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新在和谐链接 贵在简单有效——浅谈“链接式”课堂教学
数学论文之新在和谐链接 贵在简单有效——浅谈“链接式”课堂教学 “整体构建、课课链接”课题实验简称为“链接式”课堂教学实验。它是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与新课程改革相给合的产物,是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把一节课的教学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这是由于一方面数学系统性强,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知识之间不仅有纵向联系,还有横向联系。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等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链接式”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两节课的教学的叠加。下面我就结合《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两节市级公开课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目标链接,求“准” 教学目标是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导向功能。链接式课堂教学高度关注课的目标的确定,他要求教师在“课标要求体系”下确定“阶段教学的总目标——分课时目标——课的程序目标 ”等。 《时间与数学》两节课的教学做到总体目标与分课时目标的链接: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拟定分课时目标,在课的设计时把握方向,让分课时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知识在目标的指引下在动态中建构,为学生的系统学习与终生发展服务。如第一课时的“应用日历”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进行有序思维,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第一课时创设婷婷解决时间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感受日历中有数学问题。第二课时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日历中日期排列规律,并能运用其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总目标为纲,分课时目标为目,两课之间层层递进,融为一体,统览全局,情感目标的确立亦是如此。 2.生与“本”链接,求“顺” 2.1 联系学生实际,创新使用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材中提供的《时间与数学》主题,显得太大、太虚,学生难于把握且兴趣不一定很浓。由于日历在生活实际中用途非常广泛,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许多生活经验,教学中我借助“日历”平台而展开,将课的主题定为《日历中的数学秘密》,教学设计时,我曾想先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寻找“一家三人的共同休息日” ,可是这样的难度不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接受,反而会造成许多数学生思路紊乱。后来,我又想开展分角色小组合作学习,即分别由一人扮父亲、母亲、婷婷,组长负责记录,可是一考虚到学生的心理,在这样的不同层次的角色分配时,谁也不想当女儿呀!假如这样做学生会为分配角色而争执。因此,为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我放弃了前面两种想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采用“婷婷的两个愿望”情境,分层次教学,即先同桌合作完成寻找实现第一个愿望的时间,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寻找第二个愿望——“一家三口人一起去动物园的时间”。两节课的教学立足学生的生活背景,创设“婷婷的心愿”情境,借助日历平台展开教学的四个程序,即“引出日历——再现日历——应用日历——走近日历”,同时将教材中9月份的日历改为现实上课的时间12月份的日历,让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同行,实现了主题童趣化、生活化,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的达成。2.2 知识教学与数学思想培养的链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活动有了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使学生从“会探索”逐步变为“爱探索”。《时间与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找什么(父母共同休息日);怎么找(先……再);用什么方法找(符号集合表示);为什么(易于找)。”又如第二课时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从横向探索:5-4=1 6-5=1……;纵向探索:11-4=7 18-11=7……;斜向探索:12-6=6 18-12=6 12-4=8……。在求和的探索中更令人兴奋,左右移——产生平均数思想(链接);上下移—— 产生割补思想(链接),小小的数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会了探索,还让学生从中探索出许多的规律。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联系、对应、符号、集合等数学思想的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提升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数学思想。 3.教与学“链接”,求“效” 3.1 学生活动与课的教学相链接。第一节课课前进行“拍手摸鼻”游戏,课中进行分析游戏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游戏中也有“日历中的数学秘密”的应用,实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的教学理念。这种让活动与课的教学相链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轻松、愉悦,有这样的链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担心学生怕数学呢?3.2 课的预设与生成的链接。首先,教学中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使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得到统一。如第一课时的“应用日历”环节,通过预设激发生成,让预设接受生成挑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矛盾的统一。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生活中去探索,在课的延伸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如第一课时的“走近日历,试探秘密”这一程序,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猜生日”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开展“猜生日”活动,这样既巩固了本节的知识,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实现了将课内才学与课外延伸融为一体的目的。3.3 知识内容与情感的链接:在关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情感的培养,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愉悦。第一课时的四个程序知情意紧密链在一起成为一体,即“引出日历的需要(想)——再现日历的结构(看)——应用日历的价值(用)——走近日历中数学(亲)”,四个程序环环相链,层层递进形。让学生的情感也沿着“想 ——看——用——亲” 这一主线逐步得到提升。总之,“链接式”课堂教学以目标链接统览全局,知识点上的链接脉络清晰,课内外链接关注实效。它新在和谐链接、贵在简单自然、美在扎实有效、益在共同提高,可谓“环环相链知全局,层层递进见真容”。实践表明,“链接式”教学突破了以往“公开课”教学让广大一线教师“心动而不便行动”的局限,让广大身处一线的教师真正可看、可学、可做、可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