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思想,作文的灵魂
语文论文之思想,作文的灵魂 [内容摘要] 文以意为先。炼词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意旨明确,下笔才能文从字顺。所以文章要有灵气,必先意明。初中生作文立意问题突出,是因为他们缺少思想,导致思维活动不积极,缺少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独立的感受、想象、联想。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立意问题的表现及原因,然后针对现状提取策略:多看多读多想丰富思想;体验、感悟完善思想;写作实践深刻思想;身体力行充实思想。 [关键词] 思想 体验 感悟 实践一、问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文章写得好不好 , 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初中生怕写作,原因有很多,其中最要的是初中生的文章立意的能力问题。“文以意为先”。我认为这个就是“根”。文章只要立意深而新,富有感情,就是好文章。古人常讲:炼词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意旨明确,下笔才能文从字顺。所以文章要有灵气,必先意明。“意” 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它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者说是想法在文章中的反映。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大小主要看形象思维的品质高低。形象思维能力差,导致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也少。初中生缺少思想,势必造成思维活动不积极,缺少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独立的感受,想象,联想甚至幻想,自然感情也显得单薄而做作。而写作正需要的这些品质都缺乏了,是难以写出有真情实感有深意的文章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人的思想和年龄以及人生阅历有直接的关系,这是我们教育者难以改变的。但是在教育活动中更有我们教育者值得思考和需要去做的方面。 二、现状的分析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积很多形容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就是缺少个性缺少灵魂的文章,焉能称为文者?初中生在动笔之前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以什么身份说话,对谁说话,说些什么,怎样说才能达到目的等等问题没有考虑或考虑甚少。有些文章就是名副其实的“随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信马驰骋,没有主题;或者泛泛而谈“、”记流水帐“、内容空洞,导致文章立意模糊;或者主题”假“”大“,因为教师在辅导写作时一般都是按教师的理解去指导立意,初中生缺少真情实感,他们胡乱编造故事,东拼西凑,人云亦云,行文中情感自然缺乏,缺少生命活力,有的是表决心,谈理想,一些假话大话充斥其中,没有触动他们内心中的事,也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不是用诚实,信任的态度来写作。这些文章中要么”无情“,要么是一些”不精不诚“ 之情,其实都不是作者真实的想法。甚至有些主题思想是错误的,如追求无限度自由,自私,钱胜于一切,颓废等思想。总之,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多是普遍的毫无个性的心灵世界,里面缺少思想的花朵。没了思想的根基,也就缺少了作文的灵魂。究其原因是因为初中生思维品质的问题,特别是缺少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立性和想象性,认识能力弱,缺少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独特的感悟,导致没有了自由、独立、活跃的思想,而思想和感悟又是相辅相成的。写作应该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和现实感悟相互交融的一种表现和结果。 初中生少有自己的思想,这不奇怪,家长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不说。儿童有很多成人看起来很可笑的想法,大部分家长是付之一笑,有些则抱之以呵斥。殊不知这正是扼杀儿童的创新思维。家长常常有意无意的在左右着孩子的思想,甚至使孩子缺少良好的品德修养,致使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存在误区。七年级语文教材《羚羊木雕》中家长重财轻物,孩子有着纯洁的心灵,重视纯洁的友谊,美好的感情受到伤害,孩子的思想该何去何从。学生的家庭直接影响他的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他们纯真的思想也就左右摇摆,不知所踪。孩子的思维本来是活跃的,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却在阻碍着孩子思维的发展,更多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相对低下,和孩子的沟通很少,对家人的感情表达也是沉默是金。更多的家长缺少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孩子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没有从小及时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非一日之寒,一蹴而就的,经过十几年的家庭生活,孩子已经习惯了做事,对身边的一切熟视无睹。孩子在一个思想的贫乏家庭中、人群中长大,我们不能指望他能有多丰富多深刻的思想。 初中生阅读量少,特别是课外阅读量是屈指可数。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缺少了阅读, 少了多方面的认识自然,认识人生,如何能充实、发展他们的思想?阅读源的影响使学生作文思想内容简单而模式化。现在,初中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来自语文课本、作文选等。,而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好文章,模仿其思想内容也就是很自然的,这些习惯从小学就开始养成。而作为教材入选的很多文章,说教的成分相对较多,于是,通过多年的学习,传统的道德说教已经深入人心,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道德规则,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例如有篇给材料作文,要求写夹叙夹议的短文。材料是有个学生摘了花坛的花,被校长发现了,校长批评了她,事实上是这学生的奶奶病了,她想摘朵花送给她奶奶。有些学生的习作的主题就写成了谴责这个初中生破坏公物。 纷繁多姿的生活,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初中生接触社会少,假日里大多数时候被家长管得失去了自由,补课的,在家做作业的,甚至连和同学玩也成了奢侈,电视也基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了。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少。现在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除了家就是学校。在学校里也无非是上课、写作业等习以为常的事情。缺少活动,就缺少观察,缺少亲身体验,教材上的阅读文章对学生来说多的是纸上谈兵。学生的思想只是围绕学校学习同学家庭而动。很多学生的文章主题就是表现学习需要刻苦,考差了不能气馁,对友谊的珍惜等等。 考试的指挥棒束缚了初中生的思想。为了考高分,教师要研究考题,考什么就练什么。如果是写材料作文,教师在备考时就跟着训练材料作文,如果话题,那就重点训练话题作文,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在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中出现误区。指导时,只是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安排结构,如何遣词造句,使文章文句优美这些讲得多,练得多。文章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并且内容十分空洞。虽然学生有话说,但是说的多是空话;虽然文章的语句存在精彩之处,但是词藻的华丽更加凸显了主题的偏离和贫乏。请看中考满分作文《又见枝头吐新芽》的内容片段: 生命的旅途中有许许多多的失意,也许有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许有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也许有陆游的”萧萧白发卧扁舟“。生命的柳絮在不停地飞,要飞出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气概,也要飞出普希金” 相信快乐的日子就会来“的那份自信,更要飞出北岛那直冲霄汉的勇气”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百零一名。“ ”生命悄悄地随着一缕清风幻化成点点诗韵,追逐彩虹,追逐流水,追逐飞天的舞袖。“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洒在轩辗大地上的滴滴鲜 血,也许在向生命见证着什么,生命如斯乎? 乍一看这篇文章,可谓文采斐然。确实也被评为中考满分作文,似乎上实至名归。但是仔细一看,却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引用古今中外文人、哲人的歌咏占了绝大部分,但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呢?不该全部借助别人来替自己表达看法。这样的文章最终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样的文章达到满分了,让今后的学生更加注重句子的华丽化描写,把美言名句背下来去堆砌就好了,而不去想有关立意的问题。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以这样的导向去引导初中生,引用名句以及一些美丽的装饰,修辞上使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最后结构上来个首尾呼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的简单操作的同时教会自己的学生说空话。学生也习惯了对形式的模仿,也因此,习惯于在写作之前,在作文选和网络上找出一大堆的材料进行拼凑,即使有的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了一些写作方法并且掌握了一些描写技巧,但是却让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得越来越快。久而久之,学生不会有自己的感受,也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了评讲时,只是对老师认为好的文章进行评讲,让学感到那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而且用成人的眼光来理解它。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蓬勃的想象力,开发不了学生的思想。 学校教育依然重视学科教学,缺少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教育就是听课、做练习,考高分,缺少文化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分数成了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缺少了人文底蕴。初中生课业负担重,考试多,压力大,身心受到很大的损伤,人文素养的缺失,会使学生丧失了自我,只会”唯书、唯师、唯上“,实质上就是思维方法、创新能力的缺失,必然导致学生缺少自己的思想。可见分数第一的教育观下学生很难有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的思想是单一而沉郁的。 三、实施策略(一)、多看多读多想丰富思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事物,生活,同时又不受此目的的限制,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去观察,分析,想象,联想,进而在思考中有所体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眼力--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心力--敏锐的感受力,感悟力。 改变习惯用空洞的眼睛看世界,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要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观察才细致生动。提倡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一切事都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既有普遍意义的感受,各人的生活内涵不同,只要用心观察,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就能调出自己的天空的色彩。同时观察必须持之以恒。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理解、消化、吸收,取得间接经验,积累形象,做到”胸中有丘壑“ ,通过阅读文艺作品,弥补初中初中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不足,从而提高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才能提高他们归纳信息,加工信息,整合、转化信息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获得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思考,从而走出狭窄的空间,打开一个个广阔的空间,思想开放了,内涵多了,作文立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时尚的校园青春小说应该少读,而要多读一些名著,如初中生必读数目中的书;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如《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笔者推荐班上学生熟读《增广贤文》。《增广贤文》这本书主要内容: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乐不可极,乐极生悲“” 清清之水,为土所防。济济之士,为酒所伤“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我们取其精华,从中领会儒家及道家有意义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虽然是一本古代儿童启蒙书,但是古为今用,不失是一本充实我们思想的好教材。如果读不懂原著,那就选择有注解的、通俗易懂的适合学生读的版本。让学生从这些博大厚重的文化阅读中培养阅读的品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多诵读散文,特别要多读题材类似的散文、诗歌。一数梅花万首歌,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写出了风格迥异同,情趣格调大不相同,如写月,朱自清写到,”晚的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朱自清写得很有精神;俞平伯写”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门簇拥上了一碧蓝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写得温婉而寒冷。用文学家的佳作直接展示,多角度感受同一事物。中国文化渊源流长,语文 教师是能从其中选些这类文质兼美的文章以飧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找出其中不同之处,并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同时要问问自己:你要写这题材,你怎么写? (二)、体验、感悟完善思想思想和感悟是相辅相成的,缺少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会导致没有自由、独立、活跃的思想。有了感悟促进思想的完善。内在的思想积淀丰富了,才有可能对身边的事物获得感悟,内在的积累就运用到实践中了。反过来因为有了实践体会对原来的思想就进一步作诠释,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异曲同工。有思想却没感悟,那思想还是别人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发自内心的感悟,”理论联系实际“,从书本中获得思想感受才能成为自己精神领地的财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更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感悟。这样,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处理好传授和感悟的关系。多角度解读课文每读一篇文章,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对文章中的形象加以润色扩大、缩小或者改变,使之成为贴近学生生活或者符合文章情境的新形象。对文章进行改写、扩写的练习,变换文章人称,结尾续编等培养初中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要积极利用小组讨论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挖掘一些有潜在的能力。当一些富有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思考问题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品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阅读中要重体验,从而获得感悟。阅读理解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忌填鸭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没有相同经历的,就尝试着换位思考,体验,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达到和作品共鸣的目的。例如,在《风筝》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主人公的自责而沉重、悲凉的心理,还要让初中生去感受”小兄弟“这一形象: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纸鸢游曳在湛蓝纯净的空中,一个瘦弱的小小少年仰望这这一切,多么让他心动啊,多么想自己手持自己做的蝴蝶风筝在野外自由自在地玩耍啊。这一切对于我们现在的同学来说根本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对小兄弟而言,更是可望不可即的好梦了。我让学生站在”小兄弟“的角度把”小兄弟“在春天的对风筝的向往的心理给说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精神自由的天空多么美。并水到渠成得让学生懂得要有一颗善感的心,一颗纯朴的、充满爱的心。让学生学会体味和传播爱心,让初中生获得一种精神砥柱,培养一种彼此关怀之心,而不是变成机械冷漠麻木萎缩的人造机器,这样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引导了学生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爱恨、憎恶、善恶、美丑产生共鸣,甚至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得到了收获。同样有了感悟 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好文佳作就是修身养性,懂得做人学习的道理,必然会使我们原本粗糙浅陋的心灵日臻细腻、丰富、美好、深刻。 (三)、写作实践使思想深刻我们在阅读中获得很多的感性的材料,有些想法是模糊的,通过写作实践使它们变得清晰,变得深刻。经常练习一些感悟类文章的写作写下生活中曾激起感情动荡的某些见闻,经历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灵反映和内心情感体验,应该不是困难的事,针对初中生对生活的就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这一普遍现象,就强迫”寻找生活素材,“被动” 搜索生活记忆表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我们的生活之路撒满了金币”,你要去主动发现和拾取这些金币。还要有善感的心灵,多思的头脑,也就是要有“心力”,善于将对客观外物的观察结合从生活,书本中获得的思想感受深化为自己内心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不要放过生活中任何微小的事物。一首精美的小诗,一篇内蕴富的散文佳作,一曲优美的乐曲等等给人心灵上的撞击,以日记的形式自由随笔,写出生活学习中的小事给人的甜密和苦涩;观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温暖和冷漠。 教师要多学习,多观察,了解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事,适时抓住机会用“感受”“对话”等话题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例如,四川的地震,有很多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的东西:全国同心,情系灾区全国上下为灾区捐款、献血、捐物,官兵救助----传递爱心;灾民在震中的顽强--对生命的珍重,生命的伟大;一个个逝去的生命--珍惜今天;教师、母亲舍身救学生、孩子--泣血的爱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用图片,音乐里、诗歌刺激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内心的感受,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挖掘出学生美好的人性。但是教师要注意每次训练只抓一个或者两个角度,不然初中生因为角度多而选择难,或者文章大题小做,难以写出细腻、深刻的感受的。 也可以找一些片断小范文,让学生模仿,共同探讨如何去发现、感悟生活的意义。如选用冰心的《繁心春水》的诗歌。如其中的一五:小孩子,你可以进我的圆,你不要摘我的花--看玫瑰的刺儿,刺伤了你的手。 让初中生在脑海里把一个美丽花园 、馨香的玫瑰展现出来并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生活,生命的美丽;然后,针对摘花的小孩被刺刺伤了这一行为说说感受,并联想、想象。教师也可以配合一些图片,发散到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和不和谐,进而从身边找类似的现象用形象而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有些课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教师要抓住时机,给学生以训练。 每次在写作中要明确写作目的,增强角色意识,要求注重细节描写,细腻的心理活动,把学生真实的感受以及启示付诸笔端。至少每通过一次练习可能会在以上方面有所体悟和提高,这样一次次训练,总会逐渐接近目标,久之在写作上会有个飞跃性提高。这样的感悟在训练之后累积体验和收获,由被动到主动,由慢慢由感悟到顿悟,由老师指导训练到发之于心,久而久之,达到一种写作的自由世界里。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沉淀下来的这份思想和生活的感受,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四)、身体力行充实思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多多走出家,走出书本,走到广阔的社会实践的天地里,多一些接触的人,多看看一些社会现象,多一点经历,提高认识了,感受自然多了,思想自然充实了。并且运用所积累的知识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以致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中得到的积累和理解作融合“ ,同时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输法结合起来,疏通源头活水,认真体验生活,培养一颗感受生活的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中蕴含的美丽与深意,另外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譬如失败、受挫等等,加上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教师要多给予关心,利用学校的心理辅导站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趋散他们思想上的阴霾,使他们用一颗健康的心灵去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四、结语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一封信函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益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人,作为一个家庭的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作文是为了表达思想的,一个人成长正是他思想的成长。让作文成为学生快乐表达自己思想的园地,记录他成长的足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