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历史论文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能的落实丁勇江(大榭中学 宁波 315812) 摘 要: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心育功能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心育意识,要自主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育;其次,教师要有强烈的心育意识,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展示人格魅力;第三,优化教学策略,切实增强历史心育的实效性;最后,启动教育评价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关键词:历史教学 心育 心理素质 教学策略 教育评价 心育即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就其结构看,心理素质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组成。(心理素质的结构中,还包括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关于学生智力问题的探讨,一直来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已有大量的论述,故不在本文探讨之列。)人的素质是由自然素质(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层素质构成的。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有独特的地位,人的自然遗传素质、身心潜能的开发和实现程度,以及社会文化历史经验在人的身心结构中内化、积淀的程度,都可以从心理素质水平上反映出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也就是说,心理素质是学生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心理前提和内在基础。因些,可以说心理素质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合金”,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它既制约着生理素质发展的速度和素质,又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的水平。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构成和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心理素质教育是三类素质教育之一。不过,在现有的素质教育类别体系中心育尚未单独成类,心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来实现的。历史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心育功能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在历史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中,虽没有单独的心育目标,但已充分渗透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中。然而,在实际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仍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严重缺乏心育意识,极少有教师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中来。因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科心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历史教学的心育功能基本没有发挥出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大失误和缺憾。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中学历史教学的心育功能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一、教师要有强烈的心育意识,要积极主动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育。从教育理念的层面说,历史教师要做到三个“充分认识”。第一,要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第二,要充分认识有效落实历史教学的心育功能,不仅是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三,“育人”先“育心”,教学过程既是育人的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结合历史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学生良性心理素质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践的层面说,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科教学设计中。首先,在教材分析中,要充分挖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历史素材;在学情分析中,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共性和个性。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层目标中的心育目标因子,把心育目标单独成类。再次,结合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实现心育目标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后,再教学评价的设计中,既要把心育纳入评价范围,又要发挥教学评价的心育功能。二、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展示人格魅力。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能用同样的东西施加影响。”可见,历史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是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有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心理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一位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的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精神的力量。”日本学者上武正二、大竹诚和光安文夫对数千名日本中小学生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人格特征有:教育热心、责任心强、理解和信赖学生、公正、平易近人、开朗、幽默风趣、兴趣广泛、知识丰富等。我国学者谢千秋通过对数千名中国中学生问卷调查,归纳出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有:知识广博,肯教人;教学方法好;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负责任,守信用;说到做到;讲文明,守纪律等。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历史教师,必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幽默机智,认真负责、热爱学生,温和耐心、平易近人;他公平公正,民主守纪,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等等。这样的历史教师正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模仿的对象。“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自觉地、潜移默化接受老师的影响,从而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三、优化教学策略,切实增强历史心育的实效性。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念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对师生行为程序的确定等内容。 要提高历史心育的实效性,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心育目标,必须优化教学策略。1、力求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氛围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感、情绪状态。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过程是特殊的师生交往活动,是师生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力求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师生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不仅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是有效实施学科心育的必要前提。在现行的高中学科体系中,历史属“小科”,历史教师一般任教班级多,学生面广,每班周课时少,师生接触、沟通交流也就相对少。是故,对历史教师言,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氛围,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兴趣能使学生学习时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高中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可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抓住学生喜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新颖而富于悬念的课堂导入情景,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保持和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趣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第二、激励与表扬,鼓励成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激励与赞扬,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而且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让学生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差异,用不同的期望值衡量学生;课堂提问结合学生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其不足和错误之处给予诚恳的批评和忠告等。总而言之,创设激励性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等良好心理品质。第三、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中学生独立性和成人意识空前增强,渴望别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些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尊重教师,接受教师,喜欢教师,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美国的莫威尔曾说过:“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乐观、稳定的情绪,能使人保持积极的态度进行有效的学习、工作; 悲观、动荡不安的情绪, 则会使人失去心理平衡,降低学习工作效率,甚至使人失去常态。教学中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民主、灵活地组织教学,用信任、鼓励和及时、积极的评价来激发学生,使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学生就会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防止了学生的“情感饥饿”。而这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生活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并能适时调整。2、深入挖掘心育素材,明确心育内容历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在教学时,教师应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明确心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一、挖掘情感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情感不仅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材情感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培养学生“三心”,即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可充分利用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超群智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再如,在新课标实验教材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教师可通过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先进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的革命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为中华民族和平崛起而读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史的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二战胜利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不同国际地位和实力的国家,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续,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上互相配合,精诚团结,这是打败全人类的公敌——国际法西斯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人类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第二、挖掘挫折教育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是抗挫折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是在不断地克服人生道路上重重困难,不断地经受各种挫折的过程中炼成的。反之亦然,意志是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能够不断克服困难、承受挫折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挫折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阻碍,因无法克服困难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古语有云:“人之挫折十之八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挫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提高抗挫能力,做到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悲观,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当今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舒适、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是家族长辈围着转“小皇帝”、“小公主”,娇惯成性、缺乏生活锻炼和忍受挫折的经验,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弱,他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往往无所适从,心理十分脆弱,产生焦虑、紧张、压抑、委屈、失望等不良情绪,严重还走极端,绝望轻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有意义。 历史教材蕴含的挫折教育素材也非常丰富。有历史名人名言类的,如“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失败乃成功之母”(牛顿)、“困难坎坷是人们的生活教科书”、“能量加毅力可以征服一切”(富兰克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马丁·路德·金);有人物事迹类的,如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明目盲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司马迁受宫刑作《史记》、刘邦屡败屡战一战定乾坤、孙中山浪迹海外一城奠共和、牛顿从“差生”到“科学巨人”、林肯从“结巴”到“演说家”等;有历史事件类的,如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史、英法资产阶级革命、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教师在生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坚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仅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理性地认识和对待挫折,还能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第三、挖掘竞争与合作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当今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往往娇生惯养,自我意识强,冷漠、狭隘,缺乏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表现出明显的人格适应不良。在历史教材中,含有大量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和充满合作精神的史实。竞争方面的史实,如,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建立、历次改朝换代的实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等都是激烈竞争的结果。合作方面的史实,如贞观之治的出现、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拉美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史实都隐含着明显的合作教育因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史实中竞争或合作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意识和基于互尊、共赢的合作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3、教学手段与方法多样化、现代化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源,实现对人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也有利于情感交流和心理传导。因此,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对提高历史心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强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带来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全新变化。在历史教学中科学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把视频展示台、摄录像机、计算机以及与之配套的大屏幕投影仪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对学生感官进行综合刺激,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还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极大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历史心育的实效性。多样化的现化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要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结合历史教材中的各类心理教育素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渗透心理教育。如史事叙述(说书、演讲等)、情景再现(音、像、视频、动画等)、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话剧或小品、研究性学习或历史小论文等。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情感碰撞,从而健全人格,自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四、启动教育评价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育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有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但在现实中,教育评价的心理教育功能往往被忽视。如何发挥教育评价的心理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呢?第一、作为主评者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进步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值。同时,教师尽可能创造亲切、关爱的心理氛围,更多采取鼓励、赞许、信任等语言行为,引导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第二、要正确对待考试。考试长期以来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但考试制度对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如,面对标准化考试和标准答案,学生易产生自卑、失望、悲观、痛恨、厌恶等不健康心理。在考试制度没有实质性改革前,历史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降低考试对学生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成绩;试题不宜过难,为学生“减负”;分层次要求,增强学生自主性;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不强求答案统一性;成绩不宜公布和排名等。第三,注重形成性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是故,在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评价方法并不是考试,而是各种形成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法。如,课堂观察和行为记录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行为和人格亮点肯定法等。学校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教育基本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彻底改变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界的重大课题。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师开始认识到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开始了历史心育的探索。相信,中学历史教学必将成为心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班华主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曾勇译,《教育的艺术》,湖南出版社,1983年版。 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皮连生主编,《教与学的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二版。郭瞻予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陈国明编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宁波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班华、陈家麟主编,《中学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指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王极盛著,《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工商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檀明山著,《怎样做到心理健康》,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