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期末考 历史试题 ‎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 ‎1.英雄豪杰结义场景在明清小说里频繁出现,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反映出(  )‎ A.对传统艺术的巨大挑战                        B.对社会平等的精神诉求 C.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                        D.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三股力量发展历程是主体内容,其中以刘备的势力起步,发展为主线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历史记事秉笔直书 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4.东汉太学生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品评政界人物,敢于进行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这主要是因为(  )‎ A.太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议政参政的意识 B.汉代社会舆论环境宽松 C.太学生接受了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 D.东汉时期统治异常腐败 ‎5.“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这因为(  )‎ A.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B.“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C.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材料反映出(  )‎ A.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C.佛教获得统治者大力支持 D.佛教发展过程日益本土化 ‎7.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8.宋代邵雍认为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程颢和程颐主张诗歌应“吟咏性情,涵畅道理”;钱钟书认为“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这反映出宋代诗歌(  )‎ A.与唐代相比出现衰退                            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存在空洞无物的弊端                            D.具有浅显易懂的特点 ‎9.李赞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他和大同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复梅然大探士》《观音问》等就是例证。材料反映了(  )‎ A.明末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            B.明末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男女平等 C.明末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            D.李赞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封建教条 ‎10.黄宗羲认为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告诫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上述思想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1.“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 A.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C.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C.政局影响文化的走向                            D.汉字体系开始成熟 ‎13.古代戏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这说明戏剧(  )‎ A.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B.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C.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D.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 ‎14.古希腊智者学派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来感染民众,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这客观上反映了(  )‎ A.公民政治生活重要性 B.智者学派以教授知识为生 C.古希腊人民热爱智慧 D.智者学派的实用主义倾向 ‎15.亚里士多德曾说道:“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和追求而取得最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这表明他(  )‎ A.强调人独立的理性思考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思想中含有进化论成分              D.强调以科学调查方式研究人类社会 ‎16.15世纪,意人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此观点(  )‎ A.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                   B.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 C.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                   D.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 ‎17.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 A.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B.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C.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                   D.宗教改革思想深入人心 ‎18.普朗克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说明了爱因期斯坦 A.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B.坚持真理至上的科学精神 C.疾恶如仇的鲜明性格 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19.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应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消除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推翻了教皇的精神统治 C.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全面更新了基督教教义 ‎20.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据此可知(  )‎ A.近代自然科学成就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B.理性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牛顿经典力学支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D.牛顿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 ‎21.卢梭赞同国家的建立与利益有关,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谈道:“我将努力把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对材料中卢梭的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                B.国家是为人的实际利益而产生 C.人的利益要合乎正义                D.社会契约思想与以往截然不同 ‎22、“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下列属于这一思潮的文学作品是(  )‎ A.《百年孤独》                                       B.《人间喜剧》‎ C.《等待戈多》                                        D.《唐璜》‎ ‎23、19世纪英美文坛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诞生了一批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如《苔丝》、《名利场》、《简·爱》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 ‎24.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幻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5.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向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剿的顽固堡垒。据此可知,生物进化论(  )‎ A.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B.揭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序幕 C.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26.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下列关于该文学流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世纪工业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        B.注重细节描写,批与社会现实 C.惯用幻想和想象,体现理想主义追求D.反传统,表达个人的精神创伤 ‎27.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者(  )‎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 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 ‎ D.认为“中体西用”具有一定必要性 ‎28.鸦片战争后, 梁廷枏先后作《海国四说》《瀛寰志略》,于“英吉利国”的“巴里满”(议会),“米利坚合众国”的“议事阁”更多记述详备,注目大半俱在“视听自民”和“聚众公议”。材料反映了(  )‎ A.作者对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不满        B.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次 C.作者对西方民主制度有初步涉及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29.1876年,李鸿章在会见日驻清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时说:“阁下赞赏模仿欧风,废弃旧来服制,犹如将自国的独立委身于欧洲的制度,岂不是遭人唾弃,羞耻之事?”这表明李鸿章(  )‎ A.强调了中体西用                                   B.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30.梁启超、唐才常等在要求学生“熟读《噩梦》《明夷待访录》《日知录》等书”之后,与学生共同研习时“发挥民主民权之说而引申其绪,以启发思想”。这一做法意在(  )‎ A.革除传统儒学教育的弊端                    B.弘扬明末清初的民权思想 C.增强学生的政治民主认知                    D.培养学生的民主革命精神 ‎31.陈独秀认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世界上绝没有“空间上人人必由之道,时间上万代不易之宗”。陈独秀意在(  )‎ A.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                        B.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D.说明中外思想的相通性 ‎32.“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33题20分,34题20分,35题12分)‎ ‎33.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及其原因。(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4.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保持着一种共同点,他们都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强调个人的领悟能力,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正如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才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一样。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 ‎ 材料二 赵林教授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不同。(6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林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的主要理由。(6分)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8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中国“在文学上他们是成人,在科学上他们是儿童”。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段,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比如:中国的罗盘,西方人用来探险,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测风水选坟茔;中国的火药,西方人用来制造火器,中国人则过多的用来放鞭炮、点烟花;对于数学,西方人为数学而数学,中国人则更多地用来丈量土地、测量收成;对于天文学,西方人是为了发现上帝造人的方法,而中国人是为了种地和占卜。 ‎ ‎——摘编自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期末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10 BAACD DBBDC 11--20ACAAA CCBCA ‎ ‎21—32 BDACC CDCDC AA ‎33.【答案】(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强调民本,为民请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6分) ‎ ‎ 原因:文官政治的形成;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4分)‎ ‎(2)变化:挑战传统道德规范,提出重建新道德体系;重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民族意识增强。(6分)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传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分)‎ ‎34.【答案】(1)不同: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6分) ‎ ‎(2)理由: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6分) ‎ ‎(3)影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8分)‎ ‎35.【答案】论题: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土壤。(2分) ‎ 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技进步,科举制忽视实际应用学问: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和推广;自然经济占主导,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思想上,清朝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外交上推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对外交往。(10分,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2】 ‎ 论题: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2分) ‎ 阐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10分,言之成理即可) ‎ ‎(以上“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