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2017-10)
2017-2018学年度高二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人:刘祥信 审题人:傅建东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 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境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圭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5日14版,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C.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人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二、(3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B.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C.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D.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没。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土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B.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他虽然不喜欢杀人,但还是先后果断处死了祸害百姓的河南道总管刘福和军帅郭千户,震慑住了邪恶势力。 D.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2)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0分)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8.诗中写“榴花”之色的字给人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5分) 9.请赏析诗人夏日午休时的意境和心境。(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渔舟唱晚,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7)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8)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三、(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老鲁 汪曾棋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 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 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革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眼红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采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幺,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采!”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采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 (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 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E.发生在校警老鲁身上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过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尊重及其命运的关切。 12、小说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9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78分) 四、(18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星宿(sù) 赍发(jī) 巷子(xiàng) 莞尔一笑(wǎn) B.怂恿(sǒng) 瘦削(xiāo) 哽咽(yè) 喁喁私语(yú) C.精髓(suǐ) 混沌(hùn) 称心(chèn) 深恶痛绝(wù) D.船舷(xián) 潦水(lǎo) 憎恶(zèng) 眉眼颦蹙(cù) 16、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泯灭 绵密 跋涉 哀声叹气 B.通宵 筹划 消耗 因地制宜 C.具备 濒临 毗邻 变本加励 D.暖昧 掂量 部署 套语滥调 1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怎么了?你。”他亲切地问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B.李四光用他的学识和智慧,为我们描绘了多么美丽的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稀有金属、分散元素等矿产资源的远景啊! C.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风沙”的地方(《汉书.匈奴传》)。 D.细看这妇女,不过三十二、三岁,头发散乱,微长的面孔有些憔悴。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胜其烦,兴味索然。 B.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C.虽然美联储三位高层都表示反对美联储未来两年维持利率不变的举动,但他们的言论也显示,美联储内部对此问题莫衷一是。 D.虽然教育厅领导只是走访了少数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行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的。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 B.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文物界出了名的“工作狂”,不仅他的节奏练就了自己坐在车上用电脑写稿子的本领,也影响并锻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C.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D.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经选举诞生的2270名党代表中,有145位企业负责人代表,其中111位自国有企业和银行金融系统。 2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五、(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青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答题卷 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15 16 17 18 19 20 二、(28分) 7.(10分) ①译文 (5分 ②译文 (5分 8、 (5分) 9、 (5分) 10、(8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三、 (26分) 11、( 、 ) (5分) 12、 (6分) 13、 (6分) 14、 (9分) 青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1.A(偷换概念。原文是“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主要”一词说明人类除了经历过这三种文明类型外,还经历过其他文明类型。) 2.D(该项对“生命意味的美”和“生态意味的美”理解和分析恰好与原文第四段中“第三”内容意思相反。) 3.B(原文第三段为 “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 4.B。 5.D。根据语境分析,文中的“遗民”是原属金朝今属元朝的百姓,“不愿归顺元”的说法没有根据。 6.C。“处死了祸害百姓的河南道总管刘福”不准确,此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句子是“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 7.(1)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人在书院讲学,杨惟中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慷慨激昂地想要用圣贤之道助益国家。(得分要点:“延”“济”“慨然”“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国家法纪不能确立,致使这类坏人残害无辜百姓,百姓们无处控告,即使我不想除掉他们,可以吗? (得分要点:“纲纪”“无所”“虽”“去”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杨惟中字彦诚,是弘州人。金朝末年,以孤儿的身份侍奉太宗,懂得读书,有胆略,太宗器重他。他二十岁的时候,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宣扬国威,发布政令,让他们都登记户口设置属官,然后才返回,皇帝于是有重用他的意图。 皇子阔出征伐宋朝,命令杨惟中在军中行中书省事。攻克宋朝枣阳、光化等军,攻克光、随、郢、复等州,以及襄阳、德安府,共获得名士数十人。收集程颢、程颐的著作送往燕都,建立宋朝大儒周敦颐的祠堂,建立太极书院,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杨惟中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慨然想以圣道助益国家。杨惟中任中书令,太宗去世,太后临朝听政,杨惟中一人以宰相的身份负担天下大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行不法,皇帝诏令杨惟中代皇帝前去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杨惟中审讯之后将其处死。金朝灭亡后,金朝将领武仙在邓州溃败,余党逃散于太原、真定之间,占据了大明川,使用金朝开兴年号,人数达到数万,抢掠数千里。皇帝诏令会集各道的兵力进讨,没有战胜。杨惟中执符节前往劝谕,其首领投降,其余党全部平定了。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的身份镇守金莲川,有权设立衙署和任命官员。于是在汴梁设立河南道经略司,奏请任命杨惟中为经略使,让他在唐、邓、申、裕、 嵩、汝、息、亳、颍等州屯田。刚灭金时,由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欺压残害金朝的遗民二十多年。杨惟中到任后,召刘福来听训,刘福称病不来。杨惟中在座位上放了大木棒,又召他,刘福不得已,有数千人护卫着来见杨惟中,杨惟中便手握大棒将他打倒。几天后刘福死了,河南由此清明安定。杨惟中改任陕右四川宣抚使。当时各部队的将领横行奢侈,侵害百姓,有个叫郭千户的尤其厉害,杀人之夫而抢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示众,关中于是秩序安定。杨惟中对人说:“我并非喜欢杀戮,国家没有法纪,致使这种贼人残害百姓,百姓们无处控告,就算我不想除掉他们,行吗?” 己未年,世祖统率东路军,奏请任命杨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让他建立行御史台,因在世祖之先启行,宣布朝廷的恩泽信誉,蒙古、汉军的各部队将领都听从他的节制。部队返回时,杨惟中在蔡州去世,时年五十五岁。 8.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应该很刺眼;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4分) 9、诗人通过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等意象,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宁静、清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4分) 10.略。 1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还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又肯吃苦;D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 12、①描绘老鲁初到学校的情景,为下文老鲁应聘校警工作作铺垫。(2分) ②勾画出老鲁淳朴能干的形象,与下文相呼应。(2分) ③暗示了学校的相关情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13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 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 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6分) 14①内容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 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 ③结构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 ④效果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8分) 15.C(A xiù B xuē D zēng) 16.B(A唉 C厉 D暧) 17.B(A中的“问号”应放在“你”后;C中句号应放在“地方”后;D中“三十二三岁”中间不用标点符号) 18.B(A不胜其烦,是指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此处符合;B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C莫衷一是,是指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D管中窥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所见不全或略有所得,也可以指从看到的部分推知全貌。) 19.D(A动词营造缺少宾语;B“不仅”放在“他的节奏后面”;C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应该把“防止”去掉。) 20.C 解析联系上文“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下文所接内容应扣紧“精华”二字,②③⑤⑥都属于这一方面,①④属于另一面,可用排除法。 21.参照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60分) 立意提示:材料所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事,可供立意的角度有三:从年轻人看,大度会赢得回馈(或:分享使快乐加倍);从女孩看,受惠应懂得感恩;从整个事看,邻里当和谐相处。写作时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角度立意,均符合题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