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3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选题 1.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C 【解析】 题干引文认为“攻伐”即战争为“天下之巨害”,显然是反对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主张相一致。 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 “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由“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其它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3.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使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都体现了对君主制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从而维护封建统治,故答案为D项。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的是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排除B项;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 4.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 A. 程颢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可知该学派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认为理在心中。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程颢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B 选项错误,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家,当时佛教并未传入中国;D选项错误,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其思想特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以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有强烈的社会责仟感。”下列概念与此说法相匹配的是 A. 知行合一 B. 经世致用 C. 格物致知 D. 与时俱进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可以看出是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心学代表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即在道德意识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则是“良知”的完成。C项是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6.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甲、“存天理,灭人欲”。乙、“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丙、“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丁、“致良知,知行合一”。 A. 朱熹、黄宗羲、李贽、王阳明 B. 程颐、黄宗羲、李贽、王夫之 C. 朱熹、顾炎武、王夫之、李贽 D. 程颐、顾炎武、王夫之、王阳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是朱熹的观点。“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出自《明夷待访录·原臣》,意思是:判断天下是安定还是混乱,不是以一姓的兴旺为标准,而以万民的忧愁和快乐为标准。《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肯定穿衣吃饭这种人的正常的感性欲求,这是李贽对理学正统意识的反叛。“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明朝中后期思想家王阳明的观点。故正确的顺序是朱熹、黄宗羲、李贽、王阳明,排除BCD,A符合题意。 7.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D. 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所以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为了强化儒学教育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故选择A,排除C;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是西汉而不是唐朝,故B错误;文庙的兴修开始于唐朝,而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D错误。 8.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曲折沉浮,即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态度,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为现实服务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和史实依据,从这一角度出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据此A符合题意,B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C强调历史的客观性,D强调了历史让人通晓过去,后人从历史汲取经验教训。答案选A。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史学客观性 9.“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等信息可知,“他”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可以是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故B项正确;普罗泰戈拉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故A项错误;康德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英雄传说,如:赫拉克勒斯幼年时恶德女神企图引诱他走上享乐道路,但他经过独立思考后听从善德女神劝告,决心不畏艰险而为众人集体造福;普罗米修斯教人造屋、航海和治病等。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 成年公民开始具有自主意识 B. 理性精神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 C. 人文精神兴起冲击宗教地位 D. 已开始由认识自然转向认识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赫拉克勒斯“独立思考”和普罗米修斯坚持作自己认为对的“造屋、航海和治病”体现了理性精神,可见,古代希腊的理性精神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故B符合题意;材料通过古希腊的英雄传说折射古希腊公民的自主意识,但“开始”限定难以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古材料反映了人文精神冲击了神灵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古希腊打破神灵束缚,关注人类自身,但“开始”的限定无法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11.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 A. 完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B. 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 C. 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 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说明当时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是在借助于宗教形式来表现人文主义,故选C。A项说法绝对;B项是启蒙运动的;D项与文艺复兴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2. “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从此,西方人不仅开始反思以往落后的神学世界,同时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世界。”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新航路开辟 B. 启蒙运动 C. 文艺复兴 D. 宗教改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失踪的古典文化”是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中心,否定以神为中心,促进了西方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探索新世界,所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只能是文艺复兴。C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说道“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16-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A.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厂制度的兴起 B. 宗教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业革命 C. 文艺复兴、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 D. 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故排除A项;英国的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政治条件;而工业革命则从器物和经济的角度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是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并成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实现了英国的崛起,故选B项;文艺复兴在英国主要表现为诗歌和戏剧的繁荣,没有对英国整个社会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故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英国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 1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这样解读:权力是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进行,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家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 天赋人权 B. 自由平等 C. 三权分立 D. 社会契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运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与统治者达成契约,赋予其权力,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天赋人权的思想,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自由平等思想,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思想,C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启蒙思想的内容出发,对选项逐一理解分析,注意区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概念,即可排除干扰选项。 1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理论属于意识形态方面,它根源于经济基础。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的原因 16.宋以后书籍传于后世的,其数量规模远非唐朝以前可比。这主要是因为 A. 商业经济的繁荣 B. 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政治体制的改革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效率的提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故D项正确。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材料强调印刷技术推动文化传播,排除A。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宋以后书籍数量规模多于唐朝的原因,排除B。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宋以后书籍数量规模多于唐朝的原因不符,排除C。 17.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陆游的诗内容可知诗人熟悉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将它们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明文学创作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B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与“野人无历日”相违;C项不符合题意,陆游这首诗是反映农人的生产和生活,而非贵族化;D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1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亲临泰山封禅,并命丞相李斯刻石以纪功。如果让你从书法的角度来评价李斯所刻的铭文,你认为下列哪一说法最准确 A. 圆润纤细,布局均匀,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B. 起笔、运笔、转折、收笔,都能曲尽其妙 C. 注重规范法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 D. 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成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泰山封禅的铭文应为小篆,A项正确。B项体现出书法的意境,为晋人书法的特点,B项错误。C项是楷书的特点,D项为草书的特点,故错误。 19.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 《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 《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C. 《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D. 《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反映了男女之情,联系所学知识,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A;“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反映了“忠君”思想,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符合题意,故选B;“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鲜明的体现了人物反对封建君权的特点,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C;“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反映了工商为主的思想,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不能作为论据”,即选出符合宋明理学思想的选项,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20.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下列最能够印证他们观点的艺术作品是 A. 《人物龙凤图》 B. 《五子夺莲》 C. 《清明上河图》 D. 《墨梅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诗歌具有抒情性的特点,文人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墨梅图》属于文人画,最能够印证这一观点。故答案为D项。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等作品表明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排除A项;《五子夺莲》是近代木版年画,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风俗画,排除C项。 【点睛】“文人画”通常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追求“趣由笔生,法随意转”的创作手法,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21.罗马法中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A. 严重损害公民个人权益 B. 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C. 法律制度有待继续完普 D. 保护奴隶主的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公众利益,故B项正确;“损害公民个人权益”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制度有待完普,故C项错误;材料中也未体现出奴隶主的特权,故D项错误。 2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皇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这说明当时 A. 地方自主性增强 B. 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C. 中央集权削弱 D. 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地方官和咸丰皇帝认为广州战事与上海无关,可知当时的清政府君臣多缺乏现代国家观念,B项正确;两江总督和皇帝的想法一致,不能说明地方自主性增强和中央集权削弱,AC项错误;地方大员恐怕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不能说明这是在办近代外交,D项错误。 23.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A. 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B. 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C. 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D. 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电车公司利用广告刺激和诱导民众心理最终使电车在上海得以推广,A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推断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排除B。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无法体现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4.《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道:“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而是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他”是指列宁,“挽救了市场经济”是指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市场经济……出了一些毛病”是指斯大林模式用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 C.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指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 “30年代”美苏两国经济景象两重天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以判断是罗斯福新政,新政前,实行的就是自由放任政策,在新政中,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而使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故答案选C。从“他挽救了市场经济”来看,说明原来就实行了市场经济,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前,没有实行市场经济,排除A;斯大林取消了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题干没有对美苏经济进行比较,排除D。 二、材料阅读 25.世界各国文化大多不乏人文精神,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成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1)特点: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政治实践性强;追求和谐;具有封建主义烙印,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2)背景:奴隶制工商业发展推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促进;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 (3)新主张: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可得出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由材料“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可得出政治实践性强;由材料"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可得出追求建立和谐社会;由材料“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可得出具有封建主义烙印及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2 )联系史实可知,古希腊关注个性、人性,注重自由的人文精神是因为受到工商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由此可得出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由材料“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可得出古代希腊民主政洽的促进及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 (3)由材料“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得出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由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得出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由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可得出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 26.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节制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 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 17、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国家观念”的演变及其影响。 【答案】(1)共通之处:理想化的政治诉求;都强调等级性;都强调统治者的高素质(或德治);都带有理性主义色彩;社会背景:孟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社会矛盾尖锐;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古代雅典民主的弊端日益显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2)演变:从教权至上的教会神权国家观转变为强调国家主权、注重公民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现代国家观念。 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的政治变革(争取自由、民主的斗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关于共通之处,由材料“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和“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可得出二人都强调了等级性和统治者的高素质;由材料“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和“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可得出二人的主张都带有理性主义色彩;联系所学可知,二人的主张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都是理想化的政治诉求。关于社会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各自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等角度来说明。 (2)关于演变,由材料“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17、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 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可得出从教权至上的教会神权国家观转变为强调国家主权、注重公民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现代国家观念。关于影响,西方“国家观念”的演变,首先反映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受其思想指导,欧美资产阶级的政治变革逐渐兴起;重视主权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国家观念”,也有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民族主义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一面旗帜。 27.宋朝在中国是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二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四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答案】(1)举二例:①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 ②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 ③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任意两点计4分) (2)影 响:①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2分) ②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2分) ③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2分。 【解析】 (1) 考查了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 (2)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分析理学的影响,材料三反映了理学兴起后更加注重内心修养;材料四反映了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材料五反映了书画上注意意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