合法学学科属性。 C. 理清历史问题,慎重对待新材料和新方法,就能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D. 西方法学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所产生的历史时空不同,难以做到解读对方。 【答案】1. B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答案B项“主要得益于学者们进行的契约,司法档案等的研究”理解错误。原文“近年来,一些法律史学者采用新史料、新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利用契约、方志、司法档案等进行研究”并未说“主要得益于”。故选B。 【2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A项“论证了怎样借鉴西方法学促进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错误。原文“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只有以史料为基础,以中国特有的法律话语体系来解释和评价我国历史中的法律现象,才能承担起传承中华法制文明、回应当代法治建设需要的时代使命,实现学科的独特价值和繁荣发展。”强调的是注重对传统的传承而非强调借鉴西方法学。“文章介绍了中西法学的产生背景”也没介绍背景,解读文本出现偏差。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依文意可知,如果止步于史料,就会偏离法学学科属性,所以该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就能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错误,从原文“这样的研究方法值得鼓励,不过研究中也应慎重对待新材料和新方法,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看,“理清历史问题,慎重对待新材料和新方法”未必是“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的唯一条件,该项说法不当。D项“难以做到解读对方”错误,原文“如果生硬地拿西方法学理念作为研究标尺”等内容,是说“解读对方”需要结合对方的历史时空背景,选项说“难以做到”,属曲解文意。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袁花镇,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消息一出,海宁各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 金庸于1935年从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1992年首次重返家乡时,金庸给学校捐资建图书馆。当地教育部门介绍,金庸生前回乡时曾多次走进海宁校园,自称是学子的“大师兄”,为家乡传递正能量。金庸及其侠义精神,今后将作为海宁中小学名人文化教育传承项目,继续深入校园、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摘编自蒋亦丰《再见了,大侠校友》) 材料二: - 24 - 本周文热点话题TOP10 (摘编自李阳《一周(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文旅观察:金庸逝世引发全民追思 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密集挂牌成立》) 材料三: 2007年6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整理笔记素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采。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 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已的研究成果。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 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金庸先生说,现在的知识早已远离了靠记忆力的阶段,过去,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摘编自王庆环《时时真诚事事谦恭—采访金庸先生二三事》) 材料四: - 24 - 2001年5月,在雅静的南开明珠园,77岁的金庸先生和90岁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重逢了。老友相见格外动情,除了陈先生刚组建的数学研究中心的话题外,谈论的都是金庸的武侠和江湖。交谈中陈省身说,他最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我请教陈先生为何最喜欢黄蓉,金庸先生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我小说里的人物,黄蓉是最懂算数的,是武侠中的数学家。”听到这个解释,陈省身先生纵声大笑起来。陈省身先生解释为何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认为武侠和数学在最高层面是相通的。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和折服。 (摘编自张建星《侠之大者 温润如玉—— 金庸大师》) 材料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 我们不禁要发问: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 (摘编自连锦添《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等)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捐建图书馆,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B. 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高度。 C. 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D. 梳理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小说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先生有远见,他不看重记忆,因为不懂的东西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明白,他认为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B. 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惺惺相惜,从他们关于数学与武侠小说的对话中可看到一代大师虽研究领域不同,但对学问的认知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C. 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玄幻、修真、盗墓、穿越等小说的兴起,表明大众文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D. - 24 - 一周文旅观察显示,金庸逝世那一周,金庸逝世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APP、微信,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逐一亮相主要是微信、新闻。 6. 金庸之后,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根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A 6. ①在娱乐性之外,还要体现社会现实和哲学意义,特别是传承金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②武文化需要展望和融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③创作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随意玩玩”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其中金庸先生自称“玩玩”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谈的是兴趣和乐趣。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他不看重记忆”错误,文中说的是金庸先生认为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并非说他不看重,厚积薄发里的厚积就是看重记忆。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可以划记表明重点内容的语句,没有的话要根据内容概括,同时可以结合材料的标题,表头还有选文的出处等信息。“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启示我们武侠文化需要展望和融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采。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启示我们创作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材料四“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 - 24 - 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启示我们在娱乐性之外,还要体现社会现实和哲学意义,特别是传承金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焰火 邹世奇 又快过年了。小妮站在东厢的廊下,仰头望着夜空,很久以前,有人曾在那里升起一朵绚烂的烟花。 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 那时候,小妮和父母住在四合院的西厢和北厢,东厢和南厢住着一位阿婆。每年一进腊月,阿婆便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她的儿子、儿媳都在省城工作,她要去省城和他们一起过年。小妮初二那年腊月,阿婆破天荒地没有去火车站买票,原来阿婆的孙子考上了北大,他们一家要回来过年了。 大年三十傍晚,小妮随爸妈去城外给先人送过亮,回来看见阿婆的门关着,里面电视开着,有客人,言笑晏晏的。 第二天是年初一,一大早,小妮就被鞭炮声吵醒,隔着木格窗子,看见外面下雪了!小妮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来到院子里。 她看到了什么?一树被雪覆盖的腊梅花下面,一个少年正用手指轻轻拨去积雪,深嗅那雪中腊梅的清香。他穿着蓝色的休闲装,系着灰色的羊毛围巾。感觉到有人看他,便朝小妮扭过头来。小妮也忙低头看自己:粉色短款羽绒服,牛仔裤,粉色毛毛拖鞋—真土气啊,她觉得脸发起烧来。少年朝小妮笑了笑,干净透明。 那一天,小妮任爸妈怎么唤都不肯回屋,她收集积雪做了很多只雪鸭子,每一只都比茶杯大不了太多,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从雪地里排到院中的石桌上,从屋檐下排到白色的冬青树上,好像小鸭子们列队在走。 终于,阿婆家贴着“福”字的棉门帘一挑,嗅腊梅的少年——阿婆的孙子,小妮叫他小哥哥,出来了,看见雪地里的小鸭子,眼睛一亮,朝小妮笑了起来,说:“心思好巧的小妹妹。”小妮藏起冻得通红的双手,也笑了。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做手工却是小妮的强项。 年初二开始走亲戚,这一走就要一直走到初七爸妈上班为止。 - 24 - 这一年,走亲戚格外令人厌烦,连小妮喜欢的糍粑、糯米蒸饭、粉蒸肉都变得油腻而齁甜。好不容易到了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请亲戚们来自己家了。小妮提前几天就在心里雀跃,然而初五一大早,她眼看着阿婆一家人锁上门出去了,小哥哥还回头对她笑了笑。小妮憋得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 又是乏味而耗神的一天。到了晚上,小妮帮妈妈打扫请客后一桌的狼藉,隔窗听见阿婆一家也走亲戚回来了。过了一会儿,院子里响起了爆竹声,鞭炮一响,在小妮耳朵里就有了召唤的意味。她飞快地把洗净的盘子放进碗柜,冲进了院子。 天上新月如钩。不甚亮的院子里,小哥哥正用一根燃着的线香,探着身子去点地上竖着的一根大爆竹,爆竹的引信被点燃了,“嘭”一声升起,在高空绽开一束七彩的礼花,“噼噼啪啪”地向四周绽放,越变越繁复,越变越绚丽,流光溢彩,光芒四射。随后,于极盛处渐渐黯淡、消逝,最后只剩下一束青烟,在漆黑的夜空保持着一朵烟花的形状,久久不肯散去。 小妮一直仰头看着,直到小哥哥碰碰她:“你来放。“小哥哥手中一支细细的焰火棒。小妮退后一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不,我不敢。“小哥哥微笑:“我知道你不敢,这个不怕的。” 看见小哥哥眼里的鼓励和期待,小妮一下子来了勇气,接过那根小棒,伸长了胳膊远远地持在手中。小哥哥用线香点燃了它,绽开一朵金黄的、毛草草的烟花,安安静静,小巧玲珑。小妮不再害怕,把这朵小小的烟花举到眼前,好奇地看它,像看着一簇小小的希望,喜悦充塞了内心。那个夜晚,那种焰火棒,小哥哥给她点燃了一支又一支。 第二天是初六,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傍晚回来时,只有阿婆在院子里打扫昨夜的爆竹残迹。她知道,小哥哥和他的父母已经回省城了。 又是一年春节。阿婆照例收拾好一切,去省城和儿子、孙子一起过年。和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她把房子卖给了小妮家。欣喜的小妮父母把春联和“福”字贴遍了四合院的每一扇门窗。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没人注意到小妮的忧伤。 那年烟火璀璨的一瞬,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 几年后,小妮比以前更加挺拔,轮廓也更分明了。因为小哥哥进的是北京大学,她的成绩也从班级中游升到了全县前五。 新年过后,小妮就要高考,她想考北大,如果不行,也要上北京的其他学校,她记得小哥哥的专业和班级,相信他还会在那里继续深造。 这样想着,小妮点燃一根小小的焰火棒,金黄的烟花安静绽放,温柔的,毛茸革的,像一簇小小的希望。 - 24 -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景简洁,有韵味,如“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既从嗅觉角度写腊梅特点,又以腊梅的“甜香”暗示小妮的心理,意蕴丰富。 B. 小妮收集积雪做雪鸭子这一细节,表现了小妮的心灵手巧,这正是她的童心表现,也意外地获得了嗅腊梅的少年的称赞,双方由此有了更多的交流。 C.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小妮的回忆写起,引导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回到“很久以前”,沉浸在感情的氛围中,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D. 小说善于遣词造句,如“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中的“拖”字,用得形神兼备,“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中“亮”字表现了影响之深。 8. 小说多处表现了小妮的不同心理,请找出四处并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9. 文章以“小焰火”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初见少年,因自己衣着土气而”觉得脸发起烧来”,表现了小泥的羞涩。②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请或们来自己家了,小妮很高兴,可看到少年跟家人出去了,“小妮憋得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表现了小妮的失落和忧伤。③小妮和少年在放小焰火时,小妮好奇地看着“绽开一朵金黄的、毛茸茸的烟花”,心里充满了喜悦。④几年后小妮长大了,将要参加高考的小妮目标是考上少年所上的北大,这时小妮看着小焰火“像一簇小小的希望”,表现了小妮的期待。 效果:在人物感情的起伏中,真实细腻地刻画小妮的心理,充分展示了小妮这一人物性格,更好地吸引读者,打动读者心灵。 9. ①“小焰火”是小说的线索,把故事情节贯穿起来。②“小焰火”象征内心涌起的朦胧而纯洁的感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令人上进、给人希望。③“小焰火”和小妮、少年充满朝气的年龄特征吻合,整篇小说温馨而富有诗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B项“这正是她的童心表现,也意外地获得了嗅腊梅的少年的称赞”错误,文中前面写小妮对观腊梅少年的好感,后面又说“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做手工却是小妮的强项”, - 24 - 小妮收集积雪做雪鸭子这一行为,应是以自己的强项获得少年的好感,是有心机的,并非意外,也不是童心的表现,属于少女心事。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概括分析能力。做题方法可简要概括为“2步2要”。第一步,要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第二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2要”指一要设身处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二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本题要求找出四处表现小妮心理的语句并赏析。需要考生带着问题去原文筛选,然后根据上面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心理。第一处是初见少年,“小妮也忙低头看自己:粉色短款羽绒服,牛仔裤,粉色毛毛拖鞋—真土气啊,她觉得脸发起烧来。”结合前文小妮对少年是很钦佩仰慕的,等到见到少年因为自己穿着土气而自卑、害羞。第二处是“好不容易到了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请亲戚们来自己家了。小妮提前几天就在心里雀跃,然而初五一大早,她眼看着阿婆一家人锁上门出去了,小哥哥还回头对她笑了笑。小妮憋得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提前几天雀跃,是对少年来家里做客的期盼,但是最后小哥哥一家一大早出去了,并没有来她家,“憋得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表现了他的伤心、失落。第三处描写“小哥哥用线香点燃了它,绽开一朵金黄的、毛草草的烟花,安安静静,小巧玲珑。小妮不再害怕,把这朵小小的烟花举到眼前,好奇地看它,像看着一簇小小的希望,喜悦充塞了内心。”小哥哥虽然没来她家做客,但是他们可以在一起放烟火,而且烟火是那么地美,小妮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快乐。第四次是最后,“新年过后,小妮就要高考,她想考北大,如果不行,也要上北京的其他学校,她记得小哥哥的专业和班级,相信他还会在那里继续深造。这样想着,小妮点燃一根小小的焰火棒,金黄的烟花安静绽放,温柔的,毛茸革的,像一簇小小的希望。”小妮期待考上少年的大学,北大。表达效果上,小妮的心理:期待-失落-喜悦-期待,在心理的起伏变化中,充分展现了以为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形象。这样写很有感染力,读者的心也被牵动了,与少女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期待。 【9题详解】 - 24 -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基本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情节上,“小焰火”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是文章结构紧凑。开头“很久以前,有人曾在那里升起一朵绚烂的烟花。”由焰火转入回忆;中间小哥哥和小妮玩焰火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因小哥哥没来小妮家做客的失落,也为后文她一直保留这美好的记忆做了铺垫;接着写“那年烟火璀璨的一瞬,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这样想着,小妮点燃一根小小的焰火棒,金黄的烟花安静绽放,温柔的,毛茸革的,像一簇小小的希望。”最后突出了少年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他的期盼,照应开头。主题上,“那年烟火璀璨的一瞬,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这样想着,小妮点燃一根小小的焰火棒,金黄的烟花安静绽放,温柔的,毛茸革的,像一簇小小的希望。”“把这朵小小的烟花举到眼前,好奇地看它,像看着一簇小小的希望,喜悦充塞了内心。”可知“小焰火”象征着喜悦、希望、温暖、令人上进;同时这焰火也寄托了小妮对少年朦胧而纯洁的感情。人物形象上,“小焰火”属于物象,和小妮、少年充满朝气的年龄特征吻合,他们的生命都是温暖、璀璨、充满希望,使整篇小说温馨而富有诗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 24 - 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妇党[注]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 民王颖有金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B. 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 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D. 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 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 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D. 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4 -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 (2)滕元发担心流民将要到达,爆发瘟疫。先准备城外作废的军营土地,把富裕户召来,让他们出钱建房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如本题“颖愤而致佝”意为王颖气愤得成了驼背,是一个整体,在它之后断开,排除B项、C项。“颖投杖仰谢”意为王颖抛掉手杖抬头道谢,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A项,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C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错,也包括在世的君主和尊长。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项“神宗相信了王安石”错,应是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而神宗会认同滕元发的看法。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虽”,即使,“济”,成功;“殆”,危险;(2)中“且”,将要;“度”,考虑,这里引申为准备。“谕”,晓谕,告知。 - 24 - 【参考译文】滕元发,起初名甫,字元发。因为避高鲁王名讳,改用字作为名。召入朝廷考试,担任集贤校理。神宗登上皇位,召滕元发来问他治理混乱局面的方法,神宗说:“你知道君子和小人各为其党吗?”滕元发说:“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神宗认为是名言。晋升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议论宰相在朝会时不领班是跋扈,神宗问滕元发这问题,滕元发说:“宰相固然有罪,但认为宰相是跋扈,那我就认为这是欺瞒天理陷害人了。”授任御史中丞。宰相让他儿子担任判鼓院,谏官们认为不可以这样。神宗说:“鼓院仅传达事情而已,这对于事情有何妨害。”滕元发说:“假如有人控诉宰相,却让他儿子传达,行吗?”神宗明白了,就取消这个任命。黄河以北的地区发生大地震,朝廷命令滕元发为安抚使。当时城中房屋多数倒塌,官吏和百姓怕被压,都睡在帐篷和茅草屋中,滕元发独自住在房屋下,说:“房子倒下百姓死去,我自己应当和他们同命运。”免除田租,修筑堤坝,纠查贪污残暴的官吏,责罚盗贼,北路因此安定。升为开封府尹。百姓王颖有金钱被邻居家的妇人所盗藏,经历几任府尹查问都没有得到公正判决。王颖气愤得成了驼背,拄着手杖到开封府上诉。滕元发一次审问就得到实情,把金子返还给王颖,王颖抛掉手杖抬头道谢,驼背也就消失了。滕元发在神宗面前议论事情,像家人父子一样,说话不加修饰,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心中的想法。神宗知道滕元发忠心诚实,所以事情不论大小,人物不论亲疏,常常都去问他。滕元发随事解答,一点也不避嫌隐瞒。王安石刚想立新法,天下人纷纷议论,王安石怕滕元发有所进言,神宗会听信他,因此借事,让滕元发出任郓州知州,历任齐州、邓州知州,滕元发妻子的亲族李逢谋逆,有人因此排挤滕元发,贬为池州知州,又改为安州知州。流落在外地近十年,还因为以前的过错贬到筠州居住。有人认为他还会复官,滕元发谈笑自若,于是就上奏为自己辩解,神宗看了很怜悯他。哲宗登上皇位,滕元发调任郓州知州。当地供应学生的粮食不足,而百姓中有为争夺公田二十年没定下来的,滕元发说:“学生没有饭吃而把良田供顽民吃饱吗?”于是请求把公田作为学田,于是这场争讼停止。当时淮南、京城东边闹灾荒,滕元发担心流民将要到达,爆发瘟疫。先准备城外作废的军营土地,把富裕户召来,让他们出钱建房屋。滕元发威名流传西北地区,号称著名将帅。河东的十二将,其中有八将担负守备西部边界,分一半人轮休。因年老竭力要求去淮南任职,担任扬州知州,没有到达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 24 -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 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 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 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15.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2)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幽静”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相对的“闲适”也不对,应是寂寥。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做题时要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典型意象,逐句分析情感。“楚客悲”,借贾谊被贬的经历,表达自己被贬的悲愁;“秋霜”指年华老去,“空”暗示功业无成,“位尚卑”直抒胸臆,感慨万千;颈联进一步感叹地位卑微,伤感无奈;尾联作者暗比杨雄,满腹才华却无人推荐,苦闷至极。 【点睛】读懂是做鉴赏古代诗歌题的关键。阅读时,需要注意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背景、体裁类别、典故、意象、关键词句等,对诗歌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并结合选择题的选项进行认识的矫正。 - 24 -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诗人认为,只要自己的本心是美好的,而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自己的陋室不简陋的原因之一是自己的朋友都是有学问的人。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 【答案】 (1). 不吾知其亦已兮 (2). 苟余情其信芳 (3). 谈笑有鸿儒 (4). 往来无白丁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1)中的提示语是“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注意“已”字;(2)中的提示语是“自己的朋友都是有学问的人”,注意“鸿儒”二字;(3)中提示语是“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注意“佛狸”二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百多亿年前的一个时空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在这个时空奇点,目前所知的物理理论都不适用。但这个理论产生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并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 ,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创生是周期性的。从一开始对大爆炸时空奇点 到提出周而复始的火劫模型,科学家取得了不小的理论进展。但这个模型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又提出了反弹学说。这个理论可以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面临的初始条件的疑难。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科学家发现,真正要揭开宇宙形成之谜,就要找到宇宙开端大爆炸产生的原始引力波,遗憾的是,原始引力波至今没有被观测到。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中国科学家 - 24 -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阿里计划”,即阿里原始引力波探测实验。 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提出了很多假说。( )。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相信,宇宙起源之谜终将被解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懈可击 苦思冥想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B. 无懈可击 思前想后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C. 白璧无瑕 苦思冥想 捉襟见肘 义不容辞 D. 白璧无瑕 思前想后 一筹莫展 当仁不让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B. 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不再发生。 C. 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D. 不仅反弹学说很好地吸收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免产生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 B. 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但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 C. 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D. 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近年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不同。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白璧无瑕: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语境中用了否定句式,指不是没有漏洞,不是指不完美,应选“无懈可击”,排除C - 24 - 项D项。苦思冥想:深沉地思索。思前想后:形容前前后后反复思考。“思前想后”强调反思,与语境“为解决问题”不合,应选“苦思冥想”。排除B项。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语境强调没有计策、办法,应选“一筹莫展”。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语境指应该做的事,与道义无关,应选“当仁不让”。综上,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原句语序不当,主语一致时,关联词放主语后面,“不仅”移到“反弹学说”后面,排除B项、D项。原句搭配不当,“解决”与“成果”不搭配,排除A项。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连贯。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理论预言”紧接由上文“假说”,排除A项、C项。“世界科学家”与下文“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衔接紧密。排除D项。另外“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与”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衔接紧密。综上,故选B。 20.下面是某征文启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应征稿件必须是作者原创的,看到了剽窃等问题,将取消参评资格。作者同意授权主办方汇编作品,如不同意,请作者说清楚。征文活动设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好几个。组委会聘请名头很响的专家担任评委,面向社会公示后确认。拟定于6月在春城举办征文颁奖典礼,届时邀请文化学者来现场为获奖者颁奖。欢迎广大文友不吝赐稿。 【答案】(1)“看到了”改为“发现”; (2)“说清楚”改为“说明”; (3)“好几个”改为“若干”; (4)“名头很响的”改为“著名”; - 24 - (5)“来”改为“莅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考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问题:对话的双方以及其地位身份的差距、说话的场合情境等。语言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题干中说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考生可有目的地从搭配不当、歧义、不合逻辑等角度去分析。“看到了”“说清楚”“好几个”“名头很响的” “来”分别改为“发现”“说明”“若干”“著名”“莅临”。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一,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同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有关部门启动“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从下面候选人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推荐词。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运用排比、比喻手法,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不超过90个字。 焦裕禄 袁隆平 郎平 【答案】示例一(焦裕禄):他把手伸向远方,像一艘巨轮,开拓着前进道路;他把心交给群众,像一支蜡烛,燃烧着奉献的灵魂;他把情洒向大地,像一粒磁石,散发着独特的力量。 示例二(袁隆平):他像一头黄牛,默默耕耘在田畴,让地球战胜饥饿;他像一朵白云,缓缓漂浮在天空,让名利远离自己;他像一只蝴蝶,翩翩飞翔于丛林,让梦想抵达花丛。 示例三(郎平):她像一支利箭,把拼搏精神射向远方,诠释了奋斗的内蕴;她像一只蜜蜂,把无私奉献注入体内,抒写了人生的赞歌;她像一支号角,把青春追求融人乐声,唤醒了大国的梦想。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读写能力。本题主要是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审读题干,明确要求,注意细节,比如修辞的使用、字数限制等。本题围绕“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写“推荐词”,这就要求抓住所选人物的主要事迹,清楚他的精神品质,比如焦裕禄主要是“开拓、奉献、爱民”;袁隆平主要是“远离名利,脚踏实地,默默耕耘”;郎平主要是“拼搏、进取、奉献”等。还要注意“运用排比、比喻手法,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不超过90个字”。 【点睛】如何写好推荐词。对于所推荐的对象,需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写出真正符合推荐对象的推荐语。无论是人、或者文章、或者事物,在为其写推荐语之前必须明确推荐的目的。举例:如果是推荐某人,推荐某人的目的是为了求职,还是为了相亲?两种截然不同的推荐目的,推荐语的侧重方向就完全不同:一个要从职业角度推荐;另一个要从人物性格本身进行推荐。向谁推荐,是写推荐语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推荐语的措辞,要符合所推荐的对象。比如你向小学生推荐一部动画片,那么推荐语就需要写的生动、活泼、易懂;如果向成年人推荐一部动画年,那么就要写的唯美,并明确动画片的主题与风格。明确推荐语所用的场合也是十分重要限制条件:所用的推荐语必须符合场景,才能让人印象深刻、不会产生反感。比如用在网络吐槽风格的论坛中,用书香气息明显的语言就十分不合适。明确了以上各种写推荐语的必备信息之后,那么具体如何写推荐语,就是十分考验个人实力的一步了。笔者建议大家在写推荐语的时候,所用措辞,尽量符合自己平时的写作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措辞优势,不建议各位盲目模仿,导致所写的推荐语语言赘述、内容模糊。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的文章《这些“牛孩”的人生呢?》引发了热议。文中,秦院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入读一所好大学似乎成了追梦的终点。然后便找不到奋斗的方向了,哪怕是很多拼进了北大、哈佛的“牛孩”,也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人生方向”了。 哈佛商学院学生李柘远对此回应:任何努力都值得尊重,请多给学生们一些尊重、耐心和鼓励。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来的,是用一个个小目标拼出来的;别着急,别焦虑,把眼下的每一步走实,你会走的很好。 对于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4 - 【答案】【例文】 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材料中秦院长表达了自己对那些把入读一所好大学当成追梦的终点,然后便找不到奋斗的方向的“牛孩”的担忧。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方向”实在对我们太重要,我们要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每一天都走在进步的路上。 对任何人来说,“方向”都是弥足珍贵的东西。否则,“过日子”也就成了“混日子”。试想,这世上哪里会有真正重复的日子?又哪里寻得到日日不重复的生活?人的一生不可能停下脚步,但若是失掉了方向,就只是疲于奔命,最终又兜兜转转回到原地。而当人认准了一个方向,即使他的前进速度如蜗牛一般,也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前进。因为他知晓,遥远的前方,会有一个终点在等着他。 有了生活的方向,机械的程式也可以开出灿烂的新花。福楼拜的写作生涯多是在他公寓的小房间中度过的,他日日与笔为伴、以墨为友。可以说,他的生活就是由写作构成的,但他一直笔耕不辍,从未感到厌倦,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方向,在这个由他一手搭建的文字世界中,不断发掘新的乐趣,使他不觉宅居之苦。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可谓艰苦卓绝,她日日与成吨带有放射性的铀沥青矿石为伴,望着蒙尘的提炼炉与遍地的试管,她亦没有丝毫怨言。尽管四年的奋斗换来的仅仅是十分之一克的纯镭盐,她也没有埋怨过去的日子,哪怕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克,只要这个质量仍能被测定,她便深受鼓舞。她知道,那幽幽的蓝光正逐渐增强,光的终点,便是她前进的方向。 诚然,除了要认准方向以外,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方向。牛顿是一位成就颇高的物理学家,他的牛顿三定律至今仍是经典力学的基石部分。但他却在晚年陷入了桎梏——他将双目从地面移向了天空,希望上帝能告诉他那些无法用当代科学解释的现象。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但牛顿离科学的尽头还有太远的距离,所以神学也无法帮助他——他的脚步从此停滞不前。汪精卫曾写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然而,面对日寇的侵略,他却选择“曲线救国”,最终落下千古骂名。可以看出,他们二人的失利正是因为选错了方向,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选择错误的方向,只会让人抱憾终生。 那么,如何确立自己生活方向?首先,要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见闻。人愈发现世界之大,便愈加理解方向的重要性。其次,要遵循内心的声音,方向千万条,你一定要找到、并守住内心最想走的那一条。当你踏上某一条路,便应该一往无前,百折不回,即使注定着要忍受煎熬,也应无怨无悔。 - 24 -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做到以上两点最佳的方式便是用功读书,正如龙应台所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是的,没有走上社会之前,用功读书才是我们最正确的方向,用功读书不仅相当于观遍了世界,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几多不同的选择,其中总有一个可以触动我们的内心。 当然,对于自己的选择亦要有充足的认知,我们要沉下心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假若只凭自己的一腔热血便一往无前,换来的可能只是头破血流。身处浮躁功利的大环境下,不少同学深感学习苦闷,六年复三年,三年再复三年,恨不得立刻就“听从内心的声音”,展翅高飞,殊不知如果我们沉不下心来,舍弃学习为我们带来的知识,放弃学校生活为我们带来的经验,贸然闯入社会,就如同浪花脱离滩头冲向山崖,在阳光的照耀下虽出尽风头,却会立刻被击得粉身碎骨。 莫要在庸碌无为的生活中任光阴飞逝!莫要在彳亍往复的踱步中任华年消磨!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坚定自己的选择,我们将在三百六十五天中的每一天都活出新的风采。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审题:本题从教授的角度可以从人生方向的重要性、怎样寻找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方面立意。从李柘远的角度可以谈没有方向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方向是由小目标拼出来的、脚踏实地等。 立意:1.宏观的人生方向,是由微观的“小目标”累积而成的。2.小目标比大方向更重要!3.不去好高骛远,只求脚踏实地。也可以从怎样寻找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人生方向的重要性方面立意。 素材:(1)缔造了苹果帝国的乔布斯开始科技领域创业前,曾在二十多岁时只身去印度踏上一段宗教苦旅,还当过嬉皮士。奥巴马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回芝加哥穷人区干了三年义工,然后进入哈佛法学院读博士。彼时的他,很可能并没把“人生方向”定为有朝一日当选美国总统。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年轻时曾教英语,后来开翻译公司。当年的马总肯定也没想过,未来的人生都将和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公司密不可分。秦院长自己也在文中提到了美国的摩西奶奶,77岁时才发现对绘画的热爱,正式开始创作。 (2)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特别助理、哈佛研究生院国际战略发展主任H.P. Tian博士被问到中国留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和未来规划时,她给予了很正面的评价(以下为原话大意):“我了解的不同院系的中国学生都才华横溢,能力出众。他们头脑清楚,很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 24 - (3)今年上半年,我去上海面试学生。学生们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一个个光鲜亮丽,就像他(她)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无一例外,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热心公益事业——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等等。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他(她)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她)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 (4)何江(哈佛历史上第一位毕业典礼中国籍学生演讲人)便是生活得“很明白”的一位年轻人。他从湖南农村考进中科大生物系,再凭优异成绩进入哈佛生物系读博士,如今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生物学博士后研究。虽然何江还没确定未来是扎根实验室做学术,还是走出校园去探索技术+创业道路(即“人生方向”待定),可你一定能看出,何江如今的优秀是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抓准“生物”这个自己喜爱又擅长的领域,完成一个接一个成长途中的“小目标”。不好高骛远,只求脚踏实地——对年轻人而言,这难道还不够吗? 结构:本文引用材料开头,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接着论述了方向的重要性:弥足珍贵、有了生活的方向,机械的程式也可以开出灿烂的新花。接着又更深一步探讨要选择正确的方向,然后从怎么确定方向的角度展开论述,接着又论述确定方向后应有的态度。最后重申论点,照应开头。可以说本文层层深入,显示了作者立论的深度、思维的强度,实在为作者深邃、缜密的思维折服。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文言文要准确翻译。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蕴含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