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 告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 7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34 个中国传 统村落和 14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77 个省级传统村落、 98 个市 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村落)。近年来,市政府及相 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 积极开展项 目申报、规划编制、资金争取,强化保护等相关工作,我市历史文化 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尤溪县桂峰村、 明溪县 御帘村、大田县济阳村在 xx 年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 护与发展座谈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 (一)加大了宣传力度。市政府通过组织举办摄影展、图片展, 出版《记得住乡愁 -**98 个古村落》等多种宣传方式,提高了市民对 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知晓率。 各县 (市、 区) 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如永安市 青水畲族乡通过拍摄畲族风情文化宣传片、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 节, 传承打黑狮等传统文化表演活动; 大田县引导相关村委会将保护 要求写入村规民约, 带动当地村民群众自觉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 传统村落。 (二)推动了前期工作。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全 市共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 7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 村保护规划 11 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33 个。发改部门加强项目 储备, 3 个传统村落项目列入“十三五”时期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 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库, 3 个历史文化名村列入省级预算内乡村 旅游扶贫及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库。 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争取上级资金投 入,xx 年至 2018 年,全市争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项 目补助资金 1.6 亿元。 (三)加强了保护管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意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红 色文化村落) 管理暂行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 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 督促各级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 统村落日常管理及具体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永安市注重文物安全, 落实巡查和培训制度; 大田县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名录 警示,对违反保护要求的行为进行制止并予以警告; 宁化县组建客家 民间建筑工匠技艺协会,创办了客家民间建筑工匠手工技艺中心。 (四)融合了旅游开发。通过“旅游 +”融合发展,全市列入乡村 旅游“十镇百村”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有 28 个,列入旅 游扶贫重点村的有 25 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23 个。永安青水畲族 乡、大田县济阳乡、尤溪县桂峰村、明溪县御帘村等历史文化名镇名 村和传统村落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宁化县挖掘客家文化元素, 规划设计了东西南北四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旅游路线。 大 田县将保护工作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打造了 “灵动济阳· 马力小镇” 、 桃源“畲寨东坂”乡村民俗游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市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 工作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有些地方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 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工作力度不够, 对乡土传统文 化拯救不及时,一些民俗文化得不到传承而濒临消亡。住建、文化、 旅游等部门保护职责不够明确, 缺乏对保护工作的统一指导, 各自为 政,合力尚未形成。有些乡镇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有 些村无专人负责管理, 对保护工作缺乏应有重视。 一些村民保护意识 薄弱,个别村存在随意拆旧建新的情况, 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 村落的格局风貌、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的进士题 名碑被随意丢弃在路边,任其日晒雨淋,极易损毁。 (二)规划编制工作滞后。根据《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 统村落保护条例》 相关规定,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自批准公 布之日起,分别由县(市、区)政府和乡镇政府在一年内组织编制完 成相应的保护规划, 但大部分乡镇没有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 全市省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仅有宁化县启动,其他县(市、 区)还未实施。大田县有 13 个省级传统村落,仅有 6 个传统村落保 护规划编制待批复,其余 7 个还未编制;永安市有 14 个省级传统村 落,均还在编制中。大部分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红色文化 村落)保护规划还未开展编制工作。 (三)资金保障不够到位。从市本级看, xx-2018 年,列入市级 财政预算保护资金分别为 60 万元、 178 万元、 60 万元,尚未落实随 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要求。 从县 (市、 区) 看,均以财力有限为由, 未将保护工作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从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来看, 由于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保护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xx 年中央、省上 下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 4875 万元,财政部 门指标结余为 835 万元,项目单位资金结余 2783.07 万元,合计 3618.07 万元,占 xx 年下达资金的 74.22%。 (四)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 古名居多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极易引发火灾。古民居普遍存在 用电线路不规范、私拉乱牵、线路老化、杂物乱堆乱放现象,缺少必 要的安防设施,火灾、偷盗等安全隐患依然突出。如, xx 年 5 月,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三元区岩前镇忠山十八寨由于民房电线老化短 路引发火灾,烧毁 32 幢民房; xx 年 7 月,中国传统村落 -- 永安市青 水畲族乡永宁桥因祭祀用火管理不善发生火灾, 造成桥上戏台部分被 烧毁;中国传统村落、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 大田县华兴镇杞溪村通驷 桥的文物保护管理缺位, 观音雕像多次被盗; 中国传统村落 -- 宁化县 泉上镇延祥村连片古建筑年久失修,不少已经倒塌。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对做好下一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 统村落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一要深化思想认识。各级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习近平 __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的要求, 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 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把保护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纳入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总体目标,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范围,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与实施乡村战略统一 起来。 二要普及保护知识。 要面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开展保护宣传活动, 收集全市各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图片、 文字等信息资料, 挖掘相关的史实和资料, 展示历史文化魅力, 让广大市民在了解和领 略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增强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感。同时, 要组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 专业知识等内容的普及, 提高公众对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自觉性。 三要制定村规民约。 要引导历史文化 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所在村将历史遗存保护、 环境卫生整治等保护工 作写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激发村民参与保护的热情, 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 (二)注重规划引领,推进规划编制。一要加快编制。市政府要 督促相关县(市、区)、乡镇政府严格按照要求,及时编制完成相应 的保护规划, 特别是对于保护规划还未编制完成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和传统村落要抓紧实施。 要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相 对集中的县(市、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启动市级历史文化名 村(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二要科学实施。要牢 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 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规 划设计上要做好田园风光、 民俗文化的大文章, 注重与镇村规划相衔 接,实现多规合一。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 注重新旧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活化原貌古韵。 三要严格管控。要进一步重申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 落核心保护范围内, 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外, 不得进 行新建、扩建活动,尽量减少对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破坏。 (三)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开发利用。一要设立专项资金。要严 格按照要求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牵头统筹保 护规划编制经费,保障项目实施。对属村民私有产权的古民居,给予 适当的资金补助, 调动房屋主人修缮古民居的积极性。 二要有效整合 资金。 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 保障资金及时拨付,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整合农村环境保护、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国家 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资金,将住建、文化、 旅游等部门资源实行归口统筹管理, 资金捆绑使用, 严防重复建设等 问题发生。三要培育旅游业态。要注重历史建筑的“活态”利用,在 符合保护要求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自身 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 发展文化休闲、 民宿旅游等 业态, 形成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 同时, 要因地制宜, 体现当地特色, 通过股份和劳务分享收益, 增加就业机会, 充分照顾原住村民的利益。 (四)强化保护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一要完善管理体制。要建 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管理机制, 明确保护工作 的实施主体, 厘清住建、 文化、 旅游、财政、 消防等主要部门的职责, 形成职责明确、条块结合、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相关乡镇、村要设 立相应的保护管理机构, 确保日常保护管理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二要 落实安全责任。要建立安全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保护监督管理。 要切实做好消防、安防等安全排查和整治工作,制定预案,落实管理 责任。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督促相关乡镇、村建立管理、巡查、值 班制度, 形成常态化隐患排查体系, 确保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 落日常维护工作落到实处。三要注重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坚持物质 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相结合。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抓紧修缮 维护,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建筑特色,杜绝破坏性操作。同时,要注重 古建筑修缮技艺的传承, 组织农村建筑工匠参加技术培训, 培育民间 建筑工匠队伍。另一方面, 要统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处理 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的矛盾。要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 优先实施基础和公共服务 设施项目, 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改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 落环境面貌,让保护发展成果惠及村民。 内容仅供参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