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押题卷(一)(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押题卷(一)(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绝密 ★ 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儒学大师荀子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提出这一观点的本质因素为( )‎ A.士阶层的兴起 B.儒学已成蔚然大宗 C.阶层固化不适应社会发展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认为能够担任卿相士大夫的条件不是出身,而是掌握礼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念否定了宗法等级制度。而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因素在于经济因素的变化,故D正确;ABC涉及的都不是经济因素。故ABC不合题意。‎ ‎25.‎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人口(万户) ‎ 占全国户口数 ‎ 比例(%) ‎ 人口(万户) ‎ 占全国户口数 ‎ 比例(%) ‎ 西汉 ‎ ‎21 ‎ ‎19.8 ‎ ‎998.6 ‎ ‎80.2 ‎ 唐朝 ‎ ‎392 ‎ ‎43.2 ‎ ‎514.9 ‎ ‎56.8 ‎ 北宋 ‎ ‎1122.5 ‎ ‎62.9 ‎ ‎662.4 ‎ ‎37.1 ‎ 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 )‎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 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答案】C ‎【解析】表1中西汉至北宋南方户数呈上升趋势,在总户数中占的比重过半,反映出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南方户数增加,在总户数中比重大于北方,不能体现是因为北方人口大量迁到南方带来的变化,排除A项;南方户数超过北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方生产力更发达,其实质应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故B项表述不够全面,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水平高,人口更多,但不能体现出北方土地兼并严重,排除D项。‎ ‎26.行御史台是元代御史台设置的地方机构。然而据元史载若“行御史台咨禀事关军国、利及民生则宜令便宜奏闻,实封言事。”这一制度说明( )‎ A.最大化削弱行省权力 B.确保地方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C.元朝学习汉族官制管理 D.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D ‎【解析】按照元代地方行省制的设置,地方军政大权由行省长官担任。据材料“宜令便宜奏闻,实封言事。”则可推知行御史台绕过行省直接受命中央,由此推断D正确。最大化削弱行省权力无从体现,故A不正确。“咨禀事关军国、利及民生则宜令便宜奏闻”故B确保独立性无从体现,C项无谈及。‎ ‎27.南宋淳熙年间,有一位名叫奚宣赞的青年男子,认识了一名叫白卯奴的年轻女贩子。两人互相爱慕,成为情侣。而奚宣赞的父亲是岳飞手下的一名统治官。因嫌弃白卯奴身份低微,不同意二人结合,予以强行拆散。这是《白蛇传》的最初原形。而到了明代,男主人公却改变而为“生药铺主管”。这一变化说明明代( )‎ A.小说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载体 B.儒家传统重义轻利观念遭到了颠覆 C.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D.文学创作蕴含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到了明代,主人公却改变而为‘生药铺主管’说明明清小说日益世俗化,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进一步壮大,文学作品越来越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选D项;明朝社会主流价值观载体是陆王心经学,排除A项;明朝以士大夫为首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统治阶层,仍然坚守重义轻利的观念,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受到冲击,排除B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唐朝并未有程朱理学,冲击程朱理学的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故排除C项。‎ ‎28.星期在中国古代称为七曜。七曜在夏商周时期指日月及五大行星,与一周时间相当。“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入中国被广为使用;但在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中,“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逐渐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盲目排外心理推动 C.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D.白话文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星期’……替换了‘礼拜’”可知,中国本土词汇取代了外来词汇,这反映了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感被激发,故选A项;盲目排外指的是对外来事物不加分辨一律排斥,材料信息与此不符,排除B项;“星期”替换“礼拜”体现的是民族文化战胜外来文化,与向西方学习无关,排除C项;白话文运动的开展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指的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29.孙中山表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由此说明孙中山先生实行“社会主义”的意图是( )‎ A.国家把握经济命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答案】B ‎【解析】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利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错误;材料中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体现出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张,故B正确;选项C不符合材料中“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30.如下图: ‎ 上图反映的政治举措的主要目的( )‎ A.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 B.确立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各阶层力量 C.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共同抗战 D.消灭封建残余势力,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44年延安”“新民主主义万岁”“实行民主”可知为抗日战争时期为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的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调动了人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故选C项;国民党政权崩溃于1949年,排除A项;1946年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排除B项;“消灭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1.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北号称“共和国长子”,工业成就突出。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大型工厂在“一五”期间就建成投产。这说明了( )‎ A.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实现 B.新中国经济发展受苏联的影响 C.国民经济将迎来快速增长 D.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所列举的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如鞍山钢铁公司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都是重工业的代表性企业,说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苏联的影响,故选B。通过所学知识,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并不是基本实现工业化,排除A。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有所发展,但不是显著发展,不能据此推算出国民经济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排除C。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并不是特别迅速,不能说明农业,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排除D。‎ ‎32.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这一历史情境显示( )‎ A.雅典民主自由过于泛滥 B.程序公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 C.司法程序严格会导致司法结果不公正 D.雅典法律保证了苏格拉底一定权益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抽签的方式”“自愿报名”“两轮投票”“多数票”等信息体现了陪审团的成立和审判中的程序公正、严格,但这并不能表明程序严格就一定结果不公正,故选C项错误;A、B题干无从体现,故不能选;题干中“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这体现了雅典给了苏格拉底辩护的权益,故D项正确。‎ ‎33.下表为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804-1836年)。以下数据最能表明英国( )‎ 时间 总额(*1000英镑)‎ 制成品(%)‎ 粮食(%)‎ 原料(%)‎ ‎1804-1806年 ‎50619‎ ‎3.4‎ ‎42.4‎ ‎54.2‎ ‎1814-1816年 ‎64741‎ ‎1.1‎ ‎42.6‎ ‎56.3‎ ‎1824-1826年 ‎56975‎ ‎1.6‎ ‎36.1‎ ‎62.3‎ ‎1834-1836年 ‎70265‎ ‎2.7‎ ‎29.4‎ ‎67.9‎ A.原料短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短板 B.进口增加导致对外贸易入超 C.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D.殖民掠夺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表格可知,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尤其是原料的进口百分比在不断增加,不能体现原料短缺是工业革命的短板,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英国进口贸易的数据,没有出口贸易的数据,无法得出进口增加导致入超,B项错误;工业革命进步开拓了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使英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英国进口贸易的情况不能直接体现殖民掠夺对工业革命的影响,D项错误。‎ ‎34.“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是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对泰戈尔的颁奖词。由此可知( )‎ A.英国殖民统治推动印度文化发展 B.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文学主流 ‎ C.体现了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D.东西方文化已融为一体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泰戈尔获诺贝尔奖是因为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故A不正确,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时代主流时间为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故B错误,材料强调泰戈尔的作品是自己用英文表达且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典型体现西方中心色彩,故选C,东西方文化已融为一体,过于绝对化,故D不选。‎ ‎35.美国学者彭慕兰指出“真正的世界经济,乃是有庞大货物、资本、技术游走世界各地的经济,而这种经济要诞生,法律和习惯行为必须变得更可预测且为普世所奉行。”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制度化 B.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确立成为必要 D.欧美发达国家应主导经济全球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法律和习惯……成为普世所奉行”,体现强调制度化的重要性,故A正确,BD题干未体现,题干强调的是制度化,不等于国际经济新秩序,因此C不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5分)‎ 材料一 唐高祖李渊对于开唐功臣,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一次或两次不等的“免死”‎ 资格。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定爵制九等,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唐代还为唐朝立下大功之人和对唐朝统治具有重大意义之人,进行赐姓,希望被赐姓者感恩图报、尽忠职守,成为唐朝的中流砥柱。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下诏,命令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与魏徵等二十四名功臣画像并作题记,将画作保存在凌烟阁内,作为对功臣的表彰。“旌表”,就是由朝廷对孝悌节义者进行表彰,在其住所或家乡设立建筑等形式进行宣扬,甚至将相关事迹 报送给史馆,载入国史。 ‎ ‎——编自《新唐书》等 材料二 国家荣誉制度作为一项体现尊重生命、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和尊重创造的精神价值的国家奖励制度,一方面是实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制度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彰显。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两次会议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2015年12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的通过,对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到目前,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和政府奖励的种类有:军事类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经济类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科技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此外还有武警类、文艺类、教育、体育、文学、医学类等。2007年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分别占30%、30%和40%的权重相加,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 ‎——摘编自彭怀祖《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荣誉制度的执政理念并分析其实施产生的影响。(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现实价值。(13分)‎ ‎【答案】(1)执政理念:皇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强化封建纲常伦理;重视基层统治。‎ 影响:巩固了唐皇朝统治;规范了社会道德伦理;稳定了社会秩序。‎ ‎(2)特点:通过立法进行规范;种类多,涉及领域多;构建起完整的体系;评选程序公开公正民主;社会影响力广。(任意回答四点)‎ 现实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1)执政理念通过材料“免死资格”“进行赐姓”“二十四名功臣画像并作题记,将画作保存在凌烟阁”“朝廷对孝悌节义者进行表彰”概括回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推行教化,维护自身统治。‎ ‎(2)特点通过材料“国家荣誉称号法”“军事类,经济类,科技类,武警类,艺术类”“然后按社会公众、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分别占30%、30%和40%的权重相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现实价值结合所学从弘扬民族精神,调动人民的创造性等角度回答。‎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国内外学者研究颇多,文献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但是对于新形势下的逆全球化来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还是处于开始阶段,对于逆全球化,很多学者倾向于把反全球化等于逆全球化,但逆全球化有些新特点,逆全球化又被称为去全球化,以资本生产和市场在全球层面加速一体化的全球化竞争背道而驰。是指重新赋权给地方和国家层面,这样看来,全球化在消解国家和地区意识,而逆全球化是在唤醒国家或地区意识。全球化的中心是世界主义构想,那么逆全球化则类似社群主义,回归小我。‎ ‎——摘编自廖晓明《当今世界逆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等 围绕材料主题,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经济全球化中商品、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深刻影响了部分发达国家选择逆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优势越来越缺失,新兴国家的贸易总额逐渐增加,发达国家面临贸易逆差,因此选择贸易保护主义保护自身利益。‎ 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的投资额日益减少,转而投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因此利益受损,选择反对全球化持续深入。‎ 全球化深入的同时,人员流动更加自由,发达国家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且面临着难民危机。‎ 商品、资本、人员变化状况是当今逆全球化产生的重要原因,英国选择脱欧,美国选择“筑墙”、“赶人”,都是逆全球化的表现。‎ 示例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缩小了各国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尽管当前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但商品、资本、人员全球化流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上示例仅为参考答案)‎ ‎【解析】材料表明在全球化促进全球商品、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深刻影响到了有些国家,因此有些国家开始逆全球化,而有些国家却认识到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纷纷采取政策支持全球化的发展,例如经济全球化中商品、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深刻影响了部分发达国家选择逆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优势越来越缺失,新兴国家的贸易总额逐渐增加,发达国家面临贸易逆差,因此选择贸易保护主义保护自身利益。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的投资额日益减少,转而投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因此利益受损,选择反对全球化持续深入。全球化深入的同时,人员流动更加自由,发达国家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且面临着难民危机。商品、资本、人员变化状况是当今逆全球化产生的重要原因,英国选择脱欧,美国选择“筑墙”、“赶人”,都是逆全球化的表现。‎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养老院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有历史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以西方国家榜示有关。养老院的经费由政府拨款,也有民间慈善商界的捐助以及侨资外资教育者的筹措。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从一个层面佐证养老院民间化趋向。养老院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如虐待老人,压迫佃农,管理规则的限制,导致风波冲突不大,在经营方面,经费短缺问题突出,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历程,对今天解决养老问题颇多借鉴价值。‎ ‎——摘编自苏全有《有关近代中国养老院的三个问题》‎ 材料二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立足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了一个总目标和四个方面分目标。一个总目标,即到2020年,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四个分目标包括:一是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二是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三是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四是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更加友好。‎ ‎——摘编自新华社《“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中国养老院发展的因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制定《“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意义。(6分)‎ ‎【答案】(1)因素:对中国古代的沿承;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西学的冲击;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效仿西方;舆论界的宣传;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2)意义: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解析】(1)依据材料“其推动力一方面有历史的沿承”来看,这是对中国古代的沿袭;依据材料“与西方国家的榜示有关”来看,这是西方入侵中国的同时带来的客观影响;依据材料“我国近代一些思想先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纷纷提出效仿西方”来看,在西学的冲击之下,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仿效西方;依据材料“舆论界也不断刊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舆论界的宣传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该规划的制定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而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合法性比较表 ‎ 理念价值基础 国际规制基础 协调赞同基础 合法性层级 海湾战争 强 强 强 合法性充足 ‎(1991年)‎ 尊重和坚持了国家主权原则 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得到了联合国正式授权 经过广泛协商沟通取得共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阿富汗战争(2001‎ 年)‎ 较强 较强 强 合法性不足 以“反恐”、“自卫”为目的,揉进了人权“因子”。师出有名。但战争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工具性 绕开了联合国“单干”,但得到了联合国追授权;挑战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说服国际社会和联合国与已同仇敌忾,取得了较大效果 伊拉克战争(2003年)‎ 弱 较弱 较弱 合法性缺乏 公然蔑视和践踏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尊重的国家主权原则 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或授权;“先发制人”的“自卫权”难以立足;发生虐囚事件致使战争过程严重“犯规”‎ 协商赞同基础极为虚弱 ‎——摘编自朱同银《“冷战”后美国发动的主要战争的合法性分析》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战争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次战争在合法性方面的突出特点。(9分)‎ ‎【答案】(1)背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试图领导世界。‎ ‎(2)特点:海湾战争遵守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决议等国际规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其战争合法性充足;阿富汗战争绕开联合国,战争合法性弱化;伊拉克战争违背国家主权原则、单方面动武、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支持,其合法性缺失。‎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三次战争爆发都是在苏联解体以后。所以时代背景联系所学可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意图建立全球霸权的角度进行概括。‎ ‎(2)根据“得到了联合国正式授权”可知海湾战争海湾战争遵守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决议等国际规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其战争合法性充足;根据“绕开了联合国‘单干’,但得到了联合国追授权”可知,阿富汗战争开联合国,战争合法性弱化;根据“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或授权;‘先发制人’的‘自卫权’难以立足;发生虐囚事件致使战争过程严重‘犯规’”可知,伊拉克战争违背国家主权原则、单方面动武、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支持,其合法性缺失。‎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人生理想,如宋代的司马光曾位居丞相,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首要人物,他曾撰写了一部史书,叙述了从东周到960年宋朝开国期间1300年的中国历史,以期救国救民。或许宋代的士大夫中学识最为广博的当数沈括,他在职期间曾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防护堤,使大片的荒地变为良田。他曾管理财政,专门核算货币政策的影响。他曾执掌天文历法机构,监督军事防卫的筹备工作。他甚至曾出使辽国,与之谈判签约。他一生著书立说,讨论地理、历史、考古、礼仪、音乐、算术、战略战术、绘画、医学、地质学、诗歌、印刷术以及农业技术等问题。沈括虽以自然科学家著称,但有时也评点儒学经典,而且对占卜和佛学也颇感兴趣。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为宋代士大夫杰出代表司马光和沈括的异同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时代共性。(6分)‎ ‎【答案】(1)相同点:都属于宋代社会上层,拥有一定的官职、特长,在政治、经济或者思想文化领域有所成就。(4分)‎ 不同点:司马光侧重国家政治和史书的编纂;沈括则侧重实践和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在儒学等思想领域有所建树。(5分)‎ ‎(2)共性:士大夫阶层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以下特征:学识渊博、拥有一定的威望和政治地位、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有所建树;注重自身修养和致力于政治经济实践的双重特点。(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及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能力。第(1)题可结合材料从司马光、沈括两人的具体成就方面进行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的归纳。第(2)题立足史料和时代背景从宋代、士大夫的知识构成及社会角色等方面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