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元宵节心得体会【精粹版】
【导语】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那么,元宵节心得体会怎么写?今天XXX就为您带来了2019元宵节心得体会【精粹版】,供您参考借鉴。 一、【正月十五话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全国各族人民闹花灯、燃焰火、放鞭炮、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欢度元宵佳节,而且家家户户吃“元宵”。 关于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到了汉文帝时,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宋代,民间就流行一种元宵节时吃一种新奇食品“浮元子”,后称“元宵”。 元宵又名“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据说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食,或油炸,寓意“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说起“元宵”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的是汉武帝时朝中有个奇人叫东方朔,诙谐幽默,足智多谋,而又心地善良,人称智圣。有一年冬天,长安城接连下了几场大雪,东方朔奉命到御花园给皇帝折梅花。他刚走进园门,突然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欲投井自尽。东方朔立即向前将她扶起,因为其故。宫女说:“我叫元宵,家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进宫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家人。每到过年,我更加思念亲人。觉得自己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真是生不如死,便想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后,深表同情,并告诉她说:“我一定设法让你和家人团聚。” 元宵听后,遂放弃轻生的念头,回到宫中,等待与父母妹妹团圆。 有一天,东方朔独自出宫,他来到长安街上,在闹区摆了一个占卜摊。这时有不少人前来求他占卜卦吉凶祸福。不料,每个人占卜的签语都是一样:“正月十六火焚身”。 消息传开,人们议论纷纷,人心惶惶,大家陆续前来向东方朔求问解救办法。东方朔慢条斯理地告诉大家:“正月十三傍晚,火神爷派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奉旨火烧长安城,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皇帝想法解救。” 说完,东方朔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捡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太监立即禀报给皇上。 汉武帝接过红贴,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武帝看后大惊,急忙请东方朔解读红贴。东方朔沉思良久,然后对皇上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正月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立即传旨按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循声寻找父母,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人们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今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做汤圆供火神君,同时正月十五全城挂花灯,放烟火。宫女“元宵”做的汤圆,于是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正月十五这天就叫做元宵节。 二、【记忆中的元宵节】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只有过了元宵节,年的气氛才渐趋平淡,只有出了正月,年才算彻底过完。这期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沉浸在春节的祥和氛围中,城市乡村处处飘荡着喜庆的中国红,人们走亲访友,互动娱乐,享受着春节的团聚和喜悦,也将传统的年俗文化演绎到极致。 春节假期虽过,但热热闹闹的年味儿并没有戛然而止。大街两旁整齐悬挂着的一排排红灯笼、公园里熙熙攘攘悠闲踏春的人群、各地踊跃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都将传统的中国年渲染的异常喜庆,而正月十五元宵节,更是将年俗文化推向了热潮。在城市,观灯展、猜灯谜、各种文化演出精彩纷呈;在乡村,更是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传统的赶庙会、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唱大戏、舞狮子等节目热闹非凡;时代气息浓郁的乡村游,近年来也成为了元宵节期间人们非常热衷的好去处,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特色乡村被挖掘出来,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特色浓郁的典型样板,成为了一颗颗点缀在时代画布上的精彩亮点。 面对热闹喜庆的节日场景,脑海中常常浮现出一幅古旧的画面,泛黄的记忆里,是那些曾经陪伴过自己年少时光的点点滴滴。小时候,对过年的渴望总是那么强烈,穿新衣、戴新帽、吃美食、放鞭炮,似乎成了年对小孩子特有的念想。数着日子盼过年,喜气洋洋迎新年,欢天喜地闹新年,畅快淋漓乐翻天,成了儿时过年的典型特征。大年初一枕头边的新衣,隔着门缝挑着竹竿放起的鞭炮,院子里柏树枝燃烧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响,大街上搭起的高大秋千,还有我们围在一起打牌的痴迷样子,都成了如今回忆起儿时过年时别样清晰的画面。 而民间素有“小年” 之称的元宵节,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年的终结,更是体现传统文化魅力,且有着悠久传说的一个节日。相传在远古时代,天庭的一只神鸟被人间猎人射杀而亡,天帝由此迁怒世人,准备在正月十五这天放火焚烧人间,后来人们得知消息,群策群力应对,决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内,家家户户挂红灯笼、点鞭炮、放焰火,以迷惑得令下凡放火的天兵,从而得以逃过劫难。后人也以挂灯笼、点鞭炮、放焰火的形式,来纪念这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谓之“元宵节”。 小时候,我对元宵节最深刻的记忆,来自元宵之夜我们小孩子手中点亮的纸灯笼。那时候还没有更多的节日玩具,这样一只折叠的纸灯笼,便是小孩子们最为心仪的节日礼物。灯笼是纸质折叠型的,压下去便于携带收藏,撑开来就是形态各异的灯笼,底座中间有铁片做成的蜡烛托,像一个四瓣小花,放上小蜡烛后,将四个“花瓣”竖起,以固定蜡烛,再将灯笼轻轻向上拉开,用一根小竹棍将灯笼上方的细铁丝缠绕挑起,一个氤氲着朦胧光影的灯笼便熠熠生辉起来,那灯笼上好看的图案被灯光一渲染,在地上晃动成魅惑的影子,惹得小孩子们兴奋异常,于是,便在街上成群结队地走来走去,炫耀着各自的灯笼,成为元宵节一道独特的景致。 这样的灯笼在当时算得上是新潮物。元宵节到来时,若能买到一盏自己喜欢的灯笼,可以与小伙伴们互相炫耀、玩耍,在当时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而在这之前,我们正月十五打的灯笼,通常是用高粱秸秆自制的。在方形的框架外,贴上画有各种图案花纹的纸张,底部留出插蜡烛的地方,顶端拴上绳线,一个简陋的灯笼便做成了。即使这样粗糙简陋的纸灯笼,在当时那个年代里,也给年少的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过年期间,还经常有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如: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花哨而夸张地在热闹的街头上演。铿锵的锣鼓声中,表演者穿红着绿,浓妆艳抹,喜气洋洋地展示着技艺,围观的人群笑声阵阵,脸上荡漾着喜悦的神情,跟随表演者的步伐拥来挤去,分享节日的喜悦。 正月十五晚上的放焰火,也是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那时不像现在的烟花种类繁多,印象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叫做“起火”的烟花,啸叫着升入空中,绽放出细小的花瓣,若是大批集中燃放,场面也蔚为壮观。最奇特的还要数那些缤纷的节日礼花,如空中绽放的五彩花朵,灿烂夺目。还有那些火树银花般的烟花树,五颜六色的五彩球,璀璨节日夜空的同时,也在记忆的天空留下一抹绚烂的色彩。 再大一些之后,元宵节的记忆里又多了灯展的影子。那时市内每年都要举办花灯展览,在指定的主干道上,戒严举办灯展活动,由市内各大型单位出资协助完成彩灯的制作和筹备工作,在元宵节到来之际宣传和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各种各样的元宵花灯绚丽夺目,大到栩栩如生、造型别致的巨型动植物彩灯,小到附有谜语的各色花灯,在节日的夜晚璀璨生辉,人们赏灯、猜灯谜、逛夜市,尽享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 还记得那时,父亲的单位每年都会出动一辆警用大卡车,拉上满满一车的干警及家属,在夜色中由西郊开到指定地点去看灯展,呼啸的寒风瑟瑟,而我们笑声朗朗。摇曳的灯光衬托了人们欢喜的面容,徜徉在彩灯绚烂的世界里,赏灯火璀璨,观人海万象,仿佛那闪烁的光影,就是对崭新年景最美好的期盼,而那一只只彩灯,就是对元宵佳节最美的祝福。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举办多年的恰似政治任务的灯展活动被取消了,元宵节突然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时至今日,再也找不到当年元宵节之夜观看灯展那喜庆热闹的氛围了,偶尔别处会有小型灯展,也全都是收费性质的商业活动,这让我们更加怀念起曾经的岁月里那些可以免费观看的元宵节灯展,那些各单位自己动手制作的造型彩灯,时隔多年,还依然闪烁在记忆的屏幕上,不肯褪色,亦回味悠长。 刚参加工作的那些年,单位里的工会经常会在元宵节时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既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又庆祝传统节日的到来。既然是传统节日,便少不了一些常见的传统项目,扭秧歌便是其中的一项。而我,也有幸参与过这些活动,于是,记忆里多了对元宵节别样的感触,也便不足为奇了。彼时,自己动手画一个淡妆,换上领来的崭新花衣,心情愉快地加入到玫红翠绿的队伍中,随着锣鼓点的节奏有规律地迈开脚步,在喧闹的人群和秩序井然的队列中扭动腰肢缓缓前行,竟然也欢喜雀跃,笑意盈盈。或许是节日的气氛渲染了沉寂的内心,我们一帮姐妹丢下平时的羞涩,在人群里穿行,竟也将这自认为土得掉渣的大秧歌扭得风生水起。花花绿绿的色彩缤纷了节日的街道,也留给内心一份别样的回忆。 原先一直觉得那是花哨、俗气而夸张的表演,其实,那些民俗的东西才是最朴实、最接地气、最值得传承的一种民间文化。只是如今,那样的元宵节活动于单位来说是少之又少了,重经济而轻文化的现象,每每在节日期间都会令人怅然若失。 结婚后,自己的关注点开始发生变化,对元宵节也有了不同的感触。以前一想到元宵节,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吃汤圆、看花灯、放烟花等等,自从与爱人相识,元宵节就多了一项内容,那就是为他庆祝生日。二十年过去了,每当元宵节临近,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生日。最温馨的事,莫过于在这特别的日子里,亲手做一顿可口的晚餐,为他煮上一碗长寿面,并且辅以甜甜蜜蜜的汤圆,一家人开开心心地举杯庆祝,然后在饭后牵手出门,赏灯观烟花,在满街红灯笼的辉映下,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 此时再来一场纷纷扬扬的初春瑞雪,那些纯洁的精灵在闪烁的霓虹灯下飞舞旋转,伴着喜庆的中国红,将元宵佳节的美好氛围描摹的温情而浪漫。红的灯,白的雪,喜悦的人群,幸福的笑脸,衬托着天空不时绽放的五彩烟花,浓浓的风情便在这节日的夜晚弥散开来。即使没有春雪的点缀,元宵节的夜晚也依然流溢着温馨和芬芳,因了这个特殊的日子,所有的为节日而铺设点缀的喜庆元素,此时都多了另外一层含义。举国同庆的时刻,我们的内心也融入了暖暖的春意,家国团圆,情丰意浓,使这古老的传统佳节更添别样的韵味。 依照传统习俗,很多地方的春节庆祝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底,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展览、文化小镇、最美乡村、传统庙会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丰富国人春节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古朴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文化并重的思维和视觉冲击。 对于我们上班族来说,春节假期一过,忙忙碌碌的工作就又重新开始了,只有当看到街道上那些悬挂着的大红灯笼时,才感觉到年味儿犹在,而元宵节的彩灯和烟花还在等着与我们璀璨相约。记忆中那些带着老旧色彩的画面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这庆祝元宵佳节到来,渴望新一年风调雨顺的时刻里,才会清晰地涌上心头,那是时光里的回忆,带着往昔岁月的欣喜与回味,埋在记忆深处,不经意间忆及,依然馨香满怀。 偶尔看到元宵节时街上有卖那种折叠式纸灯笼的,即会勾起儿时的美好回忆。如今小孩子玩的花灯品种繁多,功能多样,灯光与音乐完美结合,更加炫美多姿。但我还是怀念儿时的纸灯笼,怀念那由一根根小红蜡烛点亮的花灯,怀念那些叫做“火柴炮”、“滴滴筋儿”、“小蜜蜂”、“魔术弹”等等的节日小烟花,怀念那些蒙上了一层怀旧色彩的往昔元宵节画面。那时的我们很天真,那时的快乐很纯粹,那时的时光已走远…… 因为环保的原因,政府下大力整治空气污染,前些年元宵节集中燃放节日烟花的活动也逐渐取消了。城市沉寂了很多,只有那断断续续、零星绽放在节日夜空的璀璨烟花,还有满街流动着的火红的灯笼,还在诉说着属于元宵节的传统特色。如果感觉这气氛不够浓烈,那么就请走出去,在节日期间,可以赶一次传统的庙会,品尝一下各地小吃,看一看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等表演。可以来一次美丽乡村游,体验一下淳朴的乡土乡情,感受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全新改变。还可以参观民俗文化展览,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长见识,娱乐身心。 记忆里的元宵节都充满了美好回忆,如今的元宵节,依然会成为未来日子里的美好回忆。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任何事物都遵循着一定规律在更新和改变,或许今昔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上的天壤之别,但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和意义将亘古不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也一如既往。 三、【家乡的元宵节】 我非常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很热闹的。 元宵节闹花灯。孩童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有谁提着这样的花灯在村里谝,其他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这可是级的玩意儿了!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忆我倒是很模糊,因为我向来不爱吃那东西,甜的腻人,我不喜甜食。但是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蒸干菜包子,有干荠菜,有干豆角,用肉和馅,出锅后特别香。干菜本身蕴含的菜香和肉的腻人的香正好中和,相得益彰。那天的包子也不是圆形,而是半月形的,就像是大号的饺子,家乡叫“角子”。这种习俗从何而起,有何寓意,我倒从来不得而知,老年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是老辈儿传下来的。 在蒸包子的同时会蒸面灯。十二个或者六个,分别象征一年和半年。面灯必须用没有发酵的面制作,否则无法成型。面团抟成品茗杯的形状,边缘还捏一圈花边儿。出锅后,老人会看看灯的情况,如果哪盏面灯有水,说明哪个月会有降水。用火柴或者牙签做灯芯,一头缠上棉花,栽在灯里,倒上油,就可以点了。如果家里有人属龙或者属蛇,还要蒸相应数目的龙灯。家乡人认为蛇是“小龙”。这个习俗我也不知其寓意。点着的面灯要拿到每个房间去照照,犄角旮旯都要晃一遍,说是这样家里不闹蚰蜒。等到面灯油尽灯枯,看看灯芯爆裂的形状,家乡人据此会得出今年丰收的是大豆高粱,还是小麦。我那时便不以为然,直呼迷信。是迷信吗?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庄稼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今年,我家元宵节也蒸了六个面灯,奶奶去世后,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面灯。家乡有个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蒸面灯,但是别人送的可以点。今年有些新奇,却没有了点灯的童心,更没有兴趣看油尽灯枯后灯芯的形状。村民多是如此。如今没有多少人种庄稼了,村里的田地也都被承包了,还有的被开发成了小区和公园以及广场。城镇化的速度非常惊人,每年回家都会感到一丝陌生。小孩子倒是还有提花灯的,但是绝对看不到一个孩子提着自制灯笼,都是电子的。现在的孩子,保不齐都不会自己做。一零后这一代完全是在电子产品的陪同下成长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乡村生活的童趣,也没有机会。 元宵节那晚,烟花灿烂,一盏盏孔明灯,载满人的愿望,慢慢悠悠飞向辽阔久远的夜空。那一晚,很多人都在观赏绚丽的烟花。我在房顶,仰望夜空,一轮明月照天心。 四、【欢歌笑语的元宵节】 我是非常喜欢过元宵节的。每年的正月十五,如果时间允许我都喜欢回老家过,因为在我的老家闹元宵才是正月里的重头戏,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张灯结彩,大红灯笼从顶楼一直一溜烟地挂到一楼,门外的走廊上挂满了一盏盏精雕细琢的大木雕灯,到了夜晚这些灯全部被点得贼亮堂,光这些就足以把节日的喜庆渲染的一览无余,更不用说还有那些闪烁的彩灯也不偷闲来凑热闹了…… 上面的这些还都不算什么,在我们老家闹元宵最热闹、最让人尽兴的就数那迎龙灯。龙灯在我的家乡意味着神圣、节庆、吉祥,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所以每次迎龙灯前,有把稻草窝成一个团点燃,准备去迎龙灯的人从火上跨过驱除邪气,以自己神圣干净的躯体去迎龙灯的习俗。龙灯的头和尾都是用蔑等原料扎成龙的样子,然后用白纸糊上,彩绘上龙的花纹,把龙头、龙尾打扮的非常的高大威猛、栩栩如生,与传说中的龙一样。龙身是由每家每户的板凳灯组成,每桥板凳灯上扎两个非常漂亮的花灯,上面还点缀着美丽的插花呢;当然板凳灯也有很简洁,简洁的就只有两个清一色的灯笼组成,但是即便是清一色的灯笼组成,当灯亮起来时在那夜色中也是非常亮人眼的。当夜幕降临时,在锣鼓的喧天声中,在烟花的嘭啪声中,在大人孩子的喧笑声中,龙灯缓缓起舞了……龙灯所到之处,人们都蜂拥相迎,眼中到处是烟花所闪过的美丽、那些腾空而起的的烟花把夜空装扮的异常缤纷妖娆;耳中到处是鞭炮的劈啪声、锣鼓的喧天声、人们的欢笑声;鼻中所嗅到都是“硝烟”味,空气中到处传递着人们的幸福、兴奋、开心…… 龙灯就在人们这样的期盼中开始表演了,在那笔直的街道上开始了“拉灯”,“拉灯”就是龙尾想要当“老大”,不愿意跟着龙头走,所以倒转过来往回跑,迫使龙头往回倒,等龙头反映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当然不愿意放弃做老大的机会啦,就会使出所有的劲继续往前跑,这样一来拉锯战就展开了,哪边的人力量大,哪边的人跑得快,龙就往哪边游动,随着龙灯来来回回的游动,锣鼓鞭炮在边上不停的凑热闹,龙灯越拉得欢,鞭炮也越放得欢,锣鼓也敲得越急、就象战场上的战鼓在擂动,人们也笑得更欢、哄也起得更带劲……有些时候由于人们使出的力量不均衡,龙灯中间可能被拉断了,而两边的人们还在往各自的方向飞奔,等到龙头发现自己的尾巴不见了时,龙头只有放下架子在锣鼓唢呐声中回头寻找自己的尾巴归队,这个时候龙尾就象一只斗赢了的公鸡似的,神气地等着龙头用鞭炮和锣鼓唢呐去赔礼道歉…… 一直到迎龙灯的人们跑累了,龙灯才缓缓的继续前行,远远望去那蜿蜒的龙灯真的就像是一条游动中的龙,随时准备腾空舞起。 龙灯的精彩不仅仅“拉灯”,更精彩的还有“偷灯”和“赛高”。当龙灯到了比较宽广的操场上时,龙尾就悄悄的把龙头围在了操场的最中央,而龙头发现被包围时当然是想突围了,所以就试图着左冲右突想冲出重重包围圈,这就是“偷灯”。正当这条龙灯在这边突围时,恰缝来了另外一条灯,这个时候“内战”就暂时被搁置在一边了,两条龙之间就展开了“竞美”比赛,当两条龙的龙头迎面相聚时,迎龙头的人们就尽量把自己的灯高举,比赛谁的龙姿态更高昂,这就是“赛高”。由于我们是在镇上,过元宵时几乎每个村都有龙灯,所以经常是好几条龙在同一个操场上“短兵相接”,记得最多的时候是九条龙在一个地盘上盘旋争夺,那一个个高昂的龙头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多绚丽的灯把那黑夜几乎折腾成白昼了,整个操场就只看见一片旋转的灯光……那灯旋转着旋转着,把人们所有的欢乐、把整个元宵都带进了那旋转而开心的世界,把人们带进了灯的五彩缤纷,带进了欢乐的顶峰…… 我们家乡的元宵节不仅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就是山上也会被一盏盏红红的灯所装扮的,那是后辈在自家的亲人坟前点亮的灯,那是邀请已逝亲人一起欣赏一起闹元宵的灯,那是思念亲人的灯……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是否是很热闹呢? 五、【值得回味的元宵节】 年过了,元宵节到了,假期结束了,我们又要上班了。离开老家,奔向四面八方。浓浓的乡愁,永远有童年的守候。 那充满胶东风情的平房,虽不似楼房般挺拔,却也有自己独特的温情。多少人期盼着在门上贴上大大的“福”,不小心贴倒了,也会很开心来句“福到了”。那红红的春联,带来一年崭新的面貌,你是否还如同小时候般挨家串户的看春联、数对子,“跃马迎春春风扑面,抬头见喜喜气盈门”,“出门求财财到手,居家创业业兴隆”。 铿锵的锣鼓,欢快的舞步,大秧歌扭起来,过年就是这么热闹。 点烟花、放鞭炮似乎也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部分,不管男孩女孩,围在一起,堵着耳朵听着鞭炮噼里啪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中,送走一年迎来新的一年,孩子们长大一岁,而老人们也又年老一岁。 只有元宵节才燃放的花火,招远人叫“解闷儿”,有意思吧?想起自己的童年。环保宣传语打冻、炸面鱼、挂族谱、挂灯笼、放烟花、扭秧歌、看大戏。这些充满年味的传统民俗千百年来一直在延续着。 不知你是否已离开家乡,又踏上奋斗的归程,乡愁将是你永远的守候和牵挂,它将在心灵深处永远陪伴着你。 六、【元宵月圆盼团圆】 浓烈的阳光温热地洒在走廊,三五个同学零星地趴在蓝色冰凉的栏杆上,稍略闲适地聊着天,略带忧愁的笑挂在青春的脸上,显得极不协调,极不自然。 是啊,距离高考还有一百一十天,他们怎么会不紧张,怎么会笑的自然,在急促而紧张的学业地催促下,他们也仅仅有此刻片余的闲聊罢了,也只有这些罢了。之所以他们脸上会挂着笑颜,是因为两个小时后就放假了,今天是元宵节,学校决定放假一天,明天晚上上晚自习。呵呵,多么奢侈的假期,多么短暂的闲逸。 两个小时终于煎熬般的过去了,我和妹妹快速地收拾好行李,挤上了回家的车。今天的公交车好慢,好慢,我的心好急好急,一路的风景我早已无暇去观顾,只是一心想快速奔回家中,与父母有他们走前的最后的团圆。 一路的奔驰,一路的思索,我到底在干什么,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渐渐得发现,我活得好累,虽然生活不用愁,花钱不用愁,都有父母去扛,可是,我真的好累,好累。曾经我是一个多么自由自在的天使,想笑的时候就没心没肺的笑,想哭的时候就毫不掩饰的哭。可如今,一切都变了,渐渐地,我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演绎,虽然我不是演员,但在生活中,我早已成了一名出色的演员,也早已忘记了当初的我是哪一个。淡淡的想起,深深地追忆,似乎也只有那段幼时的童趣还掩在心底,不离不去。 时光过得好快,一转眼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和妹妹到了车站下了车,简单买了一些东西,等待着爷爷的到来。爷爷骑着老年电动车缓缓地向我们驶来,此刻,我看到爷爷那褶皱干燥的脸,才发现爷爷已经老了,爷爷真得老了,虽然爷爷身体一向很棒,可是谁能料到以后会是如何,恐怕没有人敢去保证。每年,只有爷爷一人待在这个曾经温馨如今冰冷的家里,爸妈在外做生意,我和妹妹在校求学,每一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才会真正的团聚。细想想,爷爷一个人在家里是多么的孤单和寂寞阿,到底有多孤单寂寞,没有人知道,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我只知道曾经爷爷不赌博,如今他似乎爱上了赌博,或许也只有在这种场合下才热闹些吧,也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排解他心中的孤单和落寞吧,所以家里人都知道,也没人干涉过他,只要他过得好就好。其实到底他过得好不好,没有人知道。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中,我的心情似乎也放松了一些,一进家门,就远远的看见妈妈正在包饺子,爸爸赶紧从邻居家回来,此刻的画面是多么美满啊!如果每天都这样,一家人在一起,该有多好!可是,恐怕也只有这一刻吧…… 没多久,姑姑问明天走不走,姑姑和爸妈在一个地方做生意,所以想事先问问。最终决定,明天出发,所以接下来就该收拾行李了。呵呵,我不禁发笑,到家刚停留,又要收拾行李为明天的出发,难道这就是生活吗?但,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说是做生意,其实干的还是老百姓的活,靠体力劳动。他们在外地农村收购粮食,然后到收购点去卖,从中获取点利润,如此而已。但有时会耍点称把戏,否则根本就不赚钱,我曾经问过父母?他们说,这就是生活,没办法,处处都是这样,听后,我再无言语。 说是收拾行李,无非是把我家去年收获的小麦搬到车上,因为外地比我们这每斤贵一毛钱,所以准备顺便拉到那里去卖。好一阵的忙碌,不知不觉夜幕已悄悄拉下,周遭已有烟火的爆破声传来,离家不远出的空中不时的一亮,因为天还没黑,所以烟花不明显。此刻我不禁吟道:他人举家放烟火,我家忙碌为生活。声从远来花不现,人自生来世事多。 终于将一切都收拾好了,夜幕也已经完全落下,周围的烟花分外的绚烂。此刻,妈妈已经做好了热腾腾的饭等待着我们将其拿下。一阵温馨而甜蜜的饭后,一家人出去看烟火,空中的烟花好亮好亮,可我的心好沉好沉。今天是元宵节,我却如何也高兴不起来,总感觉有一股莫名的情绪压着我,似乎喘不过气来。 今夜的月好圆好亮,今夜的空气好冷好凉,再美的烟花也只是瞬间,瞬间过后消逝不见。留下的只有回忆,就好比那朦胧的爱情,短暂的相处却在心里弥留好久好久。 看烟花的时候,碰巧遇见几个发小,一起搓搓麻将,聊聊天,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一个人安静的躺在妈妈为我铺好的床上,呆呆地望着屋顶,任思绪在脑海中杂乱。多么动人的夜晚,多么美丽的元宵节,可我为什么却感到如此的孤单,思绪不禁回到了父母送我们去学校的那天。 在车上,妈妈说,每天就像打游击战一样,今天这里,明天那里。听后我笑了。一阵的闲喷之后,爸爸却道出了一句话: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安稳的家? 听到爸爸的话,我无言了,整个车上都安静了,或许每个人都被这一句话道出了心声,无言以对了吧。恐怕,也只有安静才是的回答。 是啊,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安稳的家?在此刻这个团圆的元宵夜,我依然道出了这句话。明天就出发,各奔东西,在这个温馨而幸福的夜晚之后,不知又有多少个像我们一样的家庭不得不分离,只是为了生活,只是为了生活。 窗外的月好圆,可却圆不了我那小小的愿望。今夜的烟花好美,可我的生活并不美。这个世界好大,其实我的愿望并不大:只是希望有一个安稳的家。 七、【难忘的元宵花灯】 今天是元宵节,看着满天绚丽的烟花,不由得忆起儿时元宵节满街灯笼,满街笑声。 在我们这里,元宵节好像是舶来品,儿时只知道这个节日叫小年夜,小年夜是一连过三天的,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小年夜有孩子的人家都要让小孩挑灯笼,十四这天叫试(四)灯,十五这天叫正灯,小孩们挑灯笼要玩到很晚,十六这天叫了灯,了灯,就是挑灯笼完了,结束的意思,小孩们吃过晚饭,挑灯笼玩的时间很短。 儿时的灯笼都是纸糊的,不像现在的灯笼是塑料制品,灯笼的制作材料是高粱杆扎好骨架,然后糊上白纸,讲究的灯笼还要用彩纸作些点缀,或剪些小人,或剪些动物,或剪些花草张贴上,会绘画的就绘上图画。那时的灯笼各种型式的都有,方的,园的,动物型的,西瓜型的,千姿百态,每盏灯笼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让人欣赏不尽。还有那些会动的如羊抵头灯笼,走马灯。 未满周岁的儿童是不挑纸糊的灯笼的,儿时挑一个牛笼嘴,在牛笼嘴边沿上插柏枝,就算一盏灯笼,小孩由大人抱着,在街上玩耍。 回忆儿时的小年夜,回忆那快乐的时代,不由的让我吟咏起那四言诗句:满街灯笼,遍地烛光,稚童笑语,悠悠情商。 那时街上没有电灯,清幽的月光下,孩子们挑着灯笼满街跑,相互比谁的灯笼好,三个晚上,满街尽是灯笼,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那情,那景给人无尽的愉悦。 现在我在街上看不到挑灯笼的孩童,更难觅形态各异的灯笼,街上只有明亮的街灯,震耳的烟花爆炸声和满天点点闪闪的烟花;而这十五的月色也显示不出它的清幽,我寻找不出儿时的踪迹,儿时的梦,让人平添几分惆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