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A. 天与人不相胜 B.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 修身齐家平天下 D.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答案】C 【解析】孔孟儒学,尤其是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还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所以,题文中“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符合这一思想原则,故答案选C。A 是道家思想;B是墨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 2.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人伦者,天理也” D. “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兵连祸接的时代”说明是战国时期,该时期思想主要是百家争鸣,A是该时期儒家思想,B是西汉时期;C是宋代理学思想;D是明清时期思想。 3.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仁” B. “心外无物” C. “理”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以本题答案选A.,B只是王阳明个人的思想,C和D是程颐和朱熹的观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 4.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B. “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答案】D 【解析】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故D正确;AB体现了仁政的思想,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法家思想为理论依据,但是法令主要是手段,故C错误。 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特征:皇权至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5.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是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之上的,故答案选A。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BC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6.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此语实际上 A. 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B. 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C. 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D. 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答案】C 【解析】马丁·路德实宗教改革的倡导这,此话是说印刷术对宗教改革的作用。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C正确。 7.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下列选项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是 A. 战国绢帛画形态飞扬神秘古拙 B. 魏晋“以形写神”的文人画产生 C. 唐朝注重人物的线条晕染法出现 D. 宋代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 【答案】D ........................... 8. 下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 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 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 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寒食帖》是苏轼的作品,从书法的角度看,有草书的风格但又不完全,具有行书的特点,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形容的是草书;C选项是楷书的特点;D选项是篆书的特点。 9. 北宋著名的瓦市艺人张山人说:“某乃于都下三十余年,但生而为十七字诗,鬻钱以糊口。”至北宋末期,东京的瓦子勾栏已热闹非凡了。这体现了北宋 A. 写诗足以谋生 B. 经济重心南移 C. 文艺商业化 D. 已暂停抑商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从“鬻钱以糊口”可知写诗是谋生手段,但不代表写诗“足以谋生”,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展示的是北宋东京的场景,并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所以B项错误;从北宋有读书人以写诗为生,可知诗歌商品化,所以答案选C;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王朝都推行的经济政策,北宋只是商业管理宽松,不是暂停抑商,所以D项错误。 10. 明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过去最普通的人开始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文学创作日益平民化 ③市民阶层的扩大 ④反封建思想开始兴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材料中强调明代小说已经开始以普通的人物作为文学中典型的形象。故可知市民文化开始盛行,宋代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创作也越来越平民化,故本题选择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灿烂的文学•明清小说 11.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与林则徐追求根本一致的现象是 A. 提出用革命“明公理,去旧俗”的主张 B. 提倡民主科学大旗,反对专制愚昧旧俗 C.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D. 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 【答案】C 【解析】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二者目的均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C正确;A属于革命派思想主张;B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D属于维新派主张。 12. 对下面的历史漫画表达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注:图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 A. 西方科学技术能彻底治愈画中人的病症 B. 学习西方尚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上 C. 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D. 清政府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答案】B 【解析】漫画显示清朝官员使用“西方科学技术”给自己注射,显然这种方法不能治愈,比喻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无法救治病入膏肓的清朝,故B正确;A与漫画意思相反;C中已经认识说法错误;D与漫画意思不符合。 13.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 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 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 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 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可知曾国藩对洋人警惕;“驭夷之道,贵识夷情…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知主张师夷制夷,故A项正确。B项全面向西方学习与材料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排除C。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涉及中国政治制度,排除D。所以选A 14.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 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 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发人们对中国未来和中国革命道路更深的思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用什么方案拯救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各不相同,形成了五四时代思想多元的局面,故B项符合题意。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基础没有根本的变化,排除A项;当时的中国政府文化专制的基本方针没有变,排除C项;D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15.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人阶级尚未找到自己的领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20世纪初,本题凡是含①、③均是错误的,②④是对题意的正确理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含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含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名师点睛】这类试题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干扰题肢,这类题目不难,不过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所以这就要求考生们在平常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历史学“宽”,对重要的事实、重要的史实,一定要尽可能的弄懂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而遗憾丢分。 16.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据此可知,康有为 A. 主张在社会习俗方面与世界趋同 B. 认为中国应该全盘西化 C. 企图通过“剪辫易服”推翻清政府 D. 积极倡导制定宪法、限制君权 【答案】A 【解析】“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这意味着康有为主张在服饰和发辫方面与其他国家相同,故选A而排除B;推翻清政府不是康有为这个维新派人士的主张,故C不符合史实;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宪法、限制君权”的内容,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属于材料型新情境题,题干中的材料较长,而且类似于半文言,阅读障碍不大,但是阅读量相对较大,考生需要在阅读后归纳和提炼出材料主旨,之后就与其他的题目一致了。这一题关键是要读出我们中国的一些习俗如服饰和发辫对于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利之处,因而要主张与世界趋同,理解到了这一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7.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A. 反对民主共和制 B. 强调思想启蒙 C. 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 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主共和,排除A;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排除C;“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1916年正值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时期,力图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18.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 A. 平均地权 B. 民权主义 C. 发展实业 D. 实行社会救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所以倡民生主义”、“因贫富不均”,材料描述的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是民生主义的核心措施,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材料没有提及民权主义、发展实业、社会救济,故排除B、C、D。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19.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由此可知孙中山 A.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B. 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C. 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D.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答案】B 【解析】略 20. 毛泽东曾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B. 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 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 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 【答案】C 【解析】分析毛泽东的观点可以推知,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是蕴含了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所在,故C正确;新三民主义不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故 A错误;B中反帝反封建不符合事实;材料没有提及三民主义局限性,故D错误。 点睛:本题极容易错选A,主要原因在于分辨不清三大政策与新民主主义的关系。错以为三大政策属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之一。 21. 体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成果是 A. 三民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三民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孙中山提出; CD不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而不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符合题意的只有B。 考点:20世纪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 点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 思 想 体 系 创 立 者 解 决 问 题 思 想 精 髓 历 史 作 用 毛泽东思想 实 事 求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中国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是 独 立 自 主 群 众 路 线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与 时 俱 进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22. 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早期儒家思想没有吸收外来文化,故排除①;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故选D②③④。 23. 下面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是 A. 全盘西化的过程 B. 碰撞分化与融台的过程 C. 东学西渐的过程 D. 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前半段分成两条线:上面一条线前半段侧重于强调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出现排斥西学的“国粹轮”“中国本位论”,这体现了思想文化的碰撞分化;下面一条线是从儒学道统到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器物)再到西化论(学习制度)再到全盘西化(学习文化心理);两条线最终合流为中国式现代化论,体现了国人的思想日益理性化,由分歧到融合的趋势,D项正确。A项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只能反映下面一条线部分信息,排除。近代思想的历程可以看出来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不是东学西渐的过程,排除B。从封建儒学道统到现代化论,说明不是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排除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对图片的完全解读,首先要理解近现代思路历程是从“儒学道统”开始分化为两条线到最终“现代化论”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论”,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图示内容,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4.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C.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D. 把反“左”作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答案】B 点睛: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5.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思想 ③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④首次明确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就要亡党亡国,一方面是在批评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在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古代中国儒学长期处于独尊地位,近代中国文化结构有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西方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统一思想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这两种不同做法产生的影响如何?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请结合洋务思想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归纳《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传播”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1)措施: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秦始皇摧残了文化,是其暴政而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使儒家思想称为封建正统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政治统一;不利于文化的自由发展。 (2)走向:从一元走向多元。说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3)贡献:推动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进程;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表现: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4)启示: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回答;第二小问从二者思想积极和消极视角分析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洋务运动思想主张回答即可。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前后时期传播思想回答。 结合所学从批判继承角度回答。 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蔡和森在1926年所写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最早将“半封建”“半殖民地”……连为一个完整的新概念,用它来概括说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将它同党要完成的革命使命联系起来。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 ——《关于近代中国“两半”社会性质总理论的由来》 材料二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当时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作出了什么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何发展?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蔡和森、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创新方面的相同点。 【答案】(1)性质: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任务:打倒列强,铲除军阀.(2)贡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发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4)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当时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根据材料“…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铲除军阀.(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作出了什么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何发展?根据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知,这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4)第一问: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蔡和森、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创新方面的相同点.根据三则材料可知,都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的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没有拘泥于理论教条,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之路. 28.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24日)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 材料三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枳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亊业)的救星”。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材料四“……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3)材料四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描绘的分别是哪三大理论成果的产物?这些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1)材料一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材料一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符合.理由: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和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解析】(1)”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和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描绘的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解答时候要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