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离休干部事迹材料(5篇)
离休干部事迹材料(5 篇) (篇一) 桑榆未晚霞满天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市**区离休干部**虽然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 20 多年了,但是他的人生追求没有终点,他的信念更加坚定,20 多年如一日,不设初衷,实 践着人生价值,为崇高的理想不懈努力,他的事迹感动着周边的党员群众,成为全区党员干 部学习的楷模。 今年 82 岁高龄的**已经拥有 29 年党龄了,就像当初入党宣誓一样,无论是在岗还是离 休,他的人生履历写满了为自己崇高理想不断奋斗的辉煌。离休后他一直担任区离休干部党 支部委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坚持参加政治学习以及支部活动,从未缺席迟到, 其执着认真劲让大家钦佩。历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始终保持本色,豪情满怀。 他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等有关文件,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社会主义荣 辱观,并自己撰写了《伟大旗帜指引伟大道路》、《**解放 60 周年,改革开放 20 周年》等心 得文章,自费印发到支部每个党员手中。他还利用自己擅长的摄影技术,组织带领老干部局、 老年大学摄影爱好者聚焦**改革开放成果,用镜头向全区干部群众反映出**区日新月异的变 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作品《丰收》等相继获得市区摄影大赛一等奖。在他的带动下, 区老干部的活动有声有色,多次获得区委区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年初支部换届, **品望所归,高票当选为**区离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全区离休老干部跨进一个新 时代。 在职时,**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感染着影响着身边的同事,离休后, 他从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一名党员义务,一些怀旧和对现状不满的老党员老干部受其影响,能 够客观对待新生事物,积极主动发挥余热,贡献力量,在家里,**的影响力从未因离退休减 弱,多年来子女们一直牢记父亲的叮嘱,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本职工作,奉公守法,就连上 大学的孙女在爷爷的影响下,不追求浮华享乐,不贪慕虚荣,树立了更高的人生坐标,成为 这个家庭第 5 名共产党员。**凭籍自己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火热的情怀,成为区关心 下一代委员会的一名热心辅导员,无时不利用各种机会,多种渠道对区内广大青少年进行革 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区紫庄镇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多方 奔走呼吁,与当地政府协调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站,负责节假日期间的监护。他自己从工资 里拿出部分资金购买学习生活用品,经常往关爱站跑,解决留守儿童的困难,给他们讲故事, 带他们出去活动,有时还把孩子接回自己家中,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紫庄镇留守儿童 的心中都有一个慈祥的赵爷爷,**几天不去,孩子们就会念叨他。 **于 1993 年离休,可是二十多年来,他是离而未休,反倒成大家争抢的香饽饽,大忙人, 这主要是因为他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各行业都离不开他, 因而他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 在**的词典里大概找不到离休这两个字,因为他没有感觉自己是离休的人,一如既往, 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区房管局要解决上世纪五十年代私人出赁房屋的遗留问题,这可是个 棘手的问题,牵扯时间跨度大,人员情况复杂,而长期从事建设房管工作具有城建活字典之 称的**理所当然地被挑中。他工作期间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自 1976 年以来,每天 记录工作日记,接管这块烫手山芋后,**白天穿梭小街巷走访摸排,晚上埋在发黄的档案堆 中查资料,前后历时 7 年,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2008 年初,区建设局决定编撰《**区城建志》,78 岁的**被委托为主编,他不顾年事已 高,忘我工作,事毕躬亲,呕心沥血,终于在**年初完成了十余万字的送审稿,并顺利通过 **区史志办的评审。 **年初,潘安湖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程,市区十分重视。为进一步挖掘潘安湖 历史文化内涵,**等人又被委以重任,负责潘安湖区历史文化民俗传说的搜集整理。举轻若 重的他多次奔波到河南、**等地搜集资料,深入到潘姓家中,翻阅家谱,寻觅历史上潘安家 族世系以及迁徒轨迹,印证潘安湖名称的由来。 从参加工作起,到离休后的二十几年,**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永 葆共产党员先进本色。他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廉洁立身,公道做人。家中婚丧嫁娶人生大 事都是从简,按说,**在**工作那么多年,德高望重,同事、下级人情来往很多,他借机隆 重操办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是他都是新事新办,自己省心,也为别人省钱。房管局处理历史 租赁房问题,风里来 雨里去,废寝忘食,整整七年,没有一分钱报酬。编纂的《**区城建 志》他经常出去采风,有时候还要跑到外省市外调,他不辞辛劳,坐长途汽车往返,连一分 钱生活补助都没有报过。有人说他离休后这二十年,并没清闲过一天,如果自己做个生意, 或者打份工,这收入合起来也不菲了。的确,离休后也有不少企业老总看中**自身潜在的价 值,高薪聘请过他。但是他都不这样认为,他说我有离休工资,子女都安居乐业,我个人需 要那么多钱做什么,我感觉在岗时为党工作不够,离休后能发挥点余热,多为党,为集体做 点有益的事,这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篇二) 每天,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收发室的某一时间段,师生们总会看到一位面庞俊朗,精神 矍铄,满头白发的老者,雷打不动地到传达室退休办的报箱中取出报纸,他就是学院退休的 原后勤处书记、老共产党员查全鄂。 一九四六年出生的**在任职期间便酷爱读书,天性乐观,深得师生的爱戴。学院的后勤 工作就如小巷总理一般,学生的吃喝拉撒睡都得管,平时需要对外打交道的机会很多,更可 以为自己捞些好处。然而,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告诫自己身为党的干部, 不能做对不忘初心的事,决不给党的脸上抹黑,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学院有人背地里 称他“木处长”,有人以他为原形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莫科长”(电力机车报 1994 年 7 月 25 日)。 退休后的**认为,人退休决不意味着“三个饱二个倒”地走向坟地,而是工作环境变了, 人生的时间可由自己来安排了,可以来耕耘自己的“自留地”,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读书、 唱歌、摄影......;还可以为学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党为民发挥自己的余热,为株洲 的发展做点事情,这可以防止患上“政治老年痴呆症”。 做学习楷模,影响身边人。党的十八召开以来,**认真地学习党中央的文件,并把院退 管处的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株洲晚报》等定时地夹到退休 员工活动室的报架上,供大家阅读。夹报纸的这份工作是他毛遂自荐找来的义务工作,他一 做就是好多年。他常对人说:“每天学习、读报如同人要吃饭一样。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支 撑,要有一点理想和信念。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能战胜千难万险,战胜敌人,靠的就 是坚定的信念和人民的支持。” 在学院开展三严三实的学习中,他不但自己认真学习,做笔记、写心得,还再三叮嘱子 女认真学习党中央文件精神,并鼓励他们多讲多谈学习体会。**认为孩子们的生活五彩斑澜, 不学习就难以抵挡各种诱惑;下一代人,不对他们经常地注入反腐教育的预防针,将有可能 滑向犯罪的深渊。正如纪实片《永远在路上》,以铁的事实告诉人们一个真理:要想党风清 正、廉洁,必须从小事做起,才能防微杜渐;小善要为之,小恶一定不能为,才能永保革命 青春。 学院党委组织学习中央文件,退管处要求退休员工写写心得、体会。**便结合学院的实 际写了一篇文章,被选上了**教育网,受到领导的表扬。党中央开展“两学一做”的学习, 他认真地对照党员要求写出心得、体会,被评为了二等奖并上了学院的院报。 做行动表率,关心老同志。退休后,**担起了退休管理处的小组长工作,别人笑他降级 了。他却十分认真地当回事干,每一次的活动、学习、通知,他会尽可能地一个个通知到位。 离学院较远的员工家,他则利用晚上散步的方式进行走访通知。 **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退休的员工有好几百人。**只要听到学院退 休员工生病住院,他都会积极与退管处的其他同志一同去慰问。由于学院还有不少独居的退 休老人,退管处年年都会组织走访、慰问,**几乎每次都会参与。有一年的春节走访,正赶 上冰天雪地,**同其他同志一道背着慰问品一家一家地送到老员工们的手中,这些老员工接 到慰问品后甚是感动,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做快乐老人,增添正能量。七十岁的**,当别人问起他的年龄时,他总会爽朗地对别人 说“我今年三十五公岁!”他牢记母亲的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七十二岁还学巧!”他 的爱人喜欢写文章,许多文章要配一点相片,这项工作一直是孩子们的专利。**退休后便学 起了电脑和相片制作,为爱人的文章配相片,先后被《株洲日报》、《株洲晚报》采用,他认 为给爱人当好秘书也是工作。后来爱人还写了一篇文章《老伴给我当秘书》(见株洲日报2 013年5月9日)。他还将一些株洲湘江风光带的小视频发给曾在株洲生活和工作过的朋 友和亲人,一起来分享株洲的发展成果。他爱唱歌,曾多次参加了株洲市举办的各种合唱演 出,并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他常说株洲是第二故乡,只能为自己的故乡添彩,不能抹黑。只要能为故乡株洲出一点 力的事情,他都会乐此不疲的去做。他退休后,不断将自己的爱好进行拓展。参加《多彩株 洲》征文,并将打印好的文稿亲自送到株洲市委秘书处,当时就受到了肯定和认可。他还参 与了株洲市两次关于“水文明·湘江美”的征文活动、《光明日报》和贵州省文明委联合举 办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征文,并且荣获了三等奖。 **退休后仍然有点不近“人情”。去年他近七十岁时,孩子要给他办七十岁生日,他说: “三十五公岁不办,要办六十公岁再说!”爱人劝说他时,他则说:“那你送辆车给我好了, 这样还可以拉动内需。”他的爱人便写了篇《老公七十不办酒,让我送他一辆车》。(见株洲 日报2015年7月15日)。 **不论是在职工作期间,还是退休后,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努 力学习,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特别是退休后仍然继续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他常说:“一个人的信念是生活的根本,党员宣誓时就决定了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篇三) “靠得住、信得过、离不开”的好书记 **同志**年起担任**煤矿安全监察局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书记,十年来,他时刻牢记党的 宗旨,以身作则,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带领支部一班人,坚持以“学习、安全、健康、休闲” 为工作思路,采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方式,为离退休老同志热心服务,无私 奉献,尽职尽责,被同志们誉为“靠得住、信得过、离不开”的好书记,所在支部连续 5 次被评为**煤矿安全监察局先进党支部,他本人 5 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信念坚定 永葆本色 担任支部书记 10 年来,**同志始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支部建设上来,他敢于担当,勇于探 索,积极发挥支部书记带头人作用。他健全完善并严格坚持支部的学习和工作制度,注重理 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用新观念、新知识加以充实完善。他坚持每周组织一次支部学习,安排 支部工作,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未间断。为了组织学习,他不顾年近八旬的身体, 不怕每次两个小时公交车的奔波跋涉,每次都提前赶到片区管委会办公室,布置学习场地, 准备学习资料,为老同志创造条件,这些点点滴滴都看在老同志眼中,一次又一次感染和打 动着周围的老同志,老同志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学习效果更切实更丰富。 根据老同志年龄大、身体差、视力听力下降和记忆力衰退的特点,他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 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取重点、要点,编写提炼成“关于深入开展党 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论述”、“浅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等文章汇 编成册,提供给老同志学习,使他们能够领会精神实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 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他支 部纷纷仿效,也都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而带动各支部的理论学习都迈上新台阶。 他严于律己,始终做到支部党务公开、片区管委会事务公开、每笔活动经费支出公开,接受 大家的监督,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每年清明节前,他都要组织本支部老同志到 烈士纪念碑开展悼念活动,使大家倍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在“5·12”汶川地震等灾害 发生后,他带头并发动老同志捐钱捐物,奉献爱心。 创新管理 老有所为 **同志所在支部的离退休老同志人数多、年龄高、病患比例大,所在片区的 99 名离退休人 员中,80 岁以上的有 32 人,平均年龄高达 75.5 岁,约 80%患有各种疾病,80%家庭都是 老人独居。鉴于这种状况,他创新工作思路,制作“健康卡”、“警钟长鸣卡”、“应急联系卡”、 “生活服务卡”等四卡,方便老同志生活和出行,保障了老同志的健康和安全。在春节等各 个传统节日,他组织开展适合老同志的活动。为增进老同志的夫妻感情,发起评选“优秀好 老伴”活动,片区评出 6 位好老伴,并把他们的感人事迹印成册子,发放给每位老同志,还 在大会上进行宣讲,老同志极为感动。**年元月,他组织举办“金婚庆典”活动,为 28 对 金婚老人颁发金婚纪念证书、拍摄纪念照片,使老同志倍感温馨、幸福与浪漫。每逢春节和 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他都带领支部一班人登门看望每位 80 岁以上老人、职工遗孀和长期不 能参加活动的病人,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和亲切的问候,表达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关怀。他 组织老同志参加各种老年健康知识讲座,收集整理实用养生保健、老年生活指南等健康知识 编制成册,印发给每位老同志。他长期坚持组织和带头参加太极拳、书法、歌咏、桥牌、象 棋、麻将、钓鱼等活动,丰富老同志晚年生活。 心系群众 排忧解难 **同志始终坚持“群众无小事”。作为片区管委会主任,凡是老同志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 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对待,真心帮助解决,决不推诿。路灯不亮、房屋漏水、水电气不通, 或是邻里发生纠纷,家庭产生矛盾,子女不孝等,大家都自然而然想到他,他都亲力亲为, 连家属区物业管理工作他都主动承担。对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他就奔走于单位、社区、家 庭之间进行协调,千方百计予以解决。他善于沟通,工作细致,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冲上去, 积极做思想政治工作,为老同志排忧,为组织解愁。去年,部分退休老同志由于多年没涨退 休费、津补贴与地方标准不一致,集会联名签字并准备上访。他得知情况后,一方面及时向 组织反映,另一方面组织学习有关政策,发动支部委员、党小组长和党员骨干分子共同做思 想工作,与带头上访人员沟通,并到相关单位调研,及时将调研情况向大家通报,上访的老 同志情绪得到稳定,避免了上访事态的扩大。10 年来,他为老同志做的好事,老同志说:“一 火车都装不下”。老同志生病住院或去世,他无一例外地第一时间带领支部一班人去看望和 慰问,每年都在 50 次以上。有人说他太累了,他却说:“群众找我,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决 不能对群众的信任泼冷水,能为大伙儿做事,我也感到愉快、充实”。 余热永燃 情系安全 **同志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关注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每年,他都要组织老同志学习讨论 全国和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让老同志畅所欲言,谈看法、提建议,归纳 整理和反映,很多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奔走于老同 志家中,听取老同志对单位“四风”问题的看法和改进意见,共征集到群众意见和建议 37 条,都被相关单位采纳。作为一名煤炭战线的老职工,他不顾年迈,亲自到**嘉阳等国有老 矿传播煤矿安全生产知识。 十年来,**同志无私奉献、真诚服务,他信念坚定、激情永在的革命情怀,不为名利、老有 所为的道德情操,为民谋利、为民解忧的群众情结,集中体现了离退休党员干部的优秀品质。 **同志是基层组织的带头人,是老同志的贴心人,更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忠实守望者,是 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的模范践行者。 (篇四) 最美夕阳红天使 “有了服务中心,我们就有了家的感觉和家的温暖。多亏了以**主任为首的一班人为我们 建好了这个温馨和谐之家。”这是**市行业办离退休老同志的共同心声,老人们都亲切地把 美丽善良的**主任称为“杨姑娘”。 市行业办公室,因原商业、供销、轻工三家单位改制合并有 125 名离退休人员、57 名离 退休干部的遗属、遗孀及配偶,离退休人员多、分布广,历史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且极不 稳定。**年,行业办党委把**同志放到了离退休服务中心主任这个岗位。她不负众望,与服 务中心其他 4 名同事一起开拓奋斗,一改过去老同志一到单位就发牢骚、震拐杖,甚至到市 政府上访的局面,把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了老同志学习交流、联络感情、发挥余热、促进工作 的平台,建设成为了温馨和谐幸福的老年之家。市行业办老干部工作、市行业办离退休干部 党支部作为我市的先进典型和标杆,多次获得省、市老干工作部门颁发的荣誉奖章,先进事 迹多次得到省市多家媒体的报道。杨主任也因工作踏实、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市行业办优秀 党员、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政治上尊重、生活上照顾、思想上关心、精神上关怀”是行业办老干部工作先进的法 宝。**同志上任以后,争取到党委领导班子的支持,加强了服务中心硬件建设,为服务中心 安排了 10 间办公、活动用房,配齐了空调、电脑等相关办公设施,建立了老同志学习室、 会议室和活动室,设立了为方便老同志年检的人脸识别验证室。学习室内备有书法笔墨纸砚, 供老同志陶冶情操。开辟了“中老年健康养生保健知识专栏”和“时政学习专栏”,为老同 志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 她按原商业、供销、轻工分别设立了三个离退休党支部,强化离退休支部管理,安排了 支部活动专用经费。每季度都组织三个支部开展时事政治学习、阅文,适时召开行业办工作 情况通报会,并征求老同志对行业办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七·一前夕开展优秀党员评选和慰 问老党员工作,经常性组织老同志参观考察,对老同志在政治上给予充分尊重。今年以“知 我**、爱我**,缅怀先辈、永葆本色”为主题,组织三个支部老同志、老党员开展了一次参 观耿传公祠、**世界陶瓷艺术城、**大道、长庆大道、**高铁站等的活动。 她把老同志的思想稳定、生活幸福摆在首位。着力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将所有挂账、 拖欠老同志十多年的十多万元生活津贴、寒暑费及护理费等给予了补发。对离退休人员的政 策性津补贴、离休人员的护理费等各项经济待遇进行了规范,确保了及时足额发放。建立了 节日走访慰问制度,探视住院病人和探视危重病人制度,协助离世老同志家人处理后事制度 等。每逢传统节日,**同志都会和三个离退休支部书记及时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每遇老 同志因病住院或危重病人都会及时组织探视;老同志离世也会安排专人参加追悼会,并协助 其家人做好善后处理工作,使离退休老同志体会到家的温暖。她更是“想老干部之所想、急 老干部之所急”,为老干部雪中送炭献真情。**主任得知家住农村的离休老干部王启龙老人 的土墙屋因被山洪冲倒无处安身后,及时会同市老干部局、市房产部门和所在乡镇、村级领 导现场办公,在城区为其解决了一套经济适用住房。 细致的照顾、温馨的问候、贴心的服务,拉近了行业办党委与老同志的情感距离,传递 了党和政府对老同志的关怀,使行业办一百多个离退休人员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老 同志都说“杨姑娘”就是他们心中的“最美夕阳红天使”。 **同志积极搭建载体,服务中心几年来组织开展了可圈可点的多项活动,引导老同志发 挥余热、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并通过组织活动挖掘了行业办老同志生活亮点,弘扬 了主旋律,产生了良好的舆论影响。**年服务中心组织老同志编著了一本四万多字的《中老 年人健康与养生保健指南》丛书,以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年组织开展了“老有所为、老有 所乐”书画、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展示活动,征集了系统内老同志的书画、摄影、工艺美术 作品 50 余件,专设了作品展示长廊,展示了老同志的幸福生活。去年,开展了“最美夕阳 红”有奖征文活动,活动得到市委老干部局的充分肯定,局长钟建山还为《最美夕阳红》征 文集作了《序》。开展的活动,活动信息和视频节目多次被株洲红网、**红网和优酷网采用 报道。行业办离休干部宋志江真情相伴长期照顾病瘫 12 年的妻子的感人事迹,黄思安书记 退休后自办养猪场、老党员张庭桑战胜病魔、剑扇舞拳,并无偿向 200 多人传授太极拳剑的 先进事迹、李纪泉书记热心参与公益活动发挥余热的故事,以及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荣获多 枚功勋章、一等伤残军人、优秀老党员康扬名老人“身残志不衰,夕阳洒人间”的事迹均得 到了市级多家媒体的报道,反映了行业办老同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把我放在这个岗位,就是对我的信任。做好老同志 工作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我们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继续谱写新时期老年工作的 新篇章。这些年来,通过与老同志们的交流,我向老同志学习了许多好思想、好作风、好传 统,也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分享了他们的许多快乐。”这是市行业办离退休人员服 务中心主任**从事了 5 个年头的老同志服务工作发自内心的感慨。 (篇五) 一颗助学心 点亮万盏灯 “六十退休志不休,丹心奋起重开头。弘扬助学做贡献,余热生辉夕阳红。”这是有 55 年党 龄、被誉为“助学翁”的退休干部**随身携带的一首自勉诗,抒写了他对奉献的执着、对助 学的热忱。16 年来,因为感动,耄耋之年的他依旧忙碌在助学路上;因为信念,让更多的 失学孩童看到了圆梦希望;因为爱心,他的助学路不孤单,品牌效应彰显,助学热潮在涌动。 他的足迹已踏遍**300 多个村 200 多所学校,筹措资金 3024 万元,圆了 18323 位贫困生的 求学梦想,点亮了万盏“希望的灯塔”。因此,他先后被评为**年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首届 感动**十大人物”、“首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全国关爱女孩十大新闻人物”、首届“八 闽慈善奖”、“世界关爱日形象大使”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殊荣。 信念——开启了助学之路 一切缘起 1998 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退休多年想要老有所为的**随同**县妇联“春蕾计 划”项目实施者下乡访贫,一个个贫穷不幸的家庭、一双双渴望求学的眼睛,震撼着他的心。 他掏出身上仅有的 600 元退休金,当场决定和 3 名特困生结对子,长期资助她们上学。 回去后,心存善念的**辗转难眠,希望尽党员的一份责任,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贫困生 圆梦。从此,他开始奔走于穷乡僻壤。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刮风下雨,他总是头戴褪色的鸭 舌帽,身穿灰色的中山装,手提一个装满资助材料的背包,走村入户,收集特困生材料,并 进行拍照、建档、造册。十多年来,他不知穿破了多少双解放鞋,费了多少口舌,累了就坐 下来歇歇,饿了就啃啃馒头,靠着助学为乐的信念坚持着。可他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 他动员社会的爱心人士一起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他开始硬着头皮走访企业家和干部职工家 庭,为贫困生寻找资助人,结对帮扶、搭建桥梁,有时因为找不到资助人,他都会揪心得吃 不下、睡不着。很多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要放弃清闲的退休生活,终日奔走寻找资助者和 受助者,何必这么累,图啥呢?”他总是笑笑,从小因贫困被迫辍学的他更理解孩子们求学 的渴望,身为一名老党员更明白自己的职责,在压力和困难面前,这种助人再圆学习梦的信 念永不停止。 感动——荡开了爱的涟漪 十几年来,他总是揣着贫困生资料,风里来雨里去,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深入机关、企事业, 动员加入助学团队,在他的助学精神感召下,热心者争先伸出援手加入扶贫助学行列,共同 谱写大爱的篇章。 但是“万事开头难”。第一年,**才联系到不足 10 人的热心人士,第二年 20 人,第三年 30 多人。可他真心助学的事迹在各级媒体报道下,品牌效应凸显,他们在感动之余荡开了 爱的涟漪。在**老人的努力下,家里已堆满了足足 2 米多高的资助档案,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了助学队伍,有党员领导干部、企业家、侨港胞、台商、军人、僧尼甚至是一般干部、普通 百姓。这让他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但总是乐此不疲。在他“推销”下,枫亭镇斗北村 106 岁的肖大娘不仅自己助学,还带动一家五代扶贫助学,如今已资助学生 20 多名;他还联系 港商朱展东一次性捐资100万元帮助学生206名;一名不愿具名的台商吴先生每年捐资 37.62 万元资助近 100 名学生;越来越多的入主动联系老曾,自发助学,播撒着浓浓的爱心……。 为了不让老人疲于奔波,**4 位热心大学生为他建起了“**爱心网站”,设立专项助学账 号,利用网络拓展帮扶特困生的渠道,吸引更多网民尤其是远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 13 位**籍侨胞加入助学行列,在互联网上演绎着无私助学的真实故事……。看到孩子们有 了新的希望,他心里倍感高兴。他说,“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我就希望能将余热全部 奉献给这些孩子们,希望这个社会不再有凄苦、不再有无助,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心——让梦想之路充满阳光 在他不懈努力下,一个个贫困生幸运地得到资助,汇聚成蔚为壮观的爱心群体,铸就了“** 爱心助学品牌”。当初,他四处为贫困生找资助者;如今,则是不忘初心老板主动慕名找上 门要他推介资助对象。为了实现助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在老人的倡议和努力 下,**年**县成立了由他担任常务副会长的经常性助学联合会,建立起经常性、规范化的助 学长效机制。 由此,**的助学活动从群众的自发行为,发展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常态化助学活动,不断掀 起群众性助学活动热潮,出现工厂开业助学、寺庙善款助学、党员“七一”助学、干部结对 助学、青年热心助学等新气象……,就连许多采访的新闻记者都被老曾感动,结对资助了近 百名特困生,目前参加助学的社会各界资助者高达 3000 多人,其中党员有**0 多人,涌现 了一大批慷慨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让助学之路一直充满爱的阳光。但已获得 105 项荣誉的 **说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与家庭的希望!助学之路还很长,毕竟贫困生还有很 多。找到贫困生推不出去,我心里就焦急,饭吃不好,觉也睡不安;贫困生有人资助了,我 心情就愉快。我要在有生之年尽我所能,让更多的贫困孩子念上书,一直干到脚不能走、手 不能动、眼看不见为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