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 考试时间:2018年11月15日10:00—11:30 命题人:汪新兵 ‎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指的是 A.仁者爱人 B.礼乐规范     ‎ C.君主法治 D.为政以德 ‎2.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3.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朱熹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理”是世界的本原 B.格物才能穷其理 ‎ 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 ‎4.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原是朱熹的忠实信徒,主张“格物致知”,但后来发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转而主张“致良知”。其思想变化说明 A.程朱理学是心学的基础 B.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善 C.程朱理学主流地位丧失 D.儒家社会实践趋向成熟 ‎5.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6.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 C.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7.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三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 ‎ A.形成于雅典民主由盛转衰的时期 B.以隐晦的比喻来解释事物的成因 C.与智者学派的基本观点完全对立 D.启迪着人们理性思考问题的智慧 ‎8.“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9.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D.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10.恩格斯在谈及欧洲宗教改革时曾说过,“随着中等阶级兴起,科学也大大地复兴了……此前,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现在科学起来反叛教会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科学的复兴只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 B.科学反叛教会的斗争具有反封建性质 C.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科学才开始复兴 D.资产阶级参加反叛教会斗争是被迫的 ‎11.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两人的阶级属性不同 ‎ B.两人对人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完全相反 ‎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12.1748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论法的精神》。在书中,他把一个运转良好的君主政体与“宇宙系统”作了比较:在宇宙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吸引力”,它能够“吸引”所有物体趋向“中心”。这说明 ‎ A.科学进步往往先于思想革命 B.科学进步往往是思想革命的结果 ‎ C.人文主义导致科学革命发生 D.科学进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13.《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即印刷的历书)。”这可以说明唐朝时 ‎ A.纸已成为主要书写工具 B.技术进步已影响政府管理 ‎ C.政府对印刷业控制严格 D.活字印刷术已应用于民间 ‎14.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15.在大学期间,物理学教授曾劝说普朗克不要学习物理,认为“这门科学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只有一些不重要的空白需要被填补”。但是普朗克答道:“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这段对话反映出当时 ‎ A.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地位特殊 B.物理学领域学术研究氛围浓厚 ‎ C.量子力学填补了经典力学空白 D.物理学的革命是偶然性的产物 ‎16.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 B.晚晴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17.“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A.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C.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18.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A.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B.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19.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是 A.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B.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 C.论证“中体”和“西用”相互矛盾 D.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20.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作者旨在说明康有为 A.找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                 B.实现了学技术到学制度的转变 C.提倡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为改革中国制度寻找文化支持 ‎21.“凡有识见的人,皆知道社会革命,欧美是绝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之鉴。”孙中山想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的目的是 ‎ A.不愿少数满洲人专权 B.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 C.不愿少数富人专利 D.不愿欧美列强统治 ‎22.孙中山说:“俄国今日所行之政策,实非纯粹共产主义,不过为解决民生问题之政策而已。本党同志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围有大小耳。诸君既能明白民生主义生之真义,则新旧同志(因)误会、怀疑而生之暗潮,从此使可打消。”他这样说的目的之一是 ‎ A.消除国民党内对国共合作的顾虑 B.说明中国适合共产主义 ‎ C.完全消除国共之间的根本性分歧 D.阐明三大政策的合理性 ‎23.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 ‎ C.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24.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 A.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B.都提倡吸收外来文明 ‎ C.都主张古典文明的复兴 D.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顶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 ——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先进分子、广大青年和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背景。(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罗素在其所著《中国之问题》一书中,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三:(一)文字以符号构成,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三)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根据材料,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 ‎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