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论文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具备其特有的人文性,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严谨和规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与合作,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等等。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大有可为。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爱国热情 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例如:教学《宇宙》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等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求宇宙时,可以特别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特别是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上了太空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敢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紧迫感。随后,还可以介绍了钱学森等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科学家的爱国热情和行动,感染了每个同学,大家纷纷表示,要像伟人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二、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德育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选择结构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材料,但往往忽视材料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材料的选择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产生了实验教学的“负效应”。 科学课,我们经常布置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米饭等劳动果实,但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上科学课不应该这么“昂贵”!首先从带来的材料的量上来说,经济一点,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米饭和淀粉单元中,米饭的数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选择的食物也可以小一点(如面包、馒头可以切得小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第三从节省资源的角度选择材料,如在“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中,一般不提倡用“味精、果珍” 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宜采用价格低廉的食盐较合适。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如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结束后,每个组一杯的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再用。我认为在材料的选择时不能仅考虑材料与实验效果的关系,同时也应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全面兼顾,灵活选择,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感悟生命意义,懂得珍爱生命。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淡漠了对人的生命的热爱。因此,培养人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恰当的态度和情感,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感叹生命诞生神奇的同时,感受到生命之花的盛开是父母用爱浇灌的结果,也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在科学课堂中渗透了珍爱生命的教育,学生知道生命是很可贵的,要珍惜,不但要珍惜自己的,而且也珍惜别人的。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渗透德育,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具备特有的人文价值,这为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可能;学生的探究活动也为渗透德育提供了体验的载体。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把握科学课程的独特价值,适时渗透德育是必要的。在科学课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原则是依据授课内容自然渗透,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