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在桥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10课 在桥边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海因里希·伯尔 简历 1917年12月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1985年逝世。 作品 长篇小说《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亚当,你到过哪里?》《……一声没吭》《无主之家》《九点半钟的台球》《小丑之见》。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评价 德国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被称为“德国战后最伟大作家”,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背景扫描] 20世纪50年代,伯尔成为世界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比以前广阔得多,深刻得多,主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西德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不幸遭遇,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彷徨,揭露和鞭挞了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正常、不公正的现象,《在桥边》就属于这类作品。 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伯尔,在此篇小说中无一字正面提到战争,但对战后德国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予以深刻地剖析和反思。 [常识积累] 1.废墟文学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开始了在废墟上的生活,德国文学也是在这样的废墟上开始的。他们既要与世界文学接轨,又要立足于传统。这时成长了一代青年作家,他们提出德国文学要重新开始,从零开始。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也叫“战后文学”。“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生活。这一时期的文学重于内容,遭受战争痛苦的人勇敢地拿起笔,把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压抑诉诸笔端,用几乎是僵硬的语言把失落的一代人繁复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很特别。如伯尔的《列车正点到达》,格拉斯的《铁皮鼓》等。 2.海因里希·伯尔名言 (1)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 (2)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 (3)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的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永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4)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它会使人坚强起来。 3.从小爱读书的海因里希·伯尔 房间里空空的,一本新书也没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个好梦。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有梦里那么多书的。 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 面包坊的老师看见他走过来,亲切地招呼他:“小伯尔,今天想吃什么面包?我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还有新来的葡萄夹心面包。” 小伯尔真想吃一个香喷喷的面包,但他喜爱的新书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了个谎:“谢谢您,我已经吃过了。”说完,他拔脚跑了起来。他想赶快离开这儿,逃离那阵阵香味带来的巨大诱惑。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数学题,可小伯尔的肚子在唱“空城计”了。早上没吃面包,现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尔在心里说:“肚子,你别叫了,我要买一本新书呢。等我把新书买回来,一定把你喂得饱饱的。” 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他把铁罐里的钱倒出来,仔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足够买一本新书了。”他自言自语道。他把钱又放回铁罐中,抱着小铁罐朝书店走去。 来到书店,他大声地对书店里的店员说:“阿姨,我要买一本新书。” 店员奇怪地看着他,说:“孩子,你有那么多钱吗?” “我有,阿姨你看。”说着,他把小铁罐高高地举了起来,摇了摇,铁罐里的硬币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哪来那么多钱呢?”店员不相信似的问他。 “我省下来的面包钱呢。” 店员叹了口气,说:“可怜的孩子。”说着,她便去书架上拿了小伯尔最喜爱的《格林童话》。 12 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里,他找了一张牛皮纸,小心地把书的封皮包起来。他把新书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闻着书页中散发的油墨芳香。“这本书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书了。”他有点不敢相信似的喃喃自语着。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 长大以后,爱书的海因里希·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怜悯(mǐn) (2)慷慨(kǎi) 2.多音字 (1)乘 (2)缝 (3)着 (4)数 (5)饮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表明 标明 辨析 表明:明白地表示,指表达思想感情或显示事物的内在意义。 标明:用文字或符号标记出来,让人知道。 例句 12 ①中国军方发言人首次对菲律宾和美国的海上军演及近期南海问题做出了回应。对于菲美南海挑衅行为中国首度表明立场。 ②在检查中,执法队员纠正得最多的是散装食品,如卤制品、休闲食品、现场制作的凉菜等,在散装食品标签、信息卡上,均未标明是否含有食品添加剂以及使用种类。 (2)停止 停滞 辨析 停止:不再进行。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行或发展。 例句 ①中国政府严格控制稀土冶炼分离总量,停止核准新建稀土冶炼分离项目。 ②中国今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则提出警告表示,一味调升存准率的政策,已让中国货币流动性趋紧,并影响部分企业产品供应链和资金链,他并表示中国已出现停滞性通膨的危机。 2.成语积累 (1)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2)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好。 (3)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赏析文本指要 1.文中数汽车的矿工对“我”的警告有何意义?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12 [提示] “我”因热恋姑娘而走神,影响了正常工作,在检查中,矿工的提醒让“我”如梦初醒,发疯似的数着,它说明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和冲突,热情不能代替生存,二者必须和谐起来。它既突出了“我”对姑娘的爱恋之深,也表现了对“我”的严峻考验,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点染了本文的主题。 2.“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漏数”表达什么? [提示]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3.文中有多处展现主人公工作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看出在主人公眼中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对这份工作抱有怎样的看法? [提示] 从文中的细节来看,“我”对这份工作是相当的不满意,甚至是非常讨厌。“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器”了。这是一份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的工作。 “我”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4.文中姑娘的出现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 故事中过桥的姑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她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 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 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忠实、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12 [写法阐释] 1.细腻的描写 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意识流的独特手法来记叙故事。将凄美动人的暗恋情怀寓于细腻的内心活动之中。例如:“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如散文诗般,调子欢快。表现了“我”看到姑娘后的那种快乐和兴奋,暂时忘记了工作的枯燥。“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这些描写则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对他的工作的厌恶之情。 2.摇摆的情节 含有前因后果的情节本身就具有黏附能力,它是可以生发的,像核爆炸,把整个小说牢牢地聚拢在它巨大的张力之中。“我”对姑娘的暗恋与对计数工作的职业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我”对姑娘有暗恋情结,但“他们”要求“我”不能少数,要多数,可“我”不能把心爱的姑娘数进去,因为那是对她的侮辱和否定,会“变成空洞的百分比”。但为了“饭碗问题”,“我”又必须忍痛割爱,抑制住对她的情感去“很好”地完成任务,才能苦尽甘来,交上鸿运,才能更好地看她,送她……小说就是这样让“数人”的情节产生核爆炸,辐射到暗恋的故事之中,极富张力和艺术空间,如一朵小花,但幽香无穷。 3.巧妙的反讽 本文语言多处运用了反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第1段充分地运用反讽的手法,诸如“精明能干”“陶醉”“捷报”“心满意足”等词语,皆饱含讽刺。第二段中说“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用一个带有中性或贬义色彩的词汇“不可靠”与“诚实的印象”配合在一起时,就生出几分嘲笑和自嘲。第三段继续在语言上摇曳生姿,同时嵌入更多的细节信息,使得叙述避免了空泛而变得细节化,更有血肉之感,而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这样的反讽判断句,都表露出“我”对这种空洞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最后一段中接连使用的“美差”“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交了鸿运”“该多美”等语汇来体现反讽的效果。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2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阴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眬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的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12 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 开端:“我”得到了一个差使,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发展:“我”爱上了一个姑娘,她影响到“我”数人的准确性。 高潮:“我”分外小心地数人,终于通过了检查,保住了差事。 结局:“我”交了鸿运,将被调去数马车。 2.“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答案:“郑重其事”“闪闪发光”表明他们对统计数据高度重视,急切地想知道统计数据;“拍拍我的肩膀”写出他们对“我”的工作表示认可。这句话运用反讽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一味重视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字,而忽略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当局的不满和嘲讽。 3.小说中的人物“我”是什么身份的人?“我”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 答案:“我”是个共和军战士、侦察兵。“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人;由“我”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4.“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有人说“我”这是小题大作,因为心爱的姑娘被乘被除之后,毫发无损,还是那个姑娘;有人说这是“我”的坚守。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答: 12 答案:我认为这是“我”的坚守。小说中的“我”从事的是一份单调、无聊的工作,“我”清醒地意识到当局所看重的统计数据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对鲜活的人的漠视,于是“我”时常以故意错报数据来宣泄我的不满和反抗。“我”不把她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是“我”更强烈、坚定的反抗,表现了“我”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和坚守,对富有生机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对人不再被漠视的深深的呼唤。 怎样把文章的情节写得有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写文章最好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落崖惊风,时而小桥流水,引得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人物的悲喜,或屏息凝神,或蹙眉动容。心之所系,得意而忘形。 如何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 1.倒叙法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背影》中,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致地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对比法 12 《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读者就是从这些对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合法 巧合是指在文章中设置事件的偶合或人物的奇遇,在看似偶然的巧合中隐藏着一种必然。这是一种出奇制胜的方法,既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又更加鲜明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买牛》中,写由于家庭贫穷,哥哥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媳妇,母亲自然十分着急,好不容易托一个能说会道的媒人找到一个愿意嫁过来的姑娘,但要求5 000元的彩礼。母亲东奔西走,只借了2 000元,还差3 000,母亲决定让“我”和哥哥一起去卖牛。牛也顺利地卖给一个老汉,卖后哥哥却又主动告诉老汉自己卖的牛曾得过烂蹄病,并同意老汉退牛,最后又把经纪人拿走的那100元也送给了老汉。由于哥哥“老实”,好端端的一桩婚事又要告吹了。“我”埋怨哥哥,母亲也为哥哥不能娶上媳妇而再次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此时,作者安排了一个使人物命运柳暗花明的巧合,那买牛的老汉,原来正是姑娘的父亲,哥哥未来的老丈人。老人看上了哥哥的“心地好,诚实守信”,决定不要彩礼,把姑娘嫁过来,这就使文章顿生波澜,善良诚实的哥哥终因善良而改变了命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4.夸张法 《皇帝的新装》用的就是夸张法,以“新装”的似有实无,辛辣地嘲弄了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用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不难看出,夸张法所追求的那种幽默、滑稽及言过其实的效果,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5.陡转法 是指在记叙事件时,有意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引得朝一个方向行进,层层发展,直至顶点,然后陡转骤折,以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来强烈地震动读者,从而取得一种异乎寻常的效果。 12 《池塘灯影》中,写“我”深夜苦读,不免烦躁,偶然发现,池塘对面五层楼上中间的一个窗户闪烁着不变的光芒。“每到入夜,最先亮起,每到夜深,其他房子都已合上夜的眼睛后,唯独它还睁大着眼睛——不知疲倦的眼。渐渐,我产生了一种竞争心理,看谁熬夜熬得久。但每次我都熬不住瞌睡,先躺倒了,不过,这竞争倒帮了我一个大忙,我顺利地通过了几门课程的结业考试。”毕业那天晚上,路过池塘边,又瞥见了那盏灯。“我”的心底里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把“我”成功的喜悦与那灯下的竞争者分享。——如果是老年人,中年人,我就送一句祝福,如果是一个花季少年,我就……当“我”气喘吁吁地上到五楼,“心跳了一阵,脸红了一阵,终于大着胆子推开门”时,文章也就到了结尾:“啊!那是公共洗脸间的一盏灯!”只此一句,令人始料不及。在心灵的震撼之余,似乎还有几丝遗憾,几多惋惜。这就是意外之笔的效果,于陡转之间给人无尽的想象回味余地。 6.铺垫法 为了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和事先不直说,而是先作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与此同时,往往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这种手法,往往具有“山外有山山更高”的表达效果。 《明湖居听书》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作者作了层层铺垫和渲染:先写听众到场之早、之多,气氛之热烈,使我们感到演唱者技巧肯定不凡;再写琴师和黑妞的技巧和听众的评价,使白妞未出场就在听众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最后才是对白妞演唱的精彩描写。这层层铺垫渲染,使白妞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在把记叙文写得有波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注意情节的合理性,不故弄玄虚;第二,注意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这样才能使文章真正在一波三折中扣人心弦,曲尽其妙。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京;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12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8,剩余——10。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鉴赏点读] 本小说从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引出下文文卡的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的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济母亲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鲜明,凸显作品主题。情节设置出人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这增强了情节的波澜性、小说的可读性。内容表达含蓄隽永: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布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 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