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篇

2020 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 篇 【篇一】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xx 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 40、7 万人,农业人口 约占 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 43043 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 7317 人,留 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 xx 县农 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06 年以来,xx 县妇 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 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 267 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普查结 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 9545 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 7317 名,部分中小学 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 50%;这些孩子中 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 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 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 45740 名儿童中,有 7317 名农村留守儿童,占 16%,其中女童有 3624 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 4643 名,占留守儿童的 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 2674 名,占留守儿童的37%; 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 783 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 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 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 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 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 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 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 约 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 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 35%, 中等占 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 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 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 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 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 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 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 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 们发现,全县 7317 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 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 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 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 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 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 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 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 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 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 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 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 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 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 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 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 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 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 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 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 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 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 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 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 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 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 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 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 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 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 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 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 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 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 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 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 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 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 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 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 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 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 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 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 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 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 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 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 施。根据 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 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 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 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 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建立留守儿童 专门档案,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心里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20xx 年,县妇联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首先以 xx 县第四中学为例,建立了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就是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以 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现在该学校有留守班级 3 个,近 160 名学生。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 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 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 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 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 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 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篇二】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 家乡到城市务工,农村因此留下了大批三八六零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 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人群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 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现实而严峻的问 题。近段时期县妇联对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采取随机抽 样的方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几个乡镇进村入户发放问卷对留守人员 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生活需求状况、婚姻家庭状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基本情况 据统计,蓝山县全县人口有 39.06 万人,农村人口在 22 万左右,全县 17 岁 的儿童有 10.63 万,农村留守儿童有 2.4 万人,全县已婚妇女有 7.6 万人,留守 妇女 1.2 万人,占留守妇女,全县 55 岁以上的老人大约在 7.8 万人左右,留守老 人约 4.2 万人,农村留守人群占农村人口的 35%。 当前农村留守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被大幅 度加重。尤其是农忙季节,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面前往往焦头烂额,很多家庭无 力聘请劳力,为了不耽误生产,维系生存,只有咬牙硬撑,广种薄收,甚至还有 很多耕地抛荒的现象。 二是留守儿童家长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照顾孩子,留守儿童在学习中 缺少父母的引导和帮助,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还有少部分留守儿童迷恋电脑游戏,受到糟粕文化的影响,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使人口结构产生变化,导致农村治安防范力 量严重削弱,增加了留守人员的财产和人身隐患,受他人侵犯和出现意外事件的 可能性加大。 四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政治参与程度低,影响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查 发现,只有不到 60%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参加过村中选举投票,15%的留守老 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参加村中选举的投票这回事,而参与竞选村中职务的留守老人 更是没有。 五是大量的 55 岁以上的老人留守在家,年纪大了在外打工很难找得到工作, 只能在家做点农活种地,在家照看孙子、孙女。大部分老人年老多病,虽然都 100%进了农合,但子女都不在身边,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得不到关心与照顾,带 病照看孙子孙女也是力不从心。 六是有近 15.7%的妇女留守在家,年龄段在 31 岁以上的妇女占到留守妇女 的 75%,部分是在家带 6 岁以下的小孩,这部分妇女文化水平偏高点初中、高中、 大学学历都有。还有一部分 40 岁以上的妇女文化水平偏低,初中以下居多。就 近找点零工做,重的农活干不了,部分在家打打小麻将靠子女寄钱回来用于照看 孙子孙女。留守妇女的困难是生产上缺技术,子女教育压力大,夫妻感情很容易 出现危机,长期分居存在孤独感。要照顾多病的老人,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解决。 造成留守人群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第一,农村留守人群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子女、配偶、亲人)外出 务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 城乡隔离的户籍等制度给农民工子女、农民工配偶、农民工父母进城就学和生活 带来的高额成本,直接推动了留守人群这一群体的产生。 第二,农村中小学教育滞后耽误了孩子,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影响了可持 续发展,农村学子一旦跳入城门便一去不复还,农村务工人员一朝进入城市就难 得再返乡,更别说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文化知识服务农村了。如此恶性循环,农 村留守人群越聚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 第三,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劳动技术缺乏,进城务工只能干些脏活、累 活、工资微薄,甚至不能及时得到工资,使他们即使进城也享受不到城市生活待 遇,不可能在城里购买住房,更不可能把老人、孩子带进城市,真正实现转移, 只好把老人、孩子、妇女留在农村。 关爱农村留守人员的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人群问题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在一 个较长的时期里存在。这一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三农 问题,而是一个急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切实解决好我 县的留守人群问题,我们建议: 完善机制是关爱留守人员问题的前提。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承担起留守人群管 理的重任,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建立留守人群档案。村委、妇联和学校要分 别做好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工作,将其基本情况分类汇总,整 理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的 农民定期与妻子、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 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 守人群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以逐步缓解留守人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大关 爱扶助力度。留守家庭常常在生活中、农忙时、节假日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各 部门要给予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问题, 确保在外务工人员后顾无忧。尤其对留守儿童,教师要切实增强对他们的关爱度。 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受喜欢的 人,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就越有信赖感,对儿童的影响就越大。在 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关系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 坤的角色。 政府重视是解决留守人员问题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留守人群问题作 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舆 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民法》 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强化 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妻子、父母的监护、关爱、赡养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 打工致富与家庭的关系。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我县承接产业转移成果的宣传力度,出台一些更 优惠的地方规定来留住本土的人力资源,促使人力资源不外流。让农村富余劳动 力离家不远依然有挣钱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就在自己家乡打工,以 达到减少留守人员的目的。三是强化社会关爱教育。充分发挥县关工委、妇联、 敬老院的作用,构建和谐家庭。四是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 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 境。此外,农民工集中地的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 的有关政策,通过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等有效举措, 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可以跟随父母在异地享受平等、良好的教育。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留守人员问题的根本。应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流入 城市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要逐步推行进城务工人员 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最低工资保障,为工作有困 难的务工人员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加强劳动监察,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 犯。同时,加大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 干得了工作,留得住人心。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属,包括配偶、子女,应与城市失 业人员、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权利,享受就业、教育、福利、保障待遇,消除务工 人员的后顾之忧。 【篇三】乡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家庭教育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妇儿工委工作的一个主要 “板块”,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为积极探索我县 家庭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思路,笔者针对县广大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并提 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农村家长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家教观念较为落后 一是农村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普遍缺乏科学育儿的基础知识;二是相当 部分家长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三是部分家长 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力度不够,往往为了繁重的农活而把子女当作生产、生活上的 帮工,有的父母甚至因为缺少劳力不愿送子女接受教育,向子女灌输“读书无用” 的思想,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使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受到抑制; 四是相当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天天轮流“夹攻”,时 时语言“轰炸”,造成孩子心里负担过重而“物极必反”;五是不少家长认为“孩 子好坏,个性天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在调查的 13934 名留守少年儿童 中,绝大多数外出父母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导致留守 少年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管教而在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问题日益突出。 (二)教育方法适用错误,家庭学校沟通堵塞 在调查中,大多数家长也急于教育好、培养好孩子,但由于方式方法多半是 哄吓法、武断法、支配法、“棍棒”法、“变调”法、遥控法等,再加上重言教, 轻身教,致使家庭教育起不到行之有效的作用在对 680 名农村家长的调查问卷中, 有 68。2%的家长缺乏与学校沟通,不少家长甚至认为交了学费孩子的教育就应 该由学校负责,孩子的学业和品行出现了问题,应由学校来承担,由于认识上的 错误,家长把教育子女应尽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从而与学校、与老师缺乏沟通, 造成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断层。 (三)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家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语言环境有待净化。在农村,家长和孩子很随意就“出口成脏”,脏话 流话就象“家常便话”;二是学习环境需要营造。在农村,很少看到家长捧上书 本,孩子在一边写作业,而家长在一边看电视或打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学习氛围 很淡薄;三是娱乐环境有待优化。当前,家长对网络教育很难把握正确的导向, 孩子迷上“网络游戏”较为严重,一旦变成“网虫”,家庭、学校教育的成果一 夜之间就被颠覆,这种现象在农村的初高中学生中比较普遍。 目前,全县有家长学校 49 所。但由于没有经费投入,家长课多半是“考试 分数通报会”,有的学校甚至很少召开或不开家长课,家长学校的职能作用不能 得到发挥。其主要原因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已经非 常繁重,无时间和精力研究家庭教育知识;二是家庭教育资料欠缺;三是牵头单 位无此项业务经费,开展工作难度很大。 二、对策与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事业放在了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县”位居“五大战略”之首,使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但就广大农村家庭而言,家庭教育仍不容乐观。儿童是祖国的花 朵,民族的未来,因此,抓好家庭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家庭教育,应成为全 社会不容忽视的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1、加强家庭教育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 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规划中,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二 是发展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指导能力强、业务过硬的稳定的家庭教育工 作讲师团队伍以及老干部、骨干教师及优秀家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家庭教育 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2、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划拨一 定的专款经费,用于聘请教师、购买教材、树宣典型等开支,做到每学校每学年 至少可以开课一次,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3、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培训阵地,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根据儿 童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增加各类家长学校数量的目标 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努力在乡镇的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 使其成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阵地。同时,对家长学校规范管理,加强家长 学校学习资料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开办家长课列入各校年度工作计划中,使家长 培训课进一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确保农村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不 断得到提高。 (二)创新工作方法,延伸家庭教育工作面 一是聘请专家对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和较高层次的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 优秀“二传手”;二是改变单一的家长课模式,变单向式、传统式家长会为双向 式、开放式家长会;三是拓展家庭教学内容,使其更全面、更系统、更切合农村 实际;四是结合家访、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把校内家长会延伸到校外,利用农 闲把家长会开到村、到组、到户,为农村家长输送科学的家教知识。 (三)以活动为载体,树立典型,强化宣传 一是创建家庭教育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二是开 展“学习型家庭”活动,引导农村父母成为学习型家长;三是继续培养和评选“优 秀家长”、“双合格家庭”、“优秀家长学校”活动,在对家教成功的好典型进行表 彰的同时着重大力宣传,通过带动辐射,使科学的家教知识逐步深入广大农村。 (四)关注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 尤其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向留守、 流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宣传其义务和责任以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 防止对留守、流动儿童放任自流、疏于管教的现象发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