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石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 历史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石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2.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3.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牛耕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B.冶炼业以生产铁农具为主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秦汉时期官营冶铁业发达 4.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D.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5.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B.引发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因内燃机的创制使用而产生的 D.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6.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居民的食物类支出的比例一直偏高,约占收入的一半左右,但呈下降趋势;其他支出,特别是衣着、居住、奢侈类支出比例则有所上升。这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 A.消费结构的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就业结构的变化 D.阶级结构的变化 7.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棉纱 担 6.94% 4.86% 印花布 匹 14.25% 4.98% 上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 A.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 B.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C.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 8.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B.有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与股份公司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9.19世纪末清政府举借了三大笔外债(下表),此举导致 借款时间 债主 借款额(白银) 附带条件 1895 俄、法 9896.8万余两 1.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 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1896 英、德 9762.2万余两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898 英、德 1.1277亿余两 1.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2.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C.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清政府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 10.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11.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80%,沈阳拥有2000多家工厂,200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A.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12.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13.下表是新中国初期职工分配制度概况。据此可知 1954年前 职工分配制度中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 1954年 工资管理集中到中央劳动部统一管理 1955年 统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 1956年 职工工资标准及定级升级等均有全国统一规定 A.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推进 B.国家对经济的指导强化 C.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显著 D.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14.“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都市少年,喜著西装”;“妇女先是旗袍短才及膝,赤露两臂……近则截发烙之,使曲散垂耳际”。下列对民国初期这些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割断历史传统,全盘西化 B.追求时尚成为国民的普通共识 C.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D.这些行为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色彩 1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突出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 B.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新式交通工具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16.我国的电报历史可追溯到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开设电报业务,从此拉开了中国电信历史的序幕。然而“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10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这说明 A.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社会发展 B.电报超越了近代中国的需要 C.当时中国开始出现近代通讯方式 D.近代通讯不利于清政府统治 17.在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西方各国经济停滞,物价下跌严重;而在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经济停滞与通货胀并存。这一现象表明 A.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丧失 B.世界经济体系将各国经济紧密连接 C.政府过多干预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D.自由放任政策加剧经济领域的矛盾 18.20世纪初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在联邦政府建议下国会相继通过大量的经济方面立法,如《工厂检查法》、《纯净食品和药物法》、《肉食检查法》、《童工法》等,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政府职能不断扩大 C.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D.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19.从1930年~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从8600万美元一跃而增加到1.72亿美元。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多河动工。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表明仍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D.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 20.下表是《苏联外贸统计年鉴》部分商品在苏联(俄)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单位:%),表中数据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苏联 1918 1920 1925 1929 1930 1933 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 5.0 15.1 20.6 30.1 38.3 43.0 工业消费品 58.9 58.3 9.2 2.7 1.4 1.7 A.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B.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发展 C.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 D.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 21.1932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2台盾构机,一台为英国引进的,一台是苏联自制的。这两台压气式敞口盾构机为苏联的隧道施工技术带来了革命。这说明当时苏联 A.侧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 C.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 D.新经济政策效果显著 22.1930年,一位苏联外交官在国外待了四年后重返莫斯科。然而,他却看到了“令人震惊”的变化——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等,这说明 A.世界经济大危机已波及苏联 B.苏联的经济状况出现下滑 C.经济结构失衡影响人民生活 D.新经济政策导致了市场萧条 23.二战后,作为美国的“特殊盟友”英国长期维护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在2014年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后,2015年3月,英国却在没有向美国打招呼的情况下就申请加入。由此可知 A.英国放弃与华意识形态的对抗 B.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话语权提升 C.英美的盟友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D.英国极力建构新型的金融秩序 24.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全球经济进行治理。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组建“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到1999年成立了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这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格局由单极走向多极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789年关税法》,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为20%左右。在1816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提高到35%左右,到1820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达到40%。南北战争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利益集团的共和党连续执政,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得以延续,并成为美国基本国策。进入20世纪,美国短暂降低过关税,但由于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再度增加了整体关税。1930年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令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38%上升至48%。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并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增加“超级301”“特别301”条款。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还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材料三 我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2002年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2005年降税涉及900多种商品,这是我国履行义务的最后一次大范围降税;此后的几次降税涉及商品范围有限,对关税总水平的影响均不大。2006年7月1日,我国降低了小轿车等42种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最终完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降税义务,我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税率分别由“入世”前的70%—80%和18%—65%降至25%和10%。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阶段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加入WTO后调低关税的原因(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过去认为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论述,曾经出现在不同时期。比如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后,出现过经济全球化“高峰期”已过的判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些人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模式存在根本缺陷,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处于上升阶段,因此他们认为全球化时代已失去。有的西方学者最近宣称,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其论据是:美国领导人的更迭;英国退出欧盟.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危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 我国的学者并不认为全球化趋势已停止,而认为经济全球化当前处于深度调整期,出现了“新常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欧洲难民潮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现象。经济全球化遭遇到国内保护主义上升、民族主义抬头、宗教冲突与地缘政治危机扩大等挑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整合速度放慢,甚至局部倒退,这些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失衡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有发达国家侦测失误造成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管理决策失误较集中体现于中东地区。 ——摘编自王勇等《“全球化”并未结束正进入深度调整期》 评述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 历 史(B)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本题通过官职的变化反映唐宋政府对市场管理模式的变化,“唐代在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是政府用官员对市场直管模式;“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是以税代管模式.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故选A项。B项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材料无直接关联,C项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D项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排除BCD三项。 【答案】A 2.【解析】宋代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田产交易,且规定最为详细,说明宋代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有所放松,从而土地私有化程度提高。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所述为土地买卖关系,不是租佃关系,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D 3.【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各种铁制农具很多,说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增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铁制农具的使用,没有体现出牛耕技术的推广,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冶铁业的发展状况,故BD项排除。 【答案】C 4.【解析】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与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C项符合题意。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排除;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B项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排除;18世纪末,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故D项错误,排除。 【答案】C 5.【解析】由材料可知,19世纪时,法国数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造成大气变暖,瑞典科学家提出了“温室效应”,这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即工业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环境问题,故A正确;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B时间不符合题意,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B;内燃机的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827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A 6.【解析】材料主旨是西欧居民的生活支出变化趋势,食物类呈下降趋势,衣着、居住、奢侈类支出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属于消费结构的变化,选项A正确;产业结构指的是农业、工业、服务业比例,选项B排除;就业结构材料未提及,排除C;消费是不分阶级的,而且也不符合材料主旨,因此选项D排除。 【答案】A 7.【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西方棉纺织品在我国的倾销,这说明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没有体现出资本的进入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加,故AB项排除;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是在三大改造之后,故C项错误。 【答案】D 8.【解析】中国在自然经济结构下,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微弱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很难生产出大量的闲散的社会资金。在缺乏近代中国股票交易市场和高利贷盛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中国近代企业要想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使社会资金投到工业上来,必须靠自身做出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修改。官利制度适应了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吸纳了资金,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新式企业,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招商局借了官款20万串,无法体现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故排除A项;官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式企业的发展,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存款性质”的官利,无论公司盈亏都要给付,企业负担重。该选项片面,故排除B项;现代股份制企业实行的是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官利制度是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不管经营状况如何,即时计息。两者有根本上的不同,故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末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与实际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总额仍旧较少,且占生产总值比重小,说明清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故A项错误;B项是指《辛丑条约》后,排除;材料反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故C项排除。 【答案】D 10.【解析】 材料中“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根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为解决因赔款造成的财政困难,扩大税源而导致的。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不是该措施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困难,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资产阶级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会予以清政府以支持,排除;D项,材料信息只反映了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是缺乏之前的经济政策的对比,不能得出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的结论,排除。 【答案】C 11.【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入朝作战严重威胁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因此体现的是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B选项符合题意。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1957年,C选项排除。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答案】B 12.【解析】材料反映了全国多数地区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有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故C正确;农业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的信息,排除B;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13.【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工资管理集中到中央劳动部统一管理、统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职工工资标准及定级升级等均有全国统一规定”反映了国家对工资分配制度的控制,说明国家对经济的指导强化,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故C排除;材料主旨反映了国家对工资分配制度的管理,无法体现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故D排除。 【答案】B 14.【解析】从材料中的“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都市少年,喜著西装”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的服饰既有新潮的,也有传统的,多种多样,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答案为C项。这种现象与反封建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表明也有传统服饰,不能说明追求时尚成为国民的普通共识,也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排除B、D项。 【答案】C 15.【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挤得非常可怜,并非强调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排除A;材料中,男女可以坐在一起,而且非常拥挤着,冲击了传统的男女有别,不可接触的观念,故B正确;材料看不出人们的赞同与认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排除D。 【答案】B 16.【解析】从题干中的“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10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等信息可以看出,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中国电报业的发展,故A正确。近代中国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完全可以引进电报,排除B;除了电报外,还有其他近代通讯方式,排除就C;近代通讯利用得好,也会有利于清政府统治,排除D。 【答案】A 17.【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过多的干预是导致经济滞胀出现的主要原因,后西方各国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最终促使经济的复苏,C选项符合题意。市场的调节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各国经济联系密切,B选项排除。二战后,各国的经济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D选项排除。 【答案】C 18.【解析】在美国联邦政府建议下国会相继通过大量的经济方面立法,这说明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涉入到立法领域,即美国政府职能不断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立法的干预,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行政权的扩大,还不能说明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B 19.【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政府出资修建大型公共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特点,选项A正确;根据材料可见当时政府在干预经济,没有体现出自由放任政策,选项B排除;胡佛的政策不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选项C排除;美国胡佛政府的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 20.【解析】本题考查苏联(俄)的经济政策。A项,表格中仅有部分商品在苏联(俄)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的数据,没有世界工业相关的数据,无法推断出苏联工业生产水平居世界前列。故A项错误。B项,表格中主要是工业的进口数据,没有农业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需要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故B项错误。C项,表格信息无法充分呈现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故C项错误。D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进口比重增大;这说明苏联主要发展重工业,本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有所增长,形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独特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D项。 【答案】D 21.【解析】 根据材料“1932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2台盾构机,一台为英国引进的,一台是苏联自制的”可知体现的是苏联工业化有一定的成就,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A选项排除。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在1927年终止,D选项排除。 【答案】B 22.【解析】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并未给苏联造成冲击,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的整体下滑”说法过于片面,因为1928年开始的苏联“一五”计划使苏联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故B项错误;1928年前后,苏联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使用计划的手段调拉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市场萧条,物资紧缺,影响了人民生活,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市场繁荣,实行时间主要是在1921年到1924年,后逐渐取消,故D项错误。 【答案】C 23.【解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由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倡导建立,成员国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英国却在没有向美国打招呼的情况下就申请加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话语权提升。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英美同盟关系仍然坚固,排除;英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是极力建构新型金融秩序,排除D项。 【答案】B 24.【解析】由材料可知,世界愈发呈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征,而这种抱团行为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崛起,且材料还包含了发达国家的“七国集团”,排除A;美国现今为止,依然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政治发展趋势,排除D。 【答案】B 第II卷 25.(20分) 【解析】 (1)对中国的影响:依据材料“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结合明代赋役制度“一条鞭法”相关所学可知明代赋役制度计亩征银,白银货币化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依据材料“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宝钞滥发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白银货币化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依据材料“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结合所学可知白银货币化推动了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和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依据材料“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结合西欧的殖民掠夺相关所学可知,白银货币化使欧洲为了购买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从而大量掠夺美洲白银,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依据材料“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结合所学可知17—19世纪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结合17-19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相关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和世界殖民大帝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与此同时,清朝后期经济实力下降,从而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3)依据材料“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结合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相关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 (1)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对世界的影响: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后期经济实力下降。 (3)作用: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6.(20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得以延续,并成为美国基本国策”,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等信息,可得出其共同点是都实行关税政策,对外国产品征收关锐。不同点,可根据材料一“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为20%左右。在1816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提高到35%左右”等信息,强调实行高额关税。而材料二“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等信息则表明在二战后,美国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元化。从而得出其不同点。 (2)背景:根据问题中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合这一时期美国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角度概括。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对美国自身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角度概括。 (3)原因:根据材料“这是我国履行义务的最后一次大范围降税”,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表现,可概括得出。 【答案】 (1)相同:一直奉行的基本国策;对外国产品征收关锐。 不同:第一阶段,以高额关税为主。 第二阶段,非关税壁垒成为主要手段;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频繁使用;打击他国高科技产业;具有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特征。 (2)背景: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欧、日、中国等经济体崛起(经济多极化趋势);日本和中国等国高科技产业发展。 影响:限制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有利于美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容易引发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 (3)原因:履行WTO关于关税规定的义务;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27.(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趋势,但对于全球化的定义和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经济全球化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西方学者根据某些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出现而判断经济全球化已经结束,而我国学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出现了“新常态”。由此可知对经济全球化认知的差异主要是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差异。所以在评述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时一定要注意所处的立场和角度。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定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事例一: 评述:不认可西方学者关于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特别以高科技为支持的经济全球化依然迅猛发展着。尽管目前出现了一系列反全球化的现象,但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去向未改变。目前各国经济的关联性、全球经济的依赖性仍然很强,世界性全球大市场仍然存在,跨境资本与人的流动继续存在,互联网对全球化的支撑与影响更加明显。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和范围还在扩大,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系列跨国公司和世界经济组织仍然发挥着影响。西方一些国家采取的政策只是调整,并未改变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事例二: 评述:同意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减弱的观点。全球化并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迫使各国采取关税壁垒政策,这势必减弱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垄断主义的发展,国家干预功能加强,也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领导人采取了阻断全球化的措施,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抢修美国边境的隔离墙,英国退出欧盟,西方也采取措施限制人口流动。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务、劳务人员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总之,利于全球化的高峰时期已经过去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