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7-0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7-07)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 (摘编自《安阳晚报》‎2016年2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 ‎   郁达夫 ‎ ‎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 ‎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 ‎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 ‎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   ⑤‎ 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 ‎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 ‎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 ‎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3分)‎ ‎   ‎ ‎   A.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   B.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   C.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   D.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5. 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6.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河里,有说服力。(5分)‎ ‎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络上迅速流传开。‎2015年1月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貌不惊人,神功盖世。这是很多人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但身边师生都知道他对科研有多严谨审慎。学生胡容海说老师的“能交差”,指的可是把项目申请时下的承诺全部完成。他审阅学生的报告,勘误是逐字逐句的。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他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抠出每一个符号的疏漏。李小文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睹。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做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很多人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媒体蜂拥而至,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 一名博友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摘编自《新京报》‎2015年4月29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1947~2015),遥感、地理学家,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 ‎②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看见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灾区,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里看的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摘自杨三喜《微观中国:再无“扫地僧”》)‎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用“扫地僧”来称呼李小文,兼有“貌不惊人”“神功盖世”两方面的考虑,文章围绕这个形象展开却又不止于此,还介绍了李小文身上的真性情。‎ B.文章写的是李小文院士,却先写谢云教授的印象,目的是以谢云的意外反衬李小文的形象,使其更显与众不同,引起读者注意。‎ C.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李小文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是因为他发现公式还有较大问题,又不想直接说出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D.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希望不要在晚上11点就把地遥学院的大门锁了,既是不想麻烦值班室人员,自己出入方便以更好工作,更是希望形成学术研究之风。‎ E.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李小文的照片在络上迅速走红,原本不问世事的学者被广泛关注,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8. 作为老师,李小文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4分)‎ 9. 文中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少隐嵩山。父光嗣坐死,熙载来奔。时烈祖辅吴方修明法令,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补和常滁三州从事。时人士自中原至者,多已擢用,熙载在京洛,早负才名,乃独落魄不偶,亦不以介意。烈祖受禅,召为秘书郎,使事元宗于东宫,谕之曰:“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辅吾儿二也。”熙载亦不谢。在东宫,谈燕而已,不谙世务。‎ 元宗即位,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始数言朝廷事所当施行者,尽无所回隐。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契丹入汴,晋少帝北迁,熙载上疏曰:陛下有经营天下之志,今其时矣,若戎主遁归,中原有主,则不可图矣。”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齐丘诬以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 入为虞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周太祖有天下,用事者犹议北伐,熙载曰:“北伐,吾本意也,但今已不可耳。郭氏奸雄,虽有国日浅,守境已固,我兵妄动,岂止无功耶?”言虽切,而朝廷暗于机会,经营中原之意终不已。周人果以籍口,兵入淮南。齐王景达以兵马元帅临边,陈觉为监军使,熙载言:“‎ 出师,大事也,当先正名。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哉?”亦不从。‎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然性忽细谨,老而益甚。蓄妓四十辈,纵其出,物议哄然。熙载密语所亲曰:“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坐托疾不朝,贬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斥诸妓。后主喜,欲大用之,而去妓悉还。后主叹曰:“孤亦无如之何矣?”宿直宫中,赐对多所弘益,后主手教褒之,进中书侍郎,卒年六十九。‎ 后主谓侍臣曰:“吾竟不得相熙载,欲赠平章事,故有是否?”或对曰:“晋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即故事也。”乃赠右仆射同平章事。废朝三日,谥文靖,命葬梅岭冈谢安故墓侧。‎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及太祖受禅,人服其识。‎ ‎ (节选自《南唐世家•韩熙载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 B. 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 C.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 D. 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死,因犯罪被处死。《苏武传》中有“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古代还有“鸩死”,因鸩的羽毛有剧毒,以之浸于酒,为鸩酒,饮之不可解救。“鸩死”即毒死。‎ B.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方式,后也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皇帝的帝位。传位的叫封禅,被传位的叫受禅。‎ C.古代把长方形的刻石称为碑,把圆形刻石称为碣。秦始皇刻石记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碑碣的形制有一定的格式。‎ D.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赠官是古代朝廷对功臣封爵位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熙载年轻时性格放旷,曾隐居嵩山,父亲坐罪而死,他投奔南唐,虽年少放旷,但注重守护名节,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 B.韩熙载早有才名,初到南唐时并不受重用,他也不介意。元宗继位后,他受到重用,多次竭力论及朝廷事务,朝廷重臣多畏惧。‎ C.韩熙载多才多艺。他才气飘逸勃发,是当时儒雅风流之士,尤其擅长碑碣创作。很多人用车装着金币求写碑文。‎ D.韩熙载颇有远见卓识。在元宗时出使后周,就发现当时还是后周诸多将相中的一员的赵匡胤非同常人,难久居人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5分)‎ (2) 吾竟不得相熙载,欲赠平章事,故有是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①干誉、才卿,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②罥(juàn):缠绕。③美人:此指陪酒的侍女或歌伎。   ‎ ‎14.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得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 15.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发出“ , ”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刚刚结婚,意气风发的两句是“ , ”。‎ ‎(4) 在《师说》中,韩愈用“ , ”精辟地概括了教师的职责。‎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17分)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新一轮采购部风清弊绝,业绩斐然,在这里工作一两年,就能买到车或房,这使得其他许多部门的员工都羡慕不已。  ‎ ‎②春节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不如去年那样走势平稳,他准备一有机会就把手中被套住的股票全抛出去。  ‎ ‎③歌唱家帕瓦罗蒂,有很高的天赋,他的嗓音穿云裂石,在两个八度以上的整个音域里,所有音调均能迸射出明亮、晶莹的光辉。  ‎ ‎④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与宫廷舞相比,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休戚相关的生产生活。  ‎ ‎⑤“君子慎其独也”,是说在情势还未显露,人所不知而己独知的时候,就要慎独甚微,充分体现了古人在修身上临深履薄的谨慎态度。  ‎ ‎⑥1月份金陵钛业被知情人士爆料实际控制人兄弟阋墙,金陵钛业也因此被市场关注,但公司对两兄弟分家一事并未直言。  ‎ A.④⑤⑥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①②③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陈天桥宣布给加州理工学院捐巨资用于脑科学研究之后,人致信给他说,没有捐给处于冉冉上升期的中国生物和神经科学研究,是典型的错误。‎ B.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人类的活动,而且还影响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 ‎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因为中学生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味和消费偏好。‎ D.在案件平反后的一片欢呼声和谴责声中,尤其要警惕,不能形成若无真凶落或死者复生就不会启动纠错机制。‎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我是你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B.电视剧《琅琊榜》因故事生动曲折而热播不断,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因此成了近几年来少有的经典之剧。‎ C.经过十多年对生活的深入与沉淀,他的作品已经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其散文甚至到了拾人牙慧的地步。‎ D.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英雄武松打死老虎后不是余勇可贾,而是使尽了力气,手脚也酥软了。 ‎ ‎20.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悼。‎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习字之法,有临有摹。临是对帖移写,摹是用纸罩帖影写。①_______________,竹帛、纸张、砖石都可以临写,即使墙上地上也可写,估计“有典有册”的殷商就有了。‎ ‎②_____________,汉代始有纸,考古发现的“西汉古纸”纤维粗,汉末的“左伯纸”据说“研染辉光”却厚,③_____________。用纸摹书,约始于南朝,乃复制名迹之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 ‎(1)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新人。—罗斯金 ‎(2)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的,就如同幼芽是生长在緑枝上一样。—歌德 ‎(3)当前不少媒介,无论电影、电视还是络报刊等都有一种低俗化倾向。不少文化人,他们仅仅将文化当作一种消遣娱乐。于是,人们在武侠、言情、八卦、野史、演义等低俗与搞笑中消磨了斗志,侵蚀了灵魂,从而解构了仅有的文化储存。‎ ‎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含意范围,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期末语文参考答案 一.‎ ‎1.参考答案:A ‎ 详细解析:“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说法绝对,原文是“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 ‎2.参考答案:B ‎ 详细解析:“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错误,从文章内容来看,佩囊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实用方便”。‎ ‎3.参考答案:B ‎ 详细解析:“不再是身份的象征”错误,原文中说“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可见宋朝的鱼袋还可象征身份。‎ ‎ ‎ ‎4.B“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实则不然,作者在第五段中最后一句提到:“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表明作者用“清凉散”的比喻是给利欲熏心的人开出一剂良方,希望通过山水自然,使得这些利欲熏心的人能够人性发现,人格能够得以净化。‎ ‎5.(4分)‎ ‎ 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 ‎ 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 ‎ 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 答题思维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 答对一点1分,全对4分 ‎ ‎ 6.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河里,有说服力。(5分)‎ ‎ 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台独,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 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寂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7答案:.AD ‎ B项,“以谢云的意外反衬李小文的形象”错;C项,“是因为他发现公式还有较大问题,又不想直接说出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妥;E项,“不问世事”错。故选AD。‎ ‎ ‎ 8. ‎(4分)①只要愿意跟他求学的,无论贫富贵贱,他都愿意带,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②教学中打通文理,用苏轼、韩愈等人的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③他以“打赌”的方式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仔细论证,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每点2分,任意2点即可)‎ ‎9.①不重外在,衣着简朴:白衬衫黑裤子,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②严谨审慎,谦虚低调:把项目申请时许下的承诺全部完成,却谦称“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③心系苍生,勇担责任:汶川地震后,为自己没有及时制出遥感图而道歉,“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④淡泊名利,回避炒作:照片走红络后,媒体蜂拥而至,李小文婉言谢绝采访,希望降降温。(每点2分,共6分。)‎ ‎10.C ‎11D ‎12A ‎13(1)因为你很早就在名场奋发有为,却未经历世事,故而使你经历管理州县之辛劳,现在任用你了,应该好自修身整饬。‎ ‎(2)我最终也不能够任用韩熙载为相,想追赠他为平章事,过去有先例吗?‎ ‎14. A3分,D2分(A “游丝”指的是天上的云丝,意境不是凄清迷蒙。D.“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 ‎15.(6分)①惜花伤春的情怀。上片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雨后初晴,天空云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乐景写乐情。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与朋友的深情厚谊)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④宴终人散的伤感。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说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1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C ‎ 风清弊绝: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不合语境 一张一弛:比喻治国宽严相结合,也比喻工作、生活上劳逸结合。用在此对象不当。‎ 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此处应为息息相关。‎ 临深履薄: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 兄弟阋墙:阋:争斗。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18. D(A搭配不当;B残缺,“对于”后加“和”;C“大多是以……为主”句式杂糅,应改为“大多是……”或“以……为主”)‎ 19. D 20. C 21. ‎(1)临书不受载体材质限制(2)摹书须用纸(3)都不能用于影摹 22. 作文评分标准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文言文 ‎【参考翻译】韩熙载字叔言,是北海(青州北海)人,年轻时隐居在嵩山。父亲韩光嗣犯(军乱)罪被处死,韩熙载来投奔(南唐)。时烈祖辅助吴地,正修明法令,韩熙载年少放旷随便,不注重守护名声,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当时从中原来到南唐的读书人,大多已经被擢升任用,韩熙载在京洛时,早就享有才名,却惟独落魄不得重用,也不因为这而介意。烈祖受禅继位,召见(韩熙载)任命为秘书郎,使他在东宫事奉元宗,谕令他说:“因为你很早就在名场奋发有为,却未经历世事,故而使你经历管理州县之辛劳,现在任用你了,应该好自修身整饬。辅助我的儿子。”韩熙载也不推辞。在东宫,只是谈笑而已,不去熟知世务。‎ 元宗即位,(韩熙载)任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任太常博士,韩熙载开始多次说及所应该施行的朝廷事务,竭尽所知无所回避与隐瞒。宋齐丘、冯延巳等人都很惧怕妒忌,元宗内心惟独赞许他,命令他权且掌管制诰(圣旨文书),拟制的文书命令典雅。‎ 契丹侵入汴京,后晋少帝北迁,韩熙载上疏(元宗)说:“陛下有筹划管理天下的志向,当前正是时机,假若戎主逃跑归来,中原有主,不可图谋了。”元宗不明白,陈觉在福州失去军队,开始朝议按照军法处治,宋齐丘为他们求情,(陈觉)只是被削夺了官职,韩熙载上疏请求不要赦免(陈觉),又多次上言说宋齐丘结党营私,一定会埋下祸乱。韩熙载不能饮酒,宋齐丘诬陷他是酒狂,(韩熙载)被贬为和州司士参军。(韩熙载)又入朝任虞部郎中,升任中书舍人。周太祖有天下,当权者还是商议北伐,韩熙载说:“北伐原本是我所想,只是如今已不可以了。郭氏(郭威家族)奸雄,虽然建国时间短,守境已经坚固,我们军队轻易动兵,岂止是没有功劳啊!”语言虽然恳切,可是朝廷对于时机不明了,经营(图谋)中原的意图始终不能停止。周人(郭威部队)果真拿南唐北伐作为借口,兵入淮南。齐王李景达(李璟四弟)以兵马元帅临边,陈觉任监军使,韩熙载说:“军队出师是大事,应当先匡正名分,没有谁比亲王更令人信服,没有谁比元帅更重要,让监军在军中做什么?”元宗也不听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