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晚清时期课件(共50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晚清时期课件(共50张ppt)

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 转型 —— 晚清时期 - 2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一   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 1 .(2017 课标全国 Ⅱ ,28)1879 年以前 , 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 “ 派拨各省 , 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 , 采取 “ 协造 ” 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 ” 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从材料信息看 , 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免费供各省使用到由使用方付费 “ 协造 ”, 这种变化表明原来的方式使造船方经费压力大 , 而 “ 协造 ” 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 故选 B 项。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没有转为商办 , 也不可能面向市场 , 故排除 A 、 C 两项 ; 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 故排除 D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3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2 .(2017 课标全国 Ⅲ ,28)1897 年 , 有人指出 :“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 , 皆属皮毛 , 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 , 忽大为变动 , 如邮政、银行、铁路 , 直见施行 , 今天津亦有小轮 , 风气之开 , 人力诚难阻隔也。 ”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 , 虽主张发展工商业 , 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 , 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 , 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 故 A 项错误 ;1895 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 , 洋务运动破产 , 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 , 并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 , 故 B 项错误 ;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 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 , 故 C 项错误 ; 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 , 需要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款 ,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 , 解决财政危机 ,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4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3 .(2016 课标全国 Ⅰ ,28)19 世纪中期以后 , 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 , 火柴、洋布等用品 “ 虽穷乡僻壤 , 求之于市 , 必有所供 ” 。这种状况表明 (    )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 , 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 , 故 A 项错误 ;19 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 , 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 , 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 , 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增多 , 无法推断中国是否主动开放市场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5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4 .(2014 课标全国 Ⅱ ,28)1892 年 , 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 必自易西服始 ”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 易服 ”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 , 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 , 故 A 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外交的需要 , 或改变中国人的世界形象 , 因此 C 项错误。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 , 故 D 项表述错误。从材料可看出 , 维新派主张 “ 易服 ” 是为了 “ 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 的需要 , 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故 B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6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二   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5 .(2017 课标全国 Ⅰ ,28)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 , 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 , 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 , 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 , 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    )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材料反映出开平煤矿的出口税由每吨 1 两以上减为 1 钱 , 土煤的利润有了大幅度提高 , 这必将减少开平煤矿的负担 , 刺激洋务派积极兴办矿业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反映的是土煤出口税的变化 , 没有涉及开平煤矿的管理水平 , 故 B 项错误 ; 洋务运动时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 该举措并未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 故 C 项错误 ; 煤矿业的稳健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管理者和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 , 材料反映的只是出口税的减少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7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6 .(2017 课标全国 Ⅰ ,29)1904 年 , 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 , 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 直隶亦有 172 人 , 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近代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 ,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同 , 这造成了材料所述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的现象 , 故 A 项正确。留日学生与革命运动没有直接的联系 , 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清政府的留学政策 , 故排除 C 项。当时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主要是福建地区 , 而题干中的其他地区中有英、法等国的势力范围 , 因此无法判断列强势力范围对留日学生分布的影响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8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7 .(2016 课标全国 Ⅰ ,29)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 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 中国 (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前 , 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 , 并没有全部完成 , 故 A 项错误 ; 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 , 也不属于军备优势 , 而且之前两次鸦片战争也是集权制度 , 但结果还是失败 , 故 B 项错误 ; 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中 , 兴办军事工业 , 筹划海防 , 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 , 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 故 C 项正确 ;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 , 而是受到外部的侵略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9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8 .(2015 课标全国 Ⅱ ,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 , 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 , 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倡导变法维新 , 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 , 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 , 故 A 项错误 ,C 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 托古改制 , 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 , 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 故 B 、 D 两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10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三   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 9 .(2015 课标全国 Ⅰ ,28)1852 年 , 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 , 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 “ 无用的 ”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 , 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852 年是在鸦片战争后 , 材料中以 “‘ 无用的 ’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 ” 取代 “ 中国产的土布 ” 用于包装 , 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 , 故 D 项正确 ;A 、 B 、 C 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 , 排除。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1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0 .(2015 课标全国 Ⅱ ,28) 奕  力倡洋务 , 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 , 被称为 “ 鬼子六 ”;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 “ 丁鬼奴 ”;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 , 持鄙视的态度 , 这是因为清朝以来 , 国人长期以 “ 天朝上国 ” 自居 , 盲目排外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 , 故排除 B 、 C 、 D 三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2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四   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 11 .(2016 课标全国 Ⅲ ,29)1903 年 , 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 ,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 “ 团体 ”“ 膨胀 ”“ 舞台 ”“ 影响 ”“ 组织 ”“ 运动 ”“ 报告 ”“ 观念 ” 等新名词 , 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 1898 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 ,1903 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 故 A 项错误 ; 《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 “ 团体 ” 等部分新名词 , 并非全部新名词 , 与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 , 故 B 项错误 ;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 主张 “ 中体西用 ”, 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技术 , 故 C 项错误 ;“‘ 团体 ’……‘ 观念 ’” 等新名词涉及意识形态 , 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 ,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 维护封建统治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3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2 .(2014 课标全国 Ⅰ ,29)1898 年 , 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 , 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 闻启超等此举 ,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 遍播谣言 , 几被殴击 ”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运动。根据材料信息 , 可知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提出了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 , 但这一主张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 , 说明这一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 故选 B 项。 A 项只是表面现象 , 不是本质问题 ;C 、 D 两项表述均有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4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五   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 13 .(2016 课标全国 Ⅲ ,28) 甲午战后 , 梁启超提出 “ 诗界革命 ”, 曾赋诗 “ 泱泱哉我中华 …… 物产腴沃甲大地 , 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 , 况乃堂矞吾中华 !” 这反映出 “ 诗界革命 ”(    )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运动。甲午战争后 , 为挽救民族危机 , 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 , 即政治改良 , 而不是民主革命 , 故 A 项错误 ; 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 与材料时间 “ 甲午战后 ” 不符 , 故 B 项错误 ; 甲午战后 ,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从 “ 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 , 况乃堂裔吾中华 ” 可以看出梁启超的 “ 诗界革命 ” 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 , 故 C 项正确 ; 改良思潮形成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 , 而不是甲午战争后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15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4 . 〔 2017 课标全国 Ⅱ ,41( 节选 )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正时期 , 各地奏请开矿 , 清廷经常以 “ 开矿聚集亡命 , 为地方隐忧 ” 为由 , 下达 “ 严行封禁 ”“ 永远封禁 ” 等命令 ;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 , 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 , 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 , 上海各工厂 “ 日需外洋煤铁 ” 极多 ,“ 可忧孰甚 ” 。他建议清政府 “ 设法劝导官督商办 , 但借用洋器洋法 , 而不准洋人代办 …… 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 , 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 “ 开采煤铁事宜 ” 。 ——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答案 答案 关闭 差异 : 雍正年间 : 限制开矿 , 政府垄断。 19 世纪 70 年代 : 允许开矿 , 官督商办。 原因 : 雍正年间 :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 政府谋取矿利。 19 世纪 70 年代 : 列强的经济侵略 ; 洋务运动的推动 ; 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 , 需求很大。 - 16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5 .(2017 课标全国 Ⅲ ,4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 “ 除了强大的武力 , 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 , 一旦彼此短兵相接 , 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 , 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 。面对这 “ 旷古未有的变局 ”, 中国 “ 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 , 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 。 ——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 ,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 , 自拟论题 ,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 要求 : 明确写出论题 , 阐述须史论结合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 考查论证和阐释问题的能力。首先拟定论题 , 先解读材料 , 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 , 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史实 , 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的影响为题 , 如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也可以从总体上说明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 如果选择某一方面为题 , 就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阐述 ; 如果以总体为题 , 就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 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 , 逻辑清晰 , 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 升华论题。 答案 解析 关闭 略 - 17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6 . 〔 2016 课标全国 Ⅰ ,40( 节选 )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解决人口压力 , 康有为认为 ,“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 , 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 人迹既少 …… 早谋移徙 ”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 , 有人认为 ,“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 , 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 , 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 , 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 至于工业化一途 , 因需要大量投资 , 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 , 解决人口问题的 “ 治本方法 ” 是 “ 迟婚与节育 ” 。 —— 据《康有为全集》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 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答案 关闭 主张 :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 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 ; 增加耕地 , 改良农业生产 ; 节制生育。 评价 : 可以总体评价 , 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 , 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 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 , 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 , 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 ; 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 , 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方面。 - 18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 19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 20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 21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 22 -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 23 - 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 - 24 - 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 1912 年清帝退位 (1840—1912 年 ),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 , 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 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方面 :(1) 屈辱线索 : 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抗争探索 : 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 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 “ 新政 ”; 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成立 , 清朝统治于 1912 年结束。 - 25 - 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 经济方面 :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 , 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 “ 实业救国 ” 的思潮 , 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文化方面 : 清朝统治者从 “ 天朝上国 ” 的迷梦中逐渐惊醒 ,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 中体西用 ”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生活方面 :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 , 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 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 , 向近代社会迈进。 - 26 - - 27 - - 28 - - 29 - 基础过关 1 .(2017 河南天一大联考 ,17) 据《钱门塘乡志》载 ,“ 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 ( 治 ) 、光 ( 绪 ) 间 , 男耕女织 , 寒暑无间。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 , 女工被夺 , 几无抱布入市者 ” 。上述现象说明 (    ) A. 传统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B. 近代棉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 男耕女织生产分工明确 D. 列强加大了商品的倾销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 “ 女工被夺 , 几无抱布入市者 ” 反映了家庭纺织工业破产 , 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没有反映棉纺织工业发展迅速的信息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没有强调男耕女织的分工问题 , 重点突出家庭纺织业因近代大机器工业纺织的出现而破产的特点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没有说明 “ 沪上设有纺织等厂 ” 中的工厂一定是列强建立的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30 - 2 .(2017 广东茂名二模 ,28) 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 :“ 当时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化国家 , 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 , 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 , 注定是一场悲剧。 ” 该学者旨在说明 (    ) A.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主观条件 , 故 A 项错误 ;B 项说法过于绝对 , 排除 ;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 排除 ; 根据材料 “ 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化国家 , 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 ”“ 旧有思维定式 ”, 可得出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31 - 3 .(2017 吉林四模 ,28)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 。   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    ) A. 军队贪污腐败盛行 B. 洋务派任人唯亲 C. 军队指挥体系落后 D. 舰队的数量过多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不能体现军队贪污腐败情况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不能反映洋务派的用人状况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反映出中国舰队指挥体系分散 , 各舰队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 , 而日军舰队指挥体系更简单、协调 , 因此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军队指挥体系落后 , 故 C 项正确 ; 舰队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作战 , 而不是战败的原因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32 - 4 .(2017 山东威海二模 ,25)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 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也层出不穷 , 《四书章句集注》和《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两者都 (    ) A. 冲击了传统教育 B. 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 受外来文化影响 D. 再现孔子思想精髓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无论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还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 著述目的都不是针对传统教育 , 都没有冲击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教育 , 故 A 项错误 ; 朱熹编纂的《四书章句集注》得到宋元统治者的推崇并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 但康有为编写的《孔子改制考》因触及封建统治思想基础而很快遭到清政府的查封 , 故 B 项错误 ; 程朱理学明显受到了外来佛教思想的影响 , 而康梁维新思想则明显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影响 , 故 C 项正确 ;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是对孔子思想的颠覆与杜撰而非精髓重现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33 - 5 .(2017 河北衡水中学摸底 ,30) 有学者说 :“ 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让权 , 不是妥协 , 而是在民国元年之后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 , 基本上没有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范往下走。 ” 这说明 (    ) A. 民主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B. 民主发展需要政权保障 C. 政府 “ 规范 ” 过于理想化 D. 民主实践事关政权兴亡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 “ 而是在民国元年之后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 , 基本上没有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范往下走 ”, 可知民主实践关乎政权兴亡 , 故 D 项正确。 A 、 B 、 C 三项题干材料均无法体现。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34 - 一 二 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 . 对近代列强侵华的四点认识 (1) 从发动者上看 : 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 , 再从多国到一国 ; 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 (2) 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 : 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 , 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 从结果上看 : 除了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 , 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 , 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 , 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 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 : 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 , 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另一方面 , 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 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 35 - 一 二 2 . 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四大突破及原因 (1) 突破 : ① 组织形式 : 从旧式的宗教组织 “ 拜上帝会 ” 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同盟会。 ② 领导阶级 : 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③ 革命纲领 : 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 三民主义 ” 。 ④ 斗争目标 : 从追求空想的 “ 人间天国 ” 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36 - 一 二 (2) 原因 : ① 经济 :20 世纪初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② 阶级力量 :20 世纪初 , 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③ 民族危机 : 《辛丑条约》签订后 , 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 ,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④ 思想 :20 世纪初 ,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 37 - 一 二 对应演练   1 .(2017 江西贵溪押题卷 ,29) 鸦片战争后 , 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 , 打破清朝的稳定与秩序 , 列强凭借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    ) A. 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 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 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 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后 ,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根据材料 “ 打破清朝的稳定与秩序 , 列强凭借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 可知清朝并没有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 故 A 项错误 ; 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手中的结论正确 , 但不符合题意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题干信息 , 可知列强干预中国政务 , 必然使清政府的权威遇到挑战 , 进而得出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出现了危机 , 故 C 项正确 ; 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说法错误 , 排除 D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38 - 一 二 2 .(2017 江苏苏锡常镇二模 ,9) 黄炎培回忆 :“ 社会风俗人心 , 从某些部分看来 , 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 , 有些减少 , 有些完全消灭了 …… 总之 , 辛亥革命 …… 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 , 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 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 A.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 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 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D. 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的结论正确 , 但不符合题意 , 故 A 项错误 ; 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过于片面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题干材料 , 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 故 C 项正确 ; 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39 - 一 二 二、在外力冲击下艰难转型的晚清经济 1 .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 40 - 一 二 2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 (1) 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 ,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 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 , 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 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 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 , 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 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 41 - 一 二 对应演练   3 .(2017 湖南衡阳三模 ,2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道 :“( 洋务工业 ) 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 , 而后 , 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 ” 以下对于洋务工业 “ 是一种畸形物 ” 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D. 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没有提到对外国资本主义有利的方面 , 故 A 项错误 ;B 、 C 两项都不是洋务工业 “ 是一种畸形物 ” 的表现 , 均排除 ;“ 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 ” 强调洋务工业的垄断性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抑制作用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42 - 一 二 4 .(2017 安徽合肥二模 ,29) 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 : 茶馆开张帝叔铺 (tea shop), 特零克帝 (drink tea) 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 , 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    ) A.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 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 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材料中仅仅涉及中国习俗的部分西化 , 并未全盘西化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放松 , 不是加强 , 故 B 项错误 ; 一首竹枝词无法反映大多数国人的观念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试看多少痴男女 , 并坐谈心廉耻无 ”, 可知当时人们对社会习俗变化的排斥 , 反映了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艰难性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43 - 1 2 3 4 5 6 7 1 .(2017 湖南演练 ,28)1877 年 , 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蚕丝、茶叶 , 其出口比重分别为 26.9% 、 49.4%, 而到了 1894 年 , 这一比重则分别为 26.2% 、 24.9% 。这一变化可以折射出中国 (    ) A. 出口商品种类的增加 B. 传统手工业的升级换代 C. 自然经济日益走向解体 D. 蚕丝出口数量保持稳定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材料 “1877 年 …… 蚕丝、茶叶 , 其出口比重分别为 26.9% 、 49.4%, 而到了 1894 年 , 这一比重则分别为 26.2% 、 24.9%”, 可知更多的商品得以出口 , 从而改变了两种传统商品所占的比例 , 故 A 项正确 ;“ 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蚕丝、茶叶 ” 的比例变化不是其升级造成的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 “ 蚕丝、茶叶 ” 出口比重的变化不能直接判断自然经济是否解体 , 故 C 项错误 ;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蚕丝的出口数量 , 故排除 D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44 - 1 2 3 4 5 6 7 2 .(2017 江苏高考模拟 ,5) 《全球通史》记载 :“ 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 , 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 , 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 , 在从上海到重庆 1 500 哩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 ” 该现象发生在 (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天津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 “ 从上海到重庆 …… 的长江中巡逻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 故 C 项正确 ,A 、 B 、 D 三项均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45 - 1 2 3 4 5 6 7 3 .(2017 湖南衡阳调研 ,28)“ 自有《申报》以来 , 市肆之佣伙 , 多于执业之暇 , 手执一纸读之。 …… 阅之者尚多 , 销路至今未减。 ” 这可以说明 (    ) A. 《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 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 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 《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材料中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比较的信息 , 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 , 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 , 故 B 项错误 ; 《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 , 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 “ 市肆之佣伙 , 多于执业之暇 , 手执一纸读之 ”, 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46 - 1 2 3 4 5 6 7 4 .(2017 全国 Ⅲ 卷高考模拟 ,28) 下图是晚清政府发行的纸币 —— 大清银行兑换券 , 它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法定本位币的纸币。作为史料它直接说明 (    )   A. 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剧 B.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C. 中国近代货币体系混乱 D. 中国货币体系的近代化趋势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 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法定本位币的纸币 ”, 可知中国货币体系的近代化趋势 , 故 D 项正确。 A 、 B 、 C 三项均不是题干材料直接反映的信息 , 均排除。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47 - 1 2 3 4 5 6 7 5 .(2017 河北衡水金卷 ,29) 清末 “ 预备立宪 ” 之后 , 梁启超说 :“ 在民主专制之下 , 宪法徒具一纸空文 , 议会只是尸位素餐。然而 , 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 , 别无他途。 ” 梁启超意在说明 (    ) A. 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B.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 D. 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在梁启超看来 , 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而非偶然性 , 因为 “ 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 , 别无他途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中梁启超意在说明专制体制必然导致革命而非中国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 故 B 项错误 ;“ 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除了再革命之外 , 别无他途 ” 说明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 , 故 C 项正确 ; 君主专制政体而非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48 - 1 2 3 4 5 6 7 6 .(2017 江西九江适应性考试 ,29) 辛亥革命时各省的 “ 国旗 ” 使用情况如下 : 这表明 (    ) A. 独立的省份都是和平易帜 B. 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 国内对五色旗的普遍认同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 湖北是武装起义成功之后独立的 , 故 A 项错误 ; 十八星旗 , 代表汉地十八省 , 有反满色彩 , 因此湖北、湖南、江西使用 “ 十八星旗 ” 说明反满的民族主义色彩较重 , 故 B 项错误 ; 独立省份 “ 国旗 ” 不统一、各树一帜 , 说明革命者政治理念存在差异 , 这为后来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和分裂埋下了伏笔 , 故 C 项正确 ; 表中使用 “ 五色旗 ” 的省份只有 3 个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49 - 1 2 3 4 5 6 7 7 .(2017 天津和平一模 ,12)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 , 据守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 因而在 ( 那次 ) 敌对期间 , 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 英 ] 约翰 · 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 影像 : 约翰 · 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 材料二   至近代 , 漕运业逐渐显得落后而多余。至 1901 年 , 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随后运河两岸的扬州等城镇不同程度地衰落了。 —— 摘编自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 近代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 当时天津的棉麻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 50% 以上。天津还成为早期工业和教育的兴盛之地 , 拥有被称为华北机器铸铁工业摇篮的三条石和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 —— 摘编自方兆麟《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 50 - 1 2 3 4 5 6 7 (1) 材料一中的 “ 敌对 ” 发生于哪次战争 ? 为什么 “ 它的陷落 ” 加速了谈判的过程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清政府停止漕运的原因和近代天津迅速崛起的条件。 参考答案 (1) 战争 : 鸦片战争。原因 : 镇江地处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 , 占领镇江就截断了漕运 , 截断了清政府的经济生命线。 (2) 原因 : 近代交通业的兴起。条件 : 开埠通商 ; 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 学习西方文化的窗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