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温馨提示:1、选择题用2B铅笔规范填涂,主观题一律用黑色签字笔作答。2、答案一律搬到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3、请规范填涂答题卡的信息。)‎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②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③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④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⑤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⑦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下诗歌的“回暖”或“升温”,是人们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当前的种种现象可以证实这种判定。‎ B.在当代新诗文体形式一直在发展的同时,当代旧体诗词也在迅猛发展,由与之相关的活动不断开展即可见一斑。‎ C.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诗歌的成见,以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 D.当下诗歌回暖升温,有诸多因素促成,如科技发展和新媒体,诗歌和诗人自身,社会大环境,人心变化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用新诗文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证明了诗歌“‎ 回暖”或“升温”。‎ B.文中揭示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是为证明“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的断言。‎ C.文章用中国诗歌网的例子证明了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有机结合、联动,诗歌呈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D.文章中综合分析论述了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原因,但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想见,这一形势将会持续。‎ B.作为官方诗歌网站,中国诗歌网以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感,发展诗歌、繁荣诗歌创作,引领网络诗歌发展。‎ C.对羊羔体诗歌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可取,通过研读羊羔体诗歌会发现其中不少诗作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 D.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当下诗歌气候回暖的重要因素,而且推动和促进诗歌的复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4~6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 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6、 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6分)‎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 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 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 文章第③段“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绘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 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8、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 ‎ ‎ ‎ ‎9、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 ‎ ‎ ‎ ‎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褒,字叔通。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讽县杀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后征拜博士 ‎。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永元四年,迁射声校尉。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永元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B.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C.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D.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结发,指扎结头发,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此意与 《孔雀东南飞》中“结发同枕席”的“结发”不同。‎ B. 举孝廉,“孝廉”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C. 博士,文中是指古代对博学之士的通称。他们不仅研习各类经书,具备多面才能,还通晓古今,能言善辩。‎ D.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不同朝代所指官职不同,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曹褒潜心向学,研习不辍。睡觉时怀里抱着纸笔,走路时也背诵文书,他思考专注时,竟然忘记了要到哪里去。‎ B. 曹褒不畏权势,以礼治人。太守要求杀了从别郡入境的五个强盗,他认为有违天意、刑罚过重,最后抗旨不遵。‎ C. 曹褒重视礼乐,勇于进言。年少时尤好礼事,常常觉得朝廷制度不完备,为官后更是积极上疏,主张制礼作乐。‎ D. 曹褒体恤民情,治政有方。河内大旱,粮价猛涨,他到任后便裁减冗员,辞退奸邪残暴之徒,从而让百姓不愁吃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复下诏,褒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 ‎ ‎ ‎(2)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摘自《烛之武退秦师》)。‎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每空一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沁园春·长沙》诗里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0、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与画线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6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1)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 (2) ‎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 。 ‎ ‎21、下面是一则百年校庆征文启事,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金秋十月,我校将迎来百岁生日。为好好庆祝建校百年,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师生的自豪感,我们热诚向全体师生、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朋友征文。学校将对所有来稿看一看,挑出好的在校报、校庆专题网刊载外,还将在百年校庆前结集出版,向作者赠送作品集。敬盼您的来稿!真的很希望您用美妙的文字为校庆献上一份最独特的礼物!‎ ① ‎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2. 写作(60分)‎ 请以《别了___ _》为题写一篇作文。 ‎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要求写出真情实感;3)写记叙文;4)不少于800字。 ‎ 宾阳中学2019年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科月考试题(9月)‎ 参考答案:‎ ‎1.选C 解析:“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诗歌的成见”错,原文是“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 ‎2.选B 解析:文中揭示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并非为证明“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的断言,该断言只是就“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而言,且作者只是认为此断言不无道理。‎ ‎3.选D 解析:“推动和促进了诗歌的复兴”不正确,原文的相关表述为“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 选 C 解析: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 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D 项,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 ‎5.选A 解析:B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C项,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D 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6.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营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及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 ‎7.选B 解析:解答这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分析鉴赏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联系文本的基本特征、主题、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答案时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来判断对错。A项由第⑥段可知,对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写是略写,所以是错的;C项“夸张”手法错了,应该是“比喻”手法;D项“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说法错误,没有运用想象;且第⑤段是从不同角度写太湖的,不是移步换景。‎ ‎8. (1)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分)‎ ‎(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4分)。 ‎ 解析: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是关键,第②段是总分结构,第3~11‎ 句具体阐述,特别是9句是答题的关键。感情的表达主要蕴含在作者对太湖美景的描写和最后一句对太湖人的直接赞美中。比如“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可概括出自然之美、物产之美、劳作之美的内涵。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 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9. ‎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 爱和赞美。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 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答对一点得两分,共6分)‎ 10、 选B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受命而王”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A项、C项。同理“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也是一个整体,不应断开,排除D项。‎ 11、 选C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C项“博士”“文中是指古代对博学之士的通称”错误。古代的“博士”是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期为太常属官,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后世沿用。故选C。‎ 12、 选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D项“从而……”因果关系错,原文“‎ 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百姓不愁吃穿”是因为时雨数降,秋天大丰收。故选D ‎13、(1)第二年,(皇帝)再次下诏令,曹褒于是又上奏,详述礼乐的根本以及制改的意愿。(“明年”,第二年;“具陈”,详细陈述;“本”,根本。关键字一字一分)(5分)‎ ‎(2)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鄙”,作动词,当作边邑;“焉用”,何用、为什么用;“陪”增加;关键字一字一分)(5分)‎ ‎14. 选C “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15. ①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2分)‎ ‎②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4分)‎ 16、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3)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7、选A 解析: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性的成语,应选“行云流水”。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不用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语境中是字帖中字没有做作之态,应选“信手拈来”。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用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中说整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选用“浑然天成”。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语境中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的特点,应选“悠然自得”。‎ ‎18、选C 解析:结合语境,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示因果,排除AB;再从上下文逻辑照应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应先说“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排除D。‎ ‎19、选D 解析: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通读划线句子和上下文,首先划线句子缺少主语,应该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前句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说的是内容,后文应该紧接 “内容中鲜明可感”,排除B ‎ 20、例: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片土地; 如果你是一缕清风,就吹走一阵炎热。(如果你是一束阳光,就撒下一片温暖 ) ( 一句3分,共6分) 。 ‎ ‎ 21、①“百岁生日”改为“百年华诞”。②“好好”改为“隆重”。③“看一看”改为“进行评选”。④“挑出好的”改为“择优”。⑤“真的很”改为“真诚”。(每改对一个点得1分)‎ ‎ 22、参照高考评卷标准。‎ ‎【译文】 曹褒,字叔通。年轻时就志向坚定,胸怀大度,20 岁时就继承父亲曹充的学业,尤其喜 欢礼仪之事。常常觉得朝廷制度不完备,于是早晚研究,潜心思考,睡觉时怀中抱着书札, 走路时也诵习文书,当他想得入迷时,竟然忘记了要到哪里去。曹褒起初被推举为孝廉,后 又升为圉县县令,他以礼治理百姓,以德改变风俗。当时别的郡县有五个强盗进入圉县境内, 官吏抓住了他们,陈留太守马严听说后非常痛恨,叫县里把他们杀了。曹褒对官吏说:“杀 害他人性命的人,上天也会诛杀他。皋陶不给盗贼制定死刑,管仲遇上强盗而把他们迁升为 公臣。现在听命杀掉他们,是违背天意,顺从上级的意思,这惩罚也太重了。如果能够保全 他们的性命,就是我本人受到处罚,我也是愿意的。”于是就没有杀掉强盗。后来,曹褒被 征召做了博士。恰逢肃宗想制定礼乐,曹褒就上奏说:“过去圣人接受天命而成为王,没有 不制作礼乐,来彰显功德的。功成后作乐,统一后制礼,是用来解救世人,招来吉祥,替百 姓从上天那里获得福祉的。现在皇天降下恩泽,福祉与吉祥都已齐备。应当制定文治制度,‎ ‎ 写成汉礼,大显祖宗的盛德。”奏章转到太常那里,太常巢堪认为制定一世大典,不是曹褒 一个人能定下来的,没有应允。皇帝知道群臣百官很拘束,很难和他们商量出头绪来,而朝 廷的礼制宪章,必须适时订立下来。第二年,(皇帝)再次下诏令,曹褒于是又上奏,详述 礼乐的根本以及制改的意愿。皇上授予曹褒侍中官职,跟着御驾南巡,回来后,把制礼之事 下达给三公。永元四年,曹褒升任射声校尉。里面放了没有安葬的棺材的营房有一百多所,曹褒亲自 去察看,询问事情的原委。官吏回答说:“这些多是建武以来没有子女的人,没人安葬。” 曹褒心中很悲伤,为这些人买了空地,把这些没有家人的人全部安葬了,并设立祭坛来祭祀 他们。不久升任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当时有疾疫流行,曹褒探看病人,为他们请医送药, 料理粥食,很多人被救活。永元七年,曹褒出任河内太守。正值春夏大旱,粮食价格猛涨。 曹褒到任后,就精简机构,裁减官吏,辞退邪恶凶暴之徒。之后时雨接连降下,这年秋天获得大丰收,百姓给养充足,不愁吃穿,流亡的人也都返回了。曹褒知识渊博,识古通今,是儒家的宗师。永元十四年,他死在官任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