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课练25实验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课练25实验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课练25 实验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1.关于多用电表的使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用电表是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共用一个表头改装而成的 B.用多用电表测电压、电流时,红表笔的电势都高于黑表笔的电势 C.用多用电表测电阻时,红表笔的电势高于黑表笔的电势 D.用多用电表测电压、电流和电阻时,电流都是从红表笔流入的 E.用多用电表测电压、电流和电阻时,都用到了表内的电源 F.测电阻时,必须把与被测电阻相接的电源分离 G.测电阻时,两个表笔要与待测电阻接触良好才能测得较准确,因此,应当用两手分别将两个表笔与电阻两端紧紧捏在一起 ‎(2)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几次测量,指针的位置如图所示.若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处于下面表格中所指的挡位,相应读数是多少?请填在表格中.‎ 欧姆挡×10‎ ‎________ Ω 直流电流50 mA挡 ‎________ mA 直流电压5 V挡 ‎________ V ‎(3)下列操作为某同学用多用电表测一个电阻(阻值约为200 Ω)的操作步骤.下面为已打乱的该同学测量时的操作步骤,请按正常操作排序:________.‎ A.将两表笔短接,调节欧姆挡调零旋钮使指针对准刻度盘上欧姆挡的零刻度 B.将两表笔分别连接到被测电阻的两端,读出Rx的阻值后,断开两表笔 C.调节定位螺丝,使电表指针指在左端零刻线上 D.旋转选择开关使其尖端对准欧姆挡×10‎ E.旋转选择开关使其尖端对准OFF挡或交流最大挡,并拔出两表笔 ‎(4)‎ 用多用电表探测图甲所示黑箱发现:用直流电压挡测量,E、G两点间和F、G两点间均有电压,E、F两点间无电压;用欧姆挡测量,黑表笔(与电表内部电源的正极相连)接E点,红表笔(与电表内部电源的负极相连)接F点,阻值很小,但反接阻值很大.那么,该黑箱内元件的接法可能是图乙中的________.‎ ‎2.在实验室测量两个直流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电源甲的电动势大约为4.5 V,内阻大约为1.5 Ω;电源乙的电动势大约为1.5 V,内阻大约为1 Ω.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除了导线、开关外,实验室还能提供如下器材:‎ A.量程为0~3 V的电压表V B.量程为0~0.6 A的电流表A1‎ C.量程为0~3 A的电流表A2‎ D.阻值为4.0 Ω的定值电阻R1‎ E.阻值为100 Ω的定值电阻R2‎ F.最大阻值为10 Ω的滑动变阻器R3‎ G.最大阻值为100 Ω的滑动变阻器R4‎ ‎(1)选择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等器材,采用图甲所示电路测量电源甲的电动势和内阻.‎ ‎①定值电阻应该选择________(填“D”或“E”);电流表应该选择________(填“B”或“C”);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________(填“F”或“G”).‎ ‎②分别以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压表的示数U为横坐标和纵坐标,计算机拟合得到如图乙所示U-I图象,U和I 的单位分别为V和A,拟合公式为U=-5.6I+4.4.‎ 则电源甲的电动势E=________ V,内阻r=_____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在测量电源甲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电压表的分流作用 B.电压表的分压作用 C.电流表的分压作用 D.电流表的分流作用 E.定值电阻的分压作用 ‎(2)为了简便快捷地测量电源乙的电动势和内阻,选择电压表、定值电阻等器材,采用图丙所示电路.‎ ‎①定值电阻应该选择________(填“D”或“E”).‎ ‎②实验中,首先将K1断开,K2闭合,电压表示数为1.48 V.然后将K1、K2均闭合,电压表示数为1.23 V,则电源乙电动势E=________ V,内阻r=________Ω.(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 ‎3.某同学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电池.该同学想测量一下这个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但是从实验室只借到一个开关、一个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 Ω,可当标准电阻用)、一只电流表(量程Ig=0.6 A,内阻rg=0.1 Ω)和若干导线.‎ ‎(1)请根据测定电动势E和内阻r的要求,设计图甲中器件的连接方式,画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2)接通开关,逐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读出与R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I,并做记录.当电阻箱的阻值R=2.6 Ω时,其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处理实验数据时,首先计算出每个电流值I的倒数,再制作R-坐标图,如图丙所示,图丙中已标注出了的几个与测量对应的坐标点,请你将与图乙实验数据对应的坐标点也标注在图丙上.‎ ‎(3)在图丙上把描绘出的坐标点连成图线.‎ ‎(4)根据图丙描绘出的图线可得出这个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_ V,内阻r=________ Ω.‎ ‎4.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电动势约1.5 V,内阻小于2.0 Ω)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参数准确可靠的器材:‎ 电流表A1(量程0~3 mA,内阻r1=5.0 Ω);‎ 电流表A2(量程0~0.6 A,内阻r2=0.5 Ω);‎ 滑动变阻器R1(0~10 Ω,2.0 A);‎ 滑动变阻器R2(0~100 Ω,1.0 A);‎ 定值电阻R3(995 Ω);‎ 定值电阻R4(9.5 Ω);‎ 开关和导线若干.‎ ‎(1)某同学发现上述器材中虽然没有电压表,但给出了两个电流表,于是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图中x表为电流表________,y表为电流表________,定值电阻应选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均填写器材的字母代号)‎ ‎(2)图乙为该同学根据实验电路,利用测出的数据绘出的I1与(I1+I2)的关系图线,I1为电流表A1的示数,I2为电流表A2的示数.则由图线可求被测干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_ V,内阻r=________ 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在电路连接良好的情况下,该实验方案________(填“有”或 ‎“没有”)系统误差.‎ ‎5.‎ 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测电源电动势E及电阻R1和R2的阻值.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E(不计内阻),待测电阻R1,待测电阻R2,电压表V(量程为0~1.5 V,内阻很大),电阻箱R(0~99.99 Ω),单刀单掷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导线若干.‎ ‎(1)先测电阻R1的阻值.请将甲同学的操作补充完整:‎ A.闭合S1,将S2切换到a,调节电阻箱,读出其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1;‎ B.保持电阻箱示数不变,________,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2;‎ C.则电阻R1的表达式为R1=________.‎ ‎(2)‎ 甲同学已经测得电阻R1=4.80 Ω,继续测电源电动势E和电阻R2的阻值.该同学的做法是:闭合S1,将S2切换到a,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了如图所示的-图线,则电源电动势E=________ V,电阻R2=________ Ω.(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利用甲同学设计的电路和测得的电阻R1,乙同学测电源电动势E和电阻R2的阻值的做法是:闭合S1,将S2切换到b,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由测得的数据绘出相应的-图线,根据图线得到电源电动势E和电阻R2.这种做法与甲同学的做法比较,由于电压表测得的数据范围________(填“较大”、“较小”或“相同”),所以________同学的做法更恰当些.‎ ‎6.现用以下器材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A.被测电池(电动势在10~15 V之间)‎ B.电阻箱(0~20 Ω)‎ C.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20 Ω)‎ D.定值电阻R0(阻值5 Ω)‎ E.电流表A1(量程0~0.6 A)‎ F.电流表A2(量程0~3 A)‎ G.开关 H.导线若干 实验中只用到了包括电池和定值电阻R0在内的六种实验器材,并利用实验数据作出了通过电池的电流I的倒数和外电路电阻R(R0除外)的关系图线,即-R图线,如图所示.则:‎ ‎(1)实验时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二者中应选择________;‎ ‎(2)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原理图;‎ ‎(3)根据图线求出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__ V,内阻为________ Ω;‎ ‎(4)说出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说出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如图所示,一热敏电阻RT放在控温容器M内;A为毫安表,量程6 mA,内阻为几十欧姆;E为直流电源,电动势约为3 V,内阻很小;R为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 Ω;S为开关.已知RT在95 ℃时的阻值为150 Ω,在20 ℃时的阻值约为550 Ω.现要求在降温过程中测量在20~95 ℃之间的多个温度下RT的阻值.‎ ‎(1)在图中连线,完成实验电路原理图.‎ ‎(2)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a.依照实验电路原理图连线;‎ b.调节M内的温度,使得RT的温度为95 ℃;‎ c.将电阻箱调到适当的初值,以保证电路安全;‎ d.闭合开关,调节电阻箱,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0‎ ‎,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将M内的温度降为T1(20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