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
田家炳高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二政治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国会发表题为《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的演讲中引用“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这句引言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 古代的中国人较西方人更注重统一的宇宙观 B. 体现了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息息相通的联系观 C. 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体,是仁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D. 体现和而不同、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观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习近平引用“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这句引言从哲学角度体现了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息息相通的联系观,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要慎之又慎,调节不好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列与之相符的是( ) A. 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矛盾双方的转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的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AC:勿疏小善,方恢大略,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AC不符合题意。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这体现的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B符合题意。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转化,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3.2018年3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作为全球最重要贸易通道上的超大型桥梁,它将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和稳定,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港珠澳大桥建成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②着眼于整体,促进港珠澳地区协同发展 ③港珠澳地区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密切了珠江两岸的联系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将会提升综合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体现出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密切了珠江两岸的联系,题肢④说法正确;港珠澳大桥将港珠澳三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实现发展,说明了要着眼于整体,促进港珠澳地区协同发展,题肢②说法正确。题肢①是唯物论观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港珠澳地区的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题肢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本题选择B选项。 4.古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选项中蕴含的析理一致的是()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①体现的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②体现的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和“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都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蕴含的析理一致,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5.百度宣布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全自动驾驶。从发展的观点看,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 ①与传统汽车相比是一种全新的事物 ②产生于传统汽车,能够超越传统汽车 ③必然还存在着弱点和需要完善之处 ④必将迅速代替传统的有人驾驶汽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产生于传统汽车,又超越了传统汽车,现阶段,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必然还存在着弱点和需要完善之处,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选项说法错误,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并不是一种全新的事物,排除;④选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发展的观点 【名师点睛】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即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发展的状态是量变、质变的统一。 (5)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7)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8)发展是“扬弃”,是对旧事物辩证的否定。 6.截至2018年9月18日17时,台风“山竹”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5人死亡,1人失踪,160.1万人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台风“山竹”还造成5省(区)的1200余间房屋倒塌,800余间严重损坏,近3500间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74.4千公顷,其中绝收3.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上述材料说明 ①人类和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②灾害的发生是人类对自然界破坏的客观结果 ③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选项表述本身错误,且与题意不符。③选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题目中,台风“山竹”致使广东、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受灾,我国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160.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这表明了人类和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说明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④选项入选。选B。 7.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某省代表团审议时,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个振兴”,指出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系统推进。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 B. 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C.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因素是主观的 D. 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系统推进。这一论断体现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要求我们搞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A项符合题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B项说法错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因素是客观的,C项说法错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佛系青年,是指那些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都行”“可以”“随它去”“没关系”。这些“佛系”观念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借助“佛系”舒缓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找寻力量温暖内心。材料主要体现了 A.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 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没体现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也没体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故AD不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故B错误;材料中,他们借助“佛系”舒缓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找寻力量温暖内心,这主要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C正确。故选C。 【点睛】关于“意识”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 警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意识并不会自行产生。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界 意识并不能直接引起具体物质形态的变化,它借助于实践这一环节促使事物的变化。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指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改造世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意识具有独立性 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意识发展变化与客观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等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9.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渐渐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不断更新换代。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引发关注。2018年8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安全极客大赛有两大“重头戏”:一是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安全的CAAD对抗样本攻防赛,另一个是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安全的数据追踪挑战赛。关于人工智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技进步让人工智能成为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 ②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 ③人工智能集合了人类智慧与电脑优势 ④人工智能具有独立的意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人工智能集合了人类智慧与电脑优势,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科技进步并不能让人工智能成为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①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工智能没有意识,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0.2018年世界杯期间,作为五届金球奖得主梅西0进球,又失点,导致最后阿根廷1:1平冰岛。梅西广告中躺在草坪的一幕,被网友恶搞成了表情包广为流传,该梗也由此成为2018年世界杯期间网友们对爆冷球队的常见吐槽语:我是梅西,我很慌。这说明 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2018年世界杯期间,五届金球奖得主梅西0进球,因此有网友将梅西广告中躺在草坪的一幕恶搞成了表情包并附以吐槽语“我是梅西,我很慌。”这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物质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相关内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体现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能动作用等内容,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 11.如图漫画《植数(树)》讽刺了一些人 (牌子上文字为:植树100棵) ①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 ②忽视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反复性 ③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否认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没有从植树需要的客观条件出发,不符合树木成长的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认识的反复性。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将树种植在一起的行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实践的特征。故选B。 12.2018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海底环状生态监测观测网成功布放,这意味着我国海洋生态在线监测工作进入新阶段。海底观测网是人类建立的第三种地球科学观测平台,通过它人类可以深入到海洋内部观测和认识海洋。海底观测网 ①是人类征服自然活动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②搭建了人类认识与海洋生态之间的析梁 ③是人类掌握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的产物 ④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提高了认识能力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中“征服自然”表述错误;②选项错误,实践搭建了人类认识与海洋生态之间的析梁。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观测网是类建立的第三种地球科学观测平台,通过它人类可以深入到海洋内部观测和认识海洋,可见,海底观测网是人类掌握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的产物,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提高了认识能力,③④选项正确。选B。 13.2016年3月9日-----15日,由谷歌DeepMind公司研发的“阿尔法围棋”(AlphyGo)机器人与韩国棋手李世石进行了五盘对弈,韩国棋手李世石在总比分上1比4不敌“阿尔法围棋”(AlphyGo),在本次“人机大战”中宣告失败。但人工智能还没有完全超越人脑,这是因为: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电脑可以可以部分取代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 ③人工智能完全可以超越和替代人脑 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②题肢说法正确,但是在强调人工智能的作用,与题干无关,排除。③题肢夸大了人工智能的作用,不选。①④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14.2018年8月13日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121个国家的哲学学者带来了全球不同地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哲学思考。大会梳理了当代哲学学术发展与人类面临的挑战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了哲学在当代世界的责任及价值。这表明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价值在于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 ③不同地域的哲学思想终将趋于一致 ④不同地域的哲学是该地域文化的精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来自121 个国家的哲学学者带来了全球不同地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哲学思考,这说明不同区域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同,对哲学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证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①项符合题意;这次大会强调了哲学在当代世界的责任及价值,体现了哲学的价值在于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②项符合题意;不同区域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同,对哲学的思考也不尽相同,③项观点错误;不同区域的真正的哲学是该地域文化的精华,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15.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这是因为( ) A.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 世界观和方法论随时可以相互转化 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 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这说明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C选项正确入选。A选项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D选项错误,没有相对独立性。 点睛: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6.“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④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合理性在于看到了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③说法错误,离开哲学的指导,科学研究就无法取得进展,此说法夸大了哲学的作用。 故选:C。 17.思维和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和关键。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②体现着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③是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④是人们在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一切问题的根源和关键在于首先弄清世界的本质和根源,而这正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①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等同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观点错误。②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设要求。 考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8.下列选项能够恰当反映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排序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③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诗词名句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①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是客观唯心主义,排除。③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④是辩证唯物主义。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③→④,故选B。 19.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事前诸葛亮”哲学要成为“事前诸葛亮”,就必须( ) ①在具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总和 ②正确地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发展 ③成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一部分 ④如实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哲学要成为“事前诸葛亮”,就必须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④适合题意;任何哲学都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一定社会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①③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20.“霸座”频发,症结何在?有网友认为,这反映了一部分人道德修养的缺失,是用不合理的手段占用了另一部分人的资源。有网友认为,“霸座”问题实际上是法律问题,违反了合同法,折射的是霸座者法律意识的薄弱。有网友认为,列车管理力度不足是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列车工作人员要积极承担责任。对“霸座”认识不同说明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 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D.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对“霸座”行为的认识不同,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具有主体差异性,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C 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和上升性等问题,其它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1.精准扶贫,需要创新扶贫方式,面对缺资金无技能的贫困户,某村村两委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入股的办法,组织贫困户用争取到的资金投资蘑菇厂,建设蘑菇大棚。大棚由蘑菇厂管理,入股的贫困户年底分红,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蘑菇厂打工,这样把“死钱”变为了“活钱”,既使贫困户能够持续获得收入,也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把“死钱”变为“活钱”的扶贫模式,体现了( ) ①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和外部相互作用的否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创新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把“死钱”变为“活钱”的扶贫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体现了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把“死钱”变为“活钱”的扶贫模式体现了联系,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③正确;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事物自身和外部相互作用的否定,④排除;故选A。 22.关于创新有这样两种观点:一是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二是从0到1是创新,从1到N也是创新。观点二的合理性在于它认识到( )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存在量变与质变两种状态 ②仅仅依靠“从有到多”的量变也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③只有“从无到有”的质变才对新事物的发展有意义 ④事物的发展会经历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从0到1”就是“从无到有”,是质变;“从1到N”就是“从有到多”,是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正确且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质变才能实现,②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正确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并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质变更为重要。只有质变,才完成了量变,才肯定和巩固了量变所获得的成果;只有质变才能完成新质的事物;只有质变才能引起新的 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但并不是说量变就不重要了,没有量的长期积累,是不会有质变的产生的,所以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3.2018年9月,英国《泰晤士报》撰文指出:美国发动的贸易战正威胁着世界已经形成的贸易体系,给各国带来一些麻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各国与美国的共同努力,美国会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世界贸易体系会更加合理。从辩证法角度,这表明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②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根本途径 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中 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辩证法的知识。①项是认识论,不属于辩证法道理,排除;材料不涉及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问题,②项与题意不符;美国发动的贸易战正威胁着世界已经形成的贸易体系,给各国带来一些麻烦,表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中,③项正确且符合题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各国与美国的共同努力,美国会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世界贸易体系会更加合理,表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④项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D。 24.世间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从哲学角度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A. 发展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B.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答案】D 【解析】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世间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从哲学角度看,这段主题词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未体现,排除。 25.人们通常认为,土鸡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吃的是天然食物,产的蛋营养价值自然比人工饲养的普通鸡下的蛋高。但专业检测结果表明,土鸡蛋和普通鸡蛋的营养价值差别非常小,主要是适合人群不同,因胆固醇含量不同,土鸡蛋更适合儿童食用,普通鸡蛋则更适合中老年食用。这说明 ①主观经验不可靠获取真理需要亲身实践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 ③真理性的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④认识事物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土鸡蛋和普通鸡蛋因胆固醇含量不同适合不同的人群食用,需要我们对不同的人群作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人们获取真理可以通过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③强调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与题意无关。所以本题选C。 26.“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表明了( ) ①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意思是指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这句话表明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故②④入选。①选项表述的是自然界的发展,与题意不符。③选项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选D。 27.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去产能方面,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 这个牛鼻子。从哲学角度看,“牛鼻子” 是指( )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主要方面 C. 矛盾的特殊性 D. 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D:去产能方面,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意思是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因此“牛鼻子”是指主要矛盾,D符合题意。 ABC:题干未涉及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未涉及矛盾的特殊性,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特殊性。(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28.近五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这表明( ) A.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C.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A:材料展示我国主要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创新贡献率,说明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符合题意。 BCD: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未涉及人类思维、未涉及社会发展和变革,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9.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从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从土地流转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说明了 ①真理只有一个 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被推翻的过程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说明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①项与题意不符;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④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0.“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 A.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B.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 C.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有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A: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A符合题意。 B: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B错误。 CD:材料未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解释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作为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该书一直畅销了近20年。 有人认为,哲学既然有如此大的能力,那么,只要哲学学好了,自然、社会等其他的知识就不用再学了。请你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看法。 【答案】错误。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解释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所以哲学并不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书的畅销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谈谈你对“哲学既然有如此大的能力,那么,只要哲学学好了,自然、社会等其他的知识就不用再学了”这种说法的看法。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考生运用这一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先判断正误:错误。再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解释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指出观点错误所在:所以哲学并不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属于辨析题。辨析题的题型由辨和析两部分组成,它的特点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辨是辨别判断,析是指对判断的说明。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而且可以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种题型难度大、要求高、区分度强,因此解读辨析题对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尤为重要。辨点有三种常见的类型:(1 )单向型辨析题:一种辨点本身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或是已公认的真理;另一种辨点与客观规律或事实完全背道而驰。(2)正误混合型辨析题:这类辨析题有三种情形:①命题内容总体正确,但其中包含有错误因素或不合理因素。②命题内容总体错误,但其中包含有合理因素。③命题的前提正确,但结论错误,或与之相反。(3)条件不完全式辨析题:辨点所述观点有合理的一面,但由于遗漏了一些方面而使得对观点或现象阐释得不够全面或充分。判定辨点类型的过程是一个运用书本知识,结合现实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没有牢固、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没有事事关心,日积月累的现实材料,不经过一番严密的逻辑推理,是无法正确区分辨点类型的。一、正误混合型辨析题:解这类辨析题要求,首先应分别指出其合理正确的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合理的、正确的(即指出其合理、正确的依据);其次指出错误的、不正确因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即指出其错误的、不正确的依据)。观点错误或不合理,还要提出与之相对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我国定下的个税起征点是3 500元,此后连续七年没有进行过调整。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而房价、物价上涨,支出增大,个税起征点调整的呼声也越来越响亮。我国决定从2018年10月1日起将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3 500元提高到5 000元。提高个税起征点,在目前居民收入增加、物价上涨等背景下,是还富于民的重要举措,会有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被纳入免税范围。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个税起征点的调整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我国个税起征点调整正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调整个税起征点,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互联网+”到“智能+”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互联网+”到“智能+”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与归纳演绎与推理的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个税起征点的调整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是认识论的道理,考生可先回顾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三个关键词:实践、真理、认识,结合材料可以发现解答本题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认识具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国个税起征点调整正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②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调整个税起征点,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③认识具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国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正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作出的举措。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民用无人机(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的飞机)在航拍、农业、植保、灾难救援、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救灾、影视拍摄等领域大显身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民用无人机中,那种体型小巧、行进快速、可录制视频或拍照的娱乐型无人机更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有些操控者缺少应有资质,无照操作的“黑飞”事件频发,无人机操作不当或质量不佳坠落伤人和肆意拍照侵犯他人隐私等事件屡屡发生。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哲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 【答案】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全面观点看问题。材料既看到民用无人机在航拍、农业、灾难救援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看到它存在不少问题,坚持了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总体来说,民用无人机的积极作用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民用无人机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民用无人机的作用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哲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即矛盾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可知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矛盾的含义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全面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材料既看到民用无人机在航拍、农业、灾难救援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看到它存在不少问题,坚持了全面的观点。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民用无人机的积极作用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34.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在一系列“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港珠澳大桥制定了120年的设计标准。在海洋地质标准的技术、工艺无法满足施工需要的情况下,中国科研人员依靠1986年以来湛江地区累积形成的海洋水文数据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并结合伶仃洋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120”指标的达成。凝聚着全体建设者智慧和心血的港珠澳大桥未来12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屹立于珠江口伶仃洋上,见证粤港澳三地的融合与发展,见证祖国的强盛。 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有关知识,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取得成功的启示。 【答案】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建设团队在充分利用原有水文数据的同时创建新的模型,做到了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建设团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攻克技术难题,保障了大桥建设指标的达成,③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发展。建设团队通过创新填补空白、形成中国标准,也为桥梁建设提供了新经验。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港珠澳大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作用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设问是“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取得成功的启示”。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发展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点睛】回答分析说明类试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阅读全部材料,并带着问题研究材料,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