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3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青海省2020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7月青海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 水 B. 糖类 C. 无机盐 D. 核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详解】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含量不同,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约占80%~90%,因此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正确。 故选A。 2. 我国与2016年将马铃薯正式列入粮食作物,原因是其富含某种物质,并且有相应营养功能,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 维生素 微量营养物质 B. 蛋白质 结构物质 C. 淀粉 能源物质 D. 脂肪 贮能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和果糖等;由2分子单糖形成的糖是二糖,如蔗糖和麦芽糖;纤维素、淀粉、糖原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 【详解】马铃薯富含淀粉,淀粉属于多糖,是细胞的能源物质。 故选C。 【点睛】 - 23 - 本题考查了马铃薯的富含淀粉,意在考查考生对于细胞内糖的分类和分布,属于基础题。 3. 真核生物细胞结构中,不具有生物膜的一组是( ) ①核糖体 ②溶酶体 ③中心体 ④高尔基体 ⑤内质网 A. ④⑤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的功能是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使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细胞器中核糖体和中心体两种细胞器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详解】①核糖体不具有生物膜,是椭球形粒状小体,①错误; ②溶酶体具有单层膜结构,②正确; ③中心体是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和周围的物质组成,不具有生物膜,③错误; ④高尔基体具有单层膜结构,④正确; ⑤内质网具有单层膜折叠体,⑤正确。 不具生物膜的是①③。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膜系统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明确细胞器中的核糖体和中心体没有膜结构,并且细胞壁和染色体两种结构也没有膜结构。 4. 脂肪酶只能催化脂肪分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这一事实体现了( ) A. 酶具有高效性 B. 酶具有专一性 C. 酶具有多样性 D.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 23 - 【详解】脂肪酶只能催化脂肪分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这一事实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故选B。 5. 图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方框内基团的名称是( ) A. 氨基 B. 羟基 C. 甲基 D. 羧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方框内基团是羧基(-COOH)。 故选D。 6. ATP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A—P~P~P,其中P代表( ) A. 腺嘌呤 B. 腺苷 C. 核糖 D. 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D正确。 故选D。 7. 人体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它具有的生理功能是( ) A. 携带遗传信息 B. 催化反应 C. 运输氧气 D. 促进生长 - 23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携带遗传信息是核酸的功能,A错误; B、催化反应是酶的功能,B错误; C、运输氧气是血红蛋白的功能,C正确; D、促进生长是生长激素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8. 在人的青春期发育时期,下列会出现的现象有( ) A. 细胞分化 B. 细胞死亡 C. 细胞分裂 D. 以上都会出现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在人的青春期发育时期,生长迅速,代谢旺盛,会发生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的凋亡。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生命历程,解题的关键是要区分个体生命历程与细胞生命历程的区别和联系。细胞衰老并不代表个体衰老,细胞的凋亡也发生在生命的各个发育阶段。 9. 关于正常的有丝分裂,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23 - A. 分裂中期时染色体形态稳定,便于观察 B. 分裂间期染色体便开始螺旋缩短 C. 子代细胞能精确获得亲代细胞全套染色体 D.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A、分裂中期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和计数,A正确; B、分裂前期染色体才开始螺旋缩短,B错误; C、子代细胞能精确获得亲代细胞全套染色体,C正确; D、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 A. RNA是遗传物质 B. 脂质是遗传物质 C.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噬菌体的物质组成是蛋白质的外壳和DNA,噬菌体的DNA - 23 - 进入细菌细胞,并进行增殖,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关于等位基因的存在,描述正确的是( ) A. 非同源染色体上 B. 同源染色体上 C. 姐妹染色单体上 D. 双链DNA分子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据此答题。 【详解】AB、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B正确; C、在不发生变异的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相同基因,C错误;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双链DNA分子上不含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等位基因的概念。 12. DNA分子的解旋发生在( ) A. 只在转录过程中 B. 只在翻译过程中 C. 只在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 D. 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都有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一般为双螺旋结构, 两条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复制、转录过程中,模板为DNA单链。 【详解】在复制、转录过程中,双链DNA均需要解旋后才能作为模板;翻译过程中,模板为mRNA,与DNA无关。DNA分子的解旋发生在复制和转录过程中。 故选D。 【点睛】“列表法”比较复制、转录和翻译 复制 转录 翻译 - 23 -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原则 A-T、G-C T-A、A-U、G-C A-U、G-C 酶 解旋酶、DNA聚合酶 RNA聚合酶 结果 两个子代DNA分子 mRNA、tRNA、rRNA 蛋白质 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传递遗传信息 表达遗传信息 13. 为了培育节水、高产品种,科学家将大麦中与抗旱、节水有关的基因导入小麦,得到的转基因小麦,其水分利用率提高20%。这项技术的遗传学原理是 (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分离 C. 基因复制 D. 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又叫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基因工程的研究水平:DNA分子水平。 3、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重组。 【详解】将大麦中与抗旱、节水有关的基因导人小麦的过程采用了基因工程技术,而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故选D。 14.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 )。 A. 同时发生于第一次分裂后期 B. 同时发生于第二次分裂后期 - 23 - C. 同时发生于第二次分裂末期 D. 分离发生于第一次分裂,自由组合发生于第二次分裂 【答案】A 【解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表现为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在分离的时候都排列在赤道板两边,那么在同一边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了。这个过程是先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后才表现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以答案选A 15.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RNA病毒,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B. 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 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 D. 特有的碱基为胸腺嘧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A错误; B、病毒无核糖体,B错误; C、病毒能利用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原料,在宿主细胞中增殖,C正确; D、冠状病毒为RNA病毒,不含DNA,无胸腺嘧啶,D错误。 故选C。 16. 下列关于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常用手段有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 B. 基因诊断是最准确的产前诊断方法 C. 通过遗传咨询可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 D. 可通过B超检查判断胎儿是否患血友病 【答案】D - 23 - 【解析】 分析】 1、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2、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1)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2)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3)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4)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 【详解】A、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A正确; B、目前最准确的产前诊断方法是基因诊断,B正确; C、通过遗传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 D、血友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能用B超检查胎儿是否患有血友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 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 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段 B 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C. 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D. 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了180° 【答案】C 【解析】 【详解】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A是缺失,B是重复或易位,D是倒位,C是基因突变,故选C。 18.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不可遗传的变异 D. 染色体变异 - 23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变异包括不可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后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详解】A、基因突变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基因重组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染色体变异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哪一种疾病不是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 ) A. 过敏性鼻炎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糖尿病 D. 艾滋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异常,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功能异常,B错误; C、糖尿病属于激素异常病,不属于免疫功能异常病,C正确;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功能异常,D错误。 故选C。 - 23 - 20. 对行道树定期进行整枝修剪,可促使侧芽发育成枝,增大遮荫面积,这是因为整枝修剪可( ) A. 增加侧芽部位的营养物质 B. 增强侧芽部位光的强度 C. 升高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 D. 降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典型实例为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这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导致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去掉顶芽,从而解除顶端优势。 【详解】在顶芽存在的情况下,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处积累,导致侧芽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 因此对树木修剪促使侧芽发育成枝,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现象,当除去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会降低,从而促进侧芽生长,使遮荫面积增大。 故选D。 21.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这段文字中提及的“气”是指( ) A. 气体 B. 气味 C. 乙烯 D. 乙醇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 23 -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这段文字中提及的“气”有催熟作用,它是乙烯,C正确。 故选C。 22. 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人们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 B.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 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D. 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详解】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藏羚羊属于一个种群,目的是为了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3. 将每年的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醒人们要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23 - A. 使用含磷洗涤剂 B. 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选用大排量汽车 D.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掌握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含的内容,知道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详解】A、使用含磷洗涤剂会增加水体中的P元素含量,容易引起水华或赤潮,不利用保护环境,A错误; B、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后,废弃的塑料袋在土壤中难以被降解,会引起环境污染,B错误; C、选用大排量汽车,排放的尾气会污染空气,C错误; D、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D正确。 故选D。 24.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 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 D. 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 【答案】A 【解析】 在火山岩上最初没有种子和生物繁殖的基本条件,所以其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A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演替 【名师点睛】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 23 - 起始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冰川泥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25.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下列关于“S”形曲线中K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 B. 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 D. 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A、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A正确; B、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B错误; C、K值与各种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关,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C正确;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D正确。 - 23 - 故选B。 二、分析说明题 26. 图A为蓝藻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图B为水绵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与水绵细胞相比较,由于①_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包被,所以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 (2)由于蓝藻细胞和水绵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都属于____________生物。但其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不同: B具有____________结构,而A没有;A具有____________,而B没有。 (3)新型冠状病毒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V”,它的模式图可用_______图表示。 (4)图中能同时表示生命系统细胞与个体层次的是__________图,不属于生命系统的是____________图。 (5)要从图中图1的视野变换到图2的视野,应转动转换器由低倍镜调制____________,再转动_____________使物像更加清晰。 【答案】 (1). 拟核 (2). 核膜 (3). 自养 (4). 叶绿体 (5). 藻蓝素 (6). C (7). A (8). C (9). 高倍镜 (10). 细准焦螺旋 【解析】 【分析】 1、分析A图:A为蓝藻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结构1为拟核,结构2为核糖体,结构3为细胞壁,结构4为细胞膜,结构5为细胞质。 2、分析B图:B为水绵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6为液泡、7为带状叶绿体、8为细胞核,9为细胞质,10为细胞膜,11为细胞壁。 - 23 - 3、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反之亦然;显微镜观察的物象是倒像,物象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相反。 4、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a.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 b.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c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准假螺旋)。 【详解】(1)水绵是真核生物,蓝藻是原核生物,与水绵细胞相比较,蓝藻细胞由于①拟核没有核膜包被,而水绵细胞具有核膜包被。 (2)由于蓝藻细胞和水绵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都属于自养生物,水绵具有叶绿体而蓝藻没有,蓝藻具有藻蓝素而水绵没有。 (3)新型冠状病毒可用C图表示。 (4)图中能同时表示生命系统细胞与个体层次的是A蓝藻,不属于生命系统的是C病毒。 (5)要从图中图1的视野变换到图2的视野,应转动转换器由低倍镜调制高倍镜,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点睛】题以蓝藻和水绵为素材,结合图解,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作答。 27. 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D代表_____________。 (2)B代表_____________,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性。 - 23 - (3)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转运的是_____________(填编号),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____________(填编号),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_____________(填编号)。 【答案】 (1). 多糖 (2). 磷脂双分子层 (3). 流动性 (4). b、c、d (5). b (6). 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D表示糖蛋白;a、e代表主动运输,其中a表示运进细胞,e 表示运出细胞;b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自由扩散;c、d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表示协助扩散。 【详解】(1)细胞膜的成分包括磷脂、蛋白质和多糖,其中A表示蛋白质,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D表示糖蛋白。 (2)B代表磷脂双分子层,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磷脂双分子层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 (3)被动转运使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转运的是bcd。氧气运转过程是自由扩散,即图中编号b;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而且是从膜外运输到膜内,即图中编号a 。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区分识记能力,考生要能够区分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明确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的;并且识记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28. 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 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请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 23 - (1)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做出这一判断是根据哪一过程?______________。 (2)P中红果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F1中红果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F2中红果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 (3)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________。 (4)F1黄果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基因型是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如果需要得到纯种的红果番茄,你将怎样做?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果 (2). 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 (3). Dd (4). Dd (5). DD∶Dd=1∶2 (6). 测交 (7). 黄果 (8). dd (9). 黄果为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故自交能稳定遗传。 (10). 将红果连续多次自交(并逐代淘汰黄果个体),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题意分析,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相对于黄果为显性性状,且F1红果的基因型为Dd,则P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P中、F1中和F2中黄果的基因型均为dd,F2中红果的基因型为DD或Dd。 【详解】(1)由于F1红果自交后代出现黄果,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 (2)由于F1的表现型为红果和黄果,所以P中红果的基因型是Dd,F1中红果的基因型是Dd,则F2中红果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1∶2。 - 23 - (3)P的两个个体的基因型为Dd和dd,它们的杂交相当于测交。 (4)由于红果对黄果为显性,故黄果的基因型均为dd,故F1黄果的基因型为dd,自交能稳定遗传,因为该个体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5)如果需要得到纯种的红果番茄,需要将红果连续多次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点睛】熟知分离定律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杂交或自交的结果进行显隐性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29. 全球现存穿山甲有8种,分布于我国的穿山甲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猖獗的非法捕杀是穿山甲濒危的根本原因,栖息地丧失是导致穿山甲野外种群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假若福建的穿山甲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 aa基因型个体占10%。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生活在全球的穿山甲 B.一个水库中的全部藻类 C.某森林中全部的大熊猫与大熊 D.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2)假如两年后,A基因的频率变为60%, 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_(答“是”或“否”),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福建的穿山甲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的穿山甲与印度的穿山甲是两个物种,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地理隔离,还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1). D (2). 是 (3). 福建的穿山甲种群的A基因的频率和a基因的频率都发生了变化 (4). 种群 (5). 生殖隔离 (6). 隔离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A、生活在全球的穿山甲不在同一个地点,属于多个种群,A错误; B、一个水库中的全部藻类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 C 、大熊猫与大熊为不同的物种,不属于同一个种群,C错误; D、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 - 23 - 故选D。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内容,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现在的A的基因频率是40%+(1-40%-10%)/2=65%,a的基因频率为35%,假如两年后,A基因的频率变为60%,即A和a 的基因频率均发生了变化,故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因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故福建的穿山甲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4)中国的穿山甲与印度的穿山甲是两个物种,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地理隔离,还存在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和概念的辨析能力.要注意,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0.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组成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又叫______(填“细胞内液”或“细胞外液”),包括①血浆、②______和③淋巴。 (2)内环境各成分之间有内在联系,其中血浆和淋巴之间关系可表示为血浆______(填“→”或“←”)淋巴。 (3)内环境必须在成分和渗透压、______、温度等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时,细胞才能正常生活。目前普遍认为,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1). 细胞外液 (2). 组织液 (3). ← (4). 酸碱度(pH) (5).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 23 - 人体内全部液体的称作体液,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作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 【详解】(1)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叫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2)血浆从毛细血管渗出变成组织液,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变成淋巴,淋巴回流进入血液又变成血浆。 (3)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酸碱度)、渗透压;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点睛】解题要点是识记是内环境的组成,掌握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理解内环境稳定的实质及意义。 31. 下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其中甲、乙表示相应的内分泌腺,①~③表示相关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 (1)腺体甲、乙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③的分泌量将会______ (填 “增多”或“减少”),并通过______________运输到全身各处,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3)当机体中激素③含量过多时,激素①和②的分泌量均会_____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进而使激素③分泌减少,该过程的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垂体 (2). 甲状腺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 增多 (5). 血液(体液) (6). 减少 (7). 反馈(负反馈)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 2 - 23 -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后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使二者的分泌减少。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腺体甲、乙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激素①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会增多,并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3)当机体中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均会减少,进而使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该过程的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关键是弄清各器官和激素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负反馈调节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难度不大。 32.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含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属于____________营养级。 (2)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草→兔→鹰的食物链中,如果鹰体内的能量增加1.6×105 kJ,按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计算,则需要消耗草体内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kJ。 (4)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入大气中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 (2). 第三或第四 (3). 分解者 (4).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 1.6×107 (6).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解析】 【分析】 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人大气中的主要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23 - 【详解】(1)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鹰在草→兔→鹰,鹰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在草→鼠→蛇→鹰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在草→兔→鹰的食物链中,如果鹰体内能量增加l.6×105kJ,按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计算,则需要多消耗草体内的能量1.6×105÷10%÷10%=1.6×107; (4)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进人大气中的主要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以及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