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企业党员关于人才培养思想汇报
企业党员关于人才培养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做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十分关注人才培养问题,因为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是占很大一部分的,由其是创新人才,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多数人的观点并不一致。并且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那么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呢,这既是时下上自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民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命题。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 我个人认为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特点就像钱学森同志所说是: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从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这样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更愿意接受那些违反 常识 的观念与假设;肯于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联想奇特,且偏好复杂;有时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行为方式上,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高度地面向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很高的社交能力;对自我高期许与坦率,等等。对于这样的人,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提供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他们的创新特点就只能处在被压抑、扭曲或潜在的状态,而不可能发展成为创造的品格,成为创新人才。如我们熟悉的少年时 全没正经 ,专爱 胡说八道 的钱钟书、爱 偷桃钻狗洞 的郭沫若、木纳的波尔和陈景润、有 败家子 之称的朱棣文、19岁前整日寻欢作乐的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等,如果没有父母、师长和社会的包容与呵护,他们都不可能在后来成为杰出的创新人才。 一、影响创新人才的因素 从创新自身来看,无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还是一种新思想、新理论、新原理等,从孕育到产生都是知识与技术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的进展充满着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而目标最终能否实现也具有不确定性。另外,由于从事前人没做过的工作,缺乏参照对象,创新的过程经常是孤独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那些对知识或问题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执著、严谨和献身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创新的人才。换句话说,创新在本质上与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急功近利格格不入。 此外,影响一个人成为创新人才的关键性因素还有: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的前提,而心理安全则是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的先决条件。 心理自由受下列因素制约:一是知识结构。一个知识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自由的人,因为他很难跳出原来学科的限制,以开阔的视野从多角度来看问题,发现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空白处。因此,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不可能做出突破性、创新的工作。这也正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二是评价方式。对智力劳动,当人们置身于不需要按照某些外部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与考察时,工作心态是自由的。这时他会选择按照创新活动的既有规律来推进自己的工作。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相反,为完成外部评价指标,人们更愿意选择那些相对容易、可以预见结果的工作来满足考核的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一般的、重复性的,而不是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充斥于一个国家的科技领域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 心理安全是创新活动对社会环境的要求。创新常常与背叛和挑战传统、常识相连。如果没有管理制度的开明、开放和学术环境的宽容、自由,不仅很多新观点、新见解、新创造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甚至连提出这些观点和见解的人也可能受到打压与排挤。这样,创造性的成果、创新型的人才就只能湮灭在潜在的状态。 二、改变违背创造特质的教育方式 第一,淡化功用的心态。以解题技巧和对升学与就业有用知识的传授,来取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科学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普遍现象。结果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的学生,但是却改变不了创新人才短缺的窘境。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兴趣、直觉和幻想等密切相关,而我们现在采用的教育方式却违背了这些创造特质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考试技巧的训练下,今天我国学生已经习惯于找答案,而不是对问题背后复杂性的关注与思考。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科研与创造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问题在那里,问题是什么,哪一个问题能够并值得去探索。我们能够预见到答案或结果的,一般都不是大的、创新的问题。因此,与功用性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低端人才一样,功用性的学术也只能产生低层次的、简单性的成果,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跨越式的成果及真正的创新人才。 第二,克服求全的心态。在我国,从小学开始,考100分以显示家长教子有方、教师教学有道。在这种思维惯性下,我们的教育忽视了问题本身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兴趣、知识的关联性等问题的关注。 不要考100分 ,这是多年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大少年班的题词,但是直到今天,对这句话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创造本身就是一个尝试并证实错误的过程,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其实也就是剥夺了他成为一个创新人才的机会。 第三,以包容的心态,灵活的方式对待创新型的学生。从大量的案例来看,很多创新人才在中小学阶段都不是 标准 的好学生。他们具有许多不令老师喜爱的特征。他们独立性强、性情倔强、情绪外露。他们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很多时候,他们有些不合常规。在同伴当中,他们往往以顽皮和有 愚蠢的 想法而。另外,由于他们兴趣广泛,喜好去探究那些不是学校课程和考试要求范围内的领域,因此,他们就读的学校和成绩与他们后来的成就并不一致。如高锟、崔琦、丘成桐就读的都是普通中小学,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从小学到高中各门课成绩都是c,爱因斯坦、比尔?盖茨都是大学的退学者、启功先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们成为杰出的人才。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学生。 第四,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要培养出创新人才,中国教育必须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线性的办学思维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 当然,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与家庭、社会紧密相关。对于家庭来说,父母给予孩子尊重、理解、信任和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依自己的兴趣作出选择,让孩子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成为其永久的发展动力,要比其他暂时性的强制与激励手段更能够使孩子成为创新的人才;对社会来说,学术自由,竞争而富有弹性的管理,简单而包容的人际环境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出现和创新成果的产生。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异同。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最终达到为国家、为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这个目的,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达到一个小康社会,而目前,国家正是需要这些创新人才的时候,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会很快做好创新人才工作的。 请党组织对我进行教育和帮助。 汇报人:XXX 时间:2020年xx月xx日 【范文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企业党员关于人才培养思想汇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