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

‎2017—2018学年下学期2016级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50分)‎ ‎1、《孟子·尽心》中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 A. 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 ‎2、“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材料主要表明儒学 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                         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大一统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4、黄宗羲指出:“……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为此,他主张 A.“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5、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 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 D.唐朝时形成“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6、 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表属于史学研究的哪一个环节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比较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1—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A.问题形成 B.史料整理 C.史料收集 D.历史解释 ‎7、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8、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 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是因为王阳明 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 ‎9、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B.追求道德和正义 C.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                             D.体现神秘主义色彩 ‎10、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11、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1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文化充满“纯人文的美德、忠诚、牺牲精神和对人类理想经久不衰的眷恋”,“中国精神”的“理性光辉”将有助于欧洲人驱散中世纪教权的阴霾。下列选项不属于伏尔泰所说的“理性光辉”的是 A.《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B.《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C.《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D.《墨子·耕柱》: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犹聪耳明目之于聋瞽(盲人)也。‎ ‎13、马列主义史观认为: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4、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的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15、康有为主张议院人事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而且当选的议郎也要由皇帝来批准。议院的议郎应由那些“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来充当。由此可见,康有为( )‎ ‎ A.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B.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 C.主张引进西方民主制度 D.极力糅合中西方政治制度 ‎16、1928年美国迪斯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 )‎ ‎ 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 C.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 ‎17、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 B.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C.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 D.人民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8、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19、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作家波德莱尔决窟让艺术超越平俗时空框架.而导向语言和道德王国之外的“不可知”意境,他的《恶之花》将形象同象征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向传统思想和美学观点挑战.由此可见,他的作品 A.提倡古典主义的质朴 B.推崇浪漫主义的理想 C.具有现实主义之逼真 D.已具现代主义之特征 ‎2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1、《国际联盟盟约》宣告:“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以上内容主要体现国际联盟的 A.“维护和平”原则 B.“集体安全”原则 C.“委任统治”原则 D.“公正民主”原则 ‎22、《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 A.一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C.一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D.一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23、《全球通史》说:“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 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一战”‎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24、一副政治漫画,漫画家把国际联盟比喻为一座大桥。大桥最关键的一块砖头美国却空缺了。大桥的左边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际联盟大桥,由美国总统负责设计”。大桥的右边,山姆大叔正翘着二郎腿悠闲地抽烟,头枕着的正是那块关键的砖头。漫画的主要观点是 A.美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势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 B.没有美国的参与,国联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很难实现 C.美国倡议成立国联、但国联由英法操控 ‎ D.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成效不大,注定难以长期维持 ‎25、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到:“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6分)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科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舆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选择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熙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返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 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8.(12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6分)‎ ‎29.(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其在对外商业扩张的同时,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当时的世界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英国已越来越无力领导世界的情况下,它还一味维持在海外的大量利益,其正当性已经越来越显薄弱;另一个是“新兴国家”们普遍奉行的乃是国家主义,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乏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 ‎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一战”发生机理时刻警醒当今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评论。(6分)‎ ‎2017—2018学年下学期2016级 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ADDDB DBCCA BDADD AAADA ABDBC 二、非选择题 ‎26.(14分)‎ ‎(1)主张: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任意两点4分)‎ ‎(2)同:都顺应时代的要求;都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都付诸实践并产生了实际效果。(2分)异:目的不同,韩非子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用法来强化专制;孟德斯鸠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用法来约束专制。主张不同,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衡和君主立宪。性质不同,韩非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说明: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2分)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 ‎27.(12分)‎ 评分细则:‎ 一、明确论题(0—3分):考生拟出合理的论题,即可得3分。没有论题不得分。‎ 二、史实论据(0—3—5分):即以所给史料及所学知识为基础的论题相关的史实依据。因此,考生只要提及表中所言历史信息,或所学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分。提及一个史实可得3分,提及2个史实可得5分,提及一个史实和同时期相关知识,亦可得5分。‎ ‎(注意:作为依据的史实必须是相关的历史事件,且史实比较正确,试论必须有利于论证自己所拟论题。)‎ 三、具体论证(0—2—4分)‎ ‎:要求考试在作答时,须紧扣其所拟论题展开论证。若学生没有论证不得分,若论证比较简单得2分,若考试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可得4分。‎ 示例一:‎ 论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对话中,西学东渐促使中国文化融入世界。(3分)‎ 阐述:地理大发现后,传教士东来传教的同时,向中国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先进科学文化。清初对外域先进文明的热忱欢迎,显示出一种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当时的知识分子从传教士那里接受了欧洲先进的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农田水利等先进的科学文化。即明清之际在传教士的影响下,早期的西学东渐揭开了序幕,中国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接轨。(9分,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二:‎ 论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学西传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3分)‎ 阐述:地理大发现后,传教士东来传教的同时,中国的儒学、历史、政治和科技等在欧洲传播开来。虽然他们所理解和表述的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与中国本土文化形似却神异,但是也显现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巨大生命力。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者的影响是经过传教士的吸收才发生作用的。即明清之际在传教士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者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对欧洲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9分,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8.(12分)‎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6分)‎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6分)‎ ‎29、(12分)‎ ‎(1)原因:英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削弱;各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性;国家主义盛行;世界秩序缺乏有力的领导者来维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6‎ 分,任意三点)‎ ‎(2)说明:战争使欧洲原有的政治秩序走向混乱;战争阻碍了欧洲经济的持续发展;战后,欧洲国际竞争力的衰退,经济中心逐渐向美国转移。(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