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②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③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④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⑤‎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⑥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生命的节奏 任林举 ‎①岁月的一只脚刚刚抬起,另一只脚紧接着就要落下。年来,年又去,倏忽之间,完完整整的一岁光阴就像一截松软的雪糕,被个馋嘴的人一口吃去大半。‎ ‎②初春时,同学海蓉从贵州打来电话,邀我去黔东南看一看,我并没有立即答应。正犹豫着,时令便倏然而至仲冬。眼看着自己马上又老去一岁,心里反而生出一种“豁出去”的反弹力来。于是,简单地打点行囊,一跃而至黔东南的从江。原来,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简单,一切行程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一来一往或一去一回。‎ ‎③大山脚下,都柳江畔,岜沙苗寨小广场上,有一场芦笙表演正进行得如醉如痴。十来个男人在场子中间扎成一堆,吹各种各样的芦笙,最里边的几个演奏手使用的芦笙个头儿巨大,看样子足有三至四米高,活脱脱一个大竹杠,所以就只能立在地上,用两手扶住,然后吹奏。当然,从这些芦笙里发出来的声音也格外厚重,可能相当于西洋乐队里的大提琴。稍靠外围一点的演奏手使用的芦笙个头儿也不算小,虽稍显单细,但用手捧起来吹奏,怕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也还是立在地上吹吧!就这样,一群男人,一人抱着一只巨大的芦笙,围成一圈,摇头晃脑地吹,远看很像抱着一棵树,在啃树上的皮或吮树里的汁。‎ ‎④那么沉重、巨大的乐器,对每个演奏者来说,都不啻于一种残忍的禁锢或绑缚,他们只能绕着那棵“树”在很小的活动范围内做有限的动作。如果想边吹边加一些舞蹈,就要埋起头,翘起臀,随着音乐的节奏,两脚交替着抬起,交替着落下,只在脸上做出沉迷、陶醉的表情。想来,这也是人生的奇妙之处,为了获得某种震颤灵魂的声音或节奏,就算被局外人认为不够高雅、滑稽,心里也满是甜蜜和陶醉,并能够心安理得和乐此不疲。哪怕是真做了一只被拴在树干上的蝴蝶或蜻蜓,估计也是心甘情愿的!实际上,每一对翅膀看似徒劳的扑打,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快乐和幸福从来都藏在人们看不到的暗处。‎ ‎⑤初听起来,这旋律单调得近于滑稽。可是,到后来,却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奇迹。我在那单调的旋律中,竟然感受到了蕴藏其间的巨大魔力。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音乐对人都有催眠的作用,当这芦笙的旋律和节奏不断在耳边回荡,听着听着,我就感觉有一些莫名的愉悦从心底生出来。继而,随着愉悦感觉的持续和加深,又激发出某种庄严和神圣的感念。‎ ‎⑥平仄,平仄,平仄——简单,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有时可能就是这样,越是简单的,就越切近本质,就越具有不可估测的能量!天地、宇宙之间的诸般事物,有什么不是以一种简单的节律在繁衍、生息和运行呢?又有什么能逃出一种简之又简的描述呢?上下、进出、启停、开合、黑白、冷暖、新旧、明暗、生死……“呖噜呖噜”,芦笙的节奏让我想起了计算机语言里的“1”和“0”。试问,宇宙间的一切“数”哪个能逃出这最简单的逻辑和运算?“呖噜呖噜”,这芦笙的节奏也让我想起了哲学里的“有”和“无”。试问,世间万物有什么能置身于这简单的变幻之外?‎ ‎⑦是夜,明月当空,从窗帘的缝隙里,透进来宇宙的信息,我在那一缕清辉的照耀下,辗转无眠。远方的大海,正是大潮初涨之时,汹涌的潮水反复击打着岸上的沙滩或礁石,一次次涌来又退去,发出简单而又深沉的声音,有如赞叹,有如喘息。而此时的东北大平原上,也许正有纷纷扬扬的雪,从天空无声地落下,静谧中,又不知有多少曾经漫天飞舞或不停鸣叫的物类将自己的生命小心地折叠起来,悄然进入漫长而黑暗的蛰伏状态。但一切都将在平仄交替的节奏中转换成另外的一种状态。潮水退去,平静的海水依偎着沙滩,近处或远处的海面上,将有黑色的礁石裸露出来,仿佛在向天空倾诉着内心深处曾有的崎岖和不平。冰雪消融,春风再度,蛰伏的生命又一次复苏,久久沉寂的大地,将再现已重复过千千万万次的生机与繁荣……‎ ‎⑧明天,月亮隐去,太阳升起,有梦或无梦的夜晚结束,又是一个全新的日子。我将离开高原回到冰雪覆盖的故乡,穿着厚厚的棉衣,手捧一卷闲书,静静地等待着新年和下一个春天的来临。或者,心平气静地守候着终难守住的岁月,顺应那单调而又不息的律动,在不可抗拒的节奏中,愉悦地老去。‎ ‎(选自《贵州民族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运用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年时光快速流逝,流露出作者对生命逝去的惊疑不甘。‎ B.“一切行程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一来一往或一去一回”,作者应邀前往黔东南,感悟到一切事情的本质都是简单的。‎ C.“被拴在树干上的蝴蝶或蜻蜓”,是对演奏者抱着巨大芦笙艰难表演形象的描述,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深切理解。‎ D.“试问,世间万物有什么能置身于这简单的变幻之外”,作者领悟万物变幻的本质简单之后,产生了恐惧与担忧。‎ ‎5.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 ‎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标题“生命的节奏”的内涵。(6分)‎ ‎(三)实用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短视频是指播放时长在五分钟以下的网络视频,具有社交属性强、创作门槛低、播放时间短和场景便捷等特征,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 短视频产业链有三个核心端:内容生产端、平台端、分发端。内容生产商给平台端提供内容,平台端通过自有平台分发,或内容生产商直接在平台端和分发端分发。‎ 经历了三四年的发展沉淀,短视频市场目前正处于备受多方关注的阶段,围绕内容本身的竞争愈发白热化,而其中内容质量取代内容数量成为更为重要的竞争砝码,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加强对市场野蛮生长的不良行为的持续监督和纠偏,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发挥主体建设和约束作用,在良性内容生态构建、行业共识的达成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 ‎2017年以来短视频行业持续火热,用户规模的增长和广告主的关注带动了整体市场规模提升,凭借着短视频产品的碎片化、高传播、低门槛特性,并且目前短视频整体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较低,用户红利仍在,有较大的用户发展空间,预计2018年将达到3.53亿人。‎ ‎2017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达到53.80亿元,增长率为175.9%。伴随着短视频行业监管力度加大,规范行业生态,促进中国短视频市场的良性发展,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2018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3.25亿元。‎ ‎(选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材料二:‎ 近两年,为了吸引用户,各种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纷争不断。这场短视频江湖争斗之中,抖音、快手占尽风头,可说是预选赛的王者选手。然而两年来,短视频之争已进入市场饱和期,各平台用户量已从高速增长期进入稳定期,而流量红利也逐渐减少。 ‎ 但江湖依旧,波澜再起,短视频之争还未分出胜负。‎ 内容竞争日趋激烈。目前短视频平台都偏重于娱乐视频,模仿以及二次搬运内容较多,优质的原创内容较为稀缺。业内人士指出,优质视频内容才是提升视频平台用户体验的重要元素。此外,短视频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以抖音“挑战”玩法为例,用户可以发视频发起各类挑战,接受挑战的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模仿的视频,诸如此类的视频引发了用户审美疲劳。‎ 流量黑市或成行业杀手。短视频的行业自律一直为用户所关注,此前不少平台由于充斥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形成不良风气和负面导向,被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责令全面整改,违规网络主播也被纳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禁止其再次注册直播账号。业内人士认为,平台视频内容的优劣对平台发展至关重要,但行业内部的一些交易买卖或许会成为新的行业杀手。‎ ‎(选自《工人日报》‎2018年11月28日 徐潇《短视频江湖风云再起》)‎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短视频产业链有三个核心端:内容生产端、平台端、分发端,各自的产业分工明确,分别是提供内容、分发平台和分发服务。‎ B.短视频市场目前处于备受多方关注的阶段,对短视频产业的发展现状各方认识不尽一致,但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是确定的。‎ C.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各种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短视频产业竞争由内容数量向内容质量转变,还没有确定的赢家。‎ D.对短视频产业发展的判断不是那么容易,有人认为短视频市场已经饱和,有的认为行业规模扩张迅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8.下列各个选项中,对短视频用户规模迅速发展的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短视频自身的特点满足了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内容消费需求。‎ B.监管部门的持续管理和引导,形成了良好风气和正面导向,让用户放心。‎ C.平台和内容提供商的自律回应了用户关注,发挥了主体建设和约束作用。‎ D.短视频产品碎片化、高传播、低门槛、强社交特性吸引了用户积极参与。‎ ‎9.根据材料,短视频产业发展目前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怎样应对?试简要说明。(6分)‎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泗州先春亭记 欧阳修 ‎①.景祐二年秋,清河张侯①以殿中丞来守泗土。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 越明年春,作城之外堤,因其旧而广之。度为万有九千二百尺,用人之力八万五千。泗之民曰:“此吾利也,而大役焉。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相与出米一千三百石以食役。堤成,高三十五尺,土实石坚,捍暴备灾,可久而不坏。‎ ‎②.既,曰:“泗,四达之州也,宾客之至者有礼。”于是,因前蒋侯堂之亭新之,为劳饯之所,曰“思邵亭”。且推其美于前人,而志后人之思也。又曰:“泗,天下之水会也,岁漕必廪于此。”于是治常丰仓西门二夹室,一以视出纳,曰某亭;一以为舟者之寓舍,曰“通漕亭”。然后曰:“吾亦有所休乎!”乃筑州署于东城上,为先春亭,以临淮水,而望西山。‎ ‎③.是岁秋,予贬彝陵,过泗上,于是知张侯之善政也。昔周单子聘楚而过陈,见其道秽而川泽不陂梁②,梁客至不授馆,羁旅无所寓,遂知其必亡。盖城郭、道路、宾客寄寓,皆三代为政之法,而《周官》尤谨著之,以为御备。今张侯之作守也,先民之备灾,而及于宾客入来,然后私自休焉。故曰知为政也。‎ ‎④.先时,岁大水,州几溺。前司员外郎张夏守是州,筑堤以御之。今所谓因其旧者是也,是役也,堤为大。予记其大者详焉。‎ ‎【注】①侯:旧时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②陂梁:防水的小堤、小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然人出于州 / 兵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是 / 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B.然人出于州 / 兵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 / 是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C.然人出于州兵 / 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 / 是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D.然人出于州兵 / 而石出于南山 / 作大役而己不知是 / 为政者之私我也 /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 / 不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景祐二年,是用年号纪年。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 B.宾客,即门客。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的人才,又称门下客、食客。‎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之治被儒家当作理想社会模式的典范。‎ D.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先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为各司之次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侯是清河人,他以殿中丞身份来泗州做太守。他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把治理淮河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B.张侯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堤防加固拓展。工程浩大,耗费众多,但质量优良,可以长期发挥效用。‎ C.先春亭是泗州官署,位于泗州东城,是州官办公休憩之所。邻水望山,风景秀丽,透露出张侯的胸襟不俗。‎ D.泗州曾遭遇洪水灾害,差点儿全城淹没。张夏主管该州时,筑堤防护,未雨绸缪,实在是三代以来的善政。‎ ‎1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⑴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4分)‎ ‎⑵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谏太宗十思疏》)(4分)‎ ‎⑶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3分)‎ ‎(二)古代诗歌(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4~15题。‎ 春 雨 陈与义 花尽春犹冷,羁心只自惊。‎ 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 扰扰成何事,悠悠送此生。‎ 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 ‎【注】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杰出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冷”既表现早春季节春寒料峭的特点,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B.国事纷乱动荡,自己一事无成,诗人对国家及个人的状况忧思不已。‎ C.本诗“春景”“雨景”蕴含的情感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截然相反。‎ D.本诗描绘了从雨到晴的各种景象,寄托诗人的复杂情绪,语言含蕴。‎ ‎15.赏析诗歌第二联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⑴《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得到的结果会是: , 。‎ ‎⑵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也有类似的句子:“ , 。” ‎ ‎⑶《伶官传序》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 , 。”‎ ‎⑷《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一句是:“ , 。”‎ ‎⑸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 , , ?”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号洞窟所藏的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本绘画品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然而,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一些丰富多彩的壁画、 ‎ 的彩塑正面临着“不可逆”的退化。‎ 为破解这个困局,上世纪90年代,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 地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珍贵资料。目前,数字敦煌展览已经走出敦煌,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重放光彩,是因为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是密不可分的。在这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练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莫高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七十五载 、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精神力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史无前例 口口相传 B. 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史无前例 薪火相传 C. 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D. 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继往开来 口口相传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B. 一方面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C. 它一方面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 它一方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的原因,是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带来的。‎ B. 由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使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 C.‎ ‎ 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经过不懈奋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终于能重放光彩。‎ D.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这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密不可分。‎ 四.名著阅读 (6分)‎ ‎20.《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1)“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2)“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3)“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 黛玉 袭人 宝钗 B. 袭人 黛玉 宝钗 C. 袭人 宝钗 黛玉 D. 宝钗 袭人 黛玉 ‎2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结成了诗社,并各自取了别号,请写出下列别号对应的人物。(3分)‎ ‎(1)稻香老农—— ___________________‎ ‎(2)潇湘妃子—— ___________________‎ ‎(3)蕉下客 ——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⑵我们已越来越不懂得向生存本身,向自然万物学习了。一代代人仅从书本文化上认识和感知生存,活生生的真实生活淹没了。 (刘亮程《乡村哲学的神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概念混淆。“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的“士人”,是来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来源于“庶民”的士人就不存在地位下降、失去贵族身份的情况,来源于王官的士人也无所谓“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选项将部分士人的情况,说成了士人整体的情况,混淆了概念。)‎ ‎2.A(曲解文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有误。第五段结尾“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一句中的“这种”,表明是像孔子这种类型的私学教育,使诸子学说得以产生。孔子的私学教育,只是使儒家学说得以诞生,不可能使整个诸子学说得以诞生。)‎ ‎3.D(信息残缺。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选文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选项只交代了一个原因,漏掉了“私学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原因。)‎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4.D (作者的情感是震惊与感叹。)‎ ‎5.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 ‎【参考答案】①想象(虚写),描绘大海与东北平原,展示动静不同的生命节奏;‎ ‎②比拟,化无形为有形,生动表现自然节奏的转换;‎ ‎③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每点2分)‎ ‎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标题“生命的节奏”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①是世间万物都具有的简单的律动;‎ ‎②是世间万物生命不息由沉寂到复苏的循环往复;‎ ‎③也是作者坦然豁达地面对岁月流逝的人生态度。(每点2分)‎ ‎7. A(内容生产商可以直接在平台端和分发端分发)‎ ‎8.D(A项“满足了……需求”不合要求,B项“形成了良好气和正面导向”‎ ‎ 不合要求,C“内容提供商的自律” 不合要求。)‎ ‎9.【参考答案】⑴面临挑战:①行业竞争;②视频内容;③行业生态。(每点1分,共3分)‎ ‎⑵应对建议:①发挥平台主体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构建良性行业生态;‎ ‎②拓展内容范围,提升内容质量,促进更多优质原创作品出现;‎ ‎③拓展发展空间,加大互联网用户网络渗透;‎ ‎④政府监督部门加强监督和纠偏。(每点1分,答到三点即可)‎ ‎10. C ‎11.B 文中的“宾客”指客人。‎ ‎12.D 未雨绸缪的是本文主人公张侯,不是张夏。‎ ‎13.‎ ‎⑴(张侯)一到任,便问百姓平时担忧的是什么,并打算治理其中最凶恶的。(州民们)回答说:“凶恶没有比淮河更厉害的。” (“病”“暴”各1分,省略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 ‎⑵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每句1分)‎ ‎⑶能敲打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定语后置1分,“所在”1分,“名”1分)‎ ‎14. A(“早春季节”有误,“花尽”“孤莺”表明季节是暮春。)‎ ‎15.【参考答案】①视听结合,借景抒情(2分)。②前一句写听到孤莺整天啼叫,后一句写看到细雨打湿城墙;描绘了一幅孤寂清冷的春雨图(2分)。③抒发了主人公羁旅中孤寂无聊、凄凉压抑的心情。(2分)‎ ‎16.⑴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⑵“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⑶“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⑸“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7.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浮出水面:从水下漂浮到水面上来,比喻事物显露出来。‎ 重见天日 ‎:比喻脱离黑暗的环境,重新见到光明。此处指洞窟所藏的藏品,应选用“重见天日”。‎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此处用于雕塑,应选用“栩栩如生”。‎ 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形容有极其伟大的意义。‎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此处指构想,应选用“史无前例”。‎ 口口相传:不著文字,口头相传。‎ 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此处指精神,应选用“薪火相传”。‎ 故选B。‎ ‎18.D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解答本题,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从上文看,保持“数字敦煌展览”作主语,排除AB;根据递进语序,应先说“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排除C。‎ 故选D。‎ ‎19.D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中,‎ A项,“原因,是……带来的”句式杂糅;‎ B项,“由于……使得”成分残缺,少主语;‎ C项,“……几代文物工作者……最璀璨的明珠”结构混乱,中途易辙。‎ 故选D。‎ ‎20.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 ‎《红楼梦》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宝玉挨打后,人物语言要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1)反映出说话人的奴性,符合大丫鬟袭人的身份。(2)对宝玉微带责备、有点心疼,又不逾矩,符合薛宝钗的性格。(3)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和性格。‎ ‎21.【答案】 (1). 李纨 (2). 林黛玉 (3). 贾探春 ‎【解析】 “稻香老农”,是《红楼梦》中人物李纨在诗社里的别号。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李纨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大观园中她的住所名为稻香村。这也反应了李纨一惯的低调作风。‎ ‎“潇湘妃子”,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在原著"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一回中,大观园中姐妹起了诗社,众女儿各起别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蕉下客 ”是探春在诗社的别号。‎ ‎22.材料解读:‎ 第一则材料是孔子学《诗》的观点。材料启迪我们善于利用书本文化去了解世界,感知生命,调节生活。第二则材料是刘亮程对于书本学习的反思。材料提醒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更应该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融入生活,去获得生存体验。两则材料代表了两种观点,它们并行不悖、互为补充。‎ 两则材料的审题着眼点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生活——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脱离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泛泛讨论书本(诗)或自然的意义、体验,则为偏题。学生可以单独就某一材料写作,也可以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写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