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感悟6篇与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6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感悟6篇与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6篇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感悟6篇与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6篇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学习感悟6篇 ‎【篇一】‎ 七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个方面优秀人才,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加强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点着力。‎ 一是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始终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力,为中央大局和中心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学习的成效体现到修身律己、干事创业各个方面。‎ 二是抓好执政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要建立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要重视激发干劲、让干部勇于担当,重用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树立“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的用人导向。同时要着眼事业长远发展,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各级党委要把关心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按照“既要数量充足又要质量优良”的要求,加强长远规划,健全工作责任制,及时发现、培养、起用优秀年轻干部,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三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共产党是执政党,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鲜明树立大抓基层的导向,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篇二】‎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廉洁关,严把素质能力关,及时把那些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现出来、任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选人用人工作提供了遵循、树立了导向。各级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坚决挥好“优者奖”的指挥棒,让愿干事的人有盼头,真干事的人有奔头,干成事的人有甜头。‎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有什么样的党风。正确的用人导向,就会形成“磁石效应”,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争相担当作为;错误的用人导向,通常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要严把政治关,大力选拔任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干部。要将干部的才干作为重要标准,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注重选拔任用在疫情防控、征收拆迁、招商引业、信访维稳等基层一线和吃劲岗位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特别是要将那些一贯埋头苦干、不提条件、不跑不要,长期坐“冷板凳”却依旧持心如初、踏实做人、扎实做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古玩行业中有个词叫做“打眼”,指没看准货品,买到了假货,不仅白白损失钱财,还丢人现眼。同样的,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如果没有一双识人的慧眼,难免因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最终导致用人不当、用人失误,甚至出现“带病提拔”的情况。现实中,极个别党员干部可谓“戏精”,人前人后一个样,对上对下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极具隐蔽性、麻痹性。鉴于此,各级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始终秉持着公道正派,出以公心举荐干部,擦亮选人用人的“火眼金睛”,全面加强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了解干部,在充分掌握干部能力、作风、品行、廉洁等方面情况的前提下,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揭开干部的“真面目”,确保选出来干部经得起实践、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激浊才能扬清,惩懒方可励勤。实践证明,及时对那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干部打板子、扣票子、摘帽子往往能够达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警示一批的效果。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结合实际,设定合理的考核内容、指标、方法,坚决破除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要注重考核结果运用,突出实干实绩,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氛围,真正使协力争先、苦干实干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切实让考核结果生威发力。要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纠错纠错机制,更好地为敢于先行先试的“闯将”“先锋”保驾护航,让他们放心干、放手搏。‎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体现着古代学者朴素的哲学智慧,通过描述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物质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阐述深刻的哲学道理。在基层治理体系中,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同样要运用好“五行”法则,在金、木、水、火、土上“做文章”。‎ 打造“金”字招牌,致富道路“行”得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人民群众的“致富路”,是摆在基层干部心中的头等大事,在新时代下传统的农业发展途径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收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突破固化的发展“瓶颈”,利用好现代化、集约化、网络化的农业生产销售方式,打造新的“金”字招牌。同时,以农村“三资”管理为关键,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农村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资产台账管理制度,不仅要让群众们挣得到钱,也要管得住钱。‎ 推进“木”质宜居,生态发展“行”得远。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春秋时期孟子就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时代下,基层干部更应该顺应和掌握自然规律,在“木”上做文章,吸收借鉴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的“林改”经验,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整治乡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状,推进退宅还耕、荒山复垦项目,发展林下经济,开辟一条行得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借助“水”流之力,群众治理“行”得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最根本的来源、最强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基层干部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更要带着任务、带着措施办法到急难险重、群众热切期盼的工作中担当作为,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切实解决好城市、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急需的现实问题,从治理“水”的问题里汲取“水”的力量。‎ 提升“火”线热情,干事创业“行”得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等实干理论,基层干部要培养“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和“雷厉风行,行之必果”的工作作风,不仅要在“口”上“说”到群众放心,更要在“手”上“干”到群众满意,以“火”的热情着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人居环境整治、民生项目工程等实事好事。“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终点、临近末尾,往往越显难度,越需凝神静气,全力以赴。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基层干部们不能做成“佛系脱贫”,“火系爆发”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守住“土”中责任,担当作为“行”得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能成就一批有担当、有作为的基层干部。忠诚、干净、担当作为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本标准,要求基层干部必须提高自我的基层治理能力,强化“担责”意识,敢担当,善作为,守初心,在基层治理工作上“稳中求进”。‎ 在贯彻整个组织路线中,党支部处于最基层,是党建“大楼”的地基,“地基”打得牢,“大楼”才能盖得稳。基层干部作为“盖楼人”,要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盖楼”本领,才能夯实党建“地基”。‎ ‎【篇四】‎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下午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 干部队伍建设是事关百年大党能否永葆活力的大事和要事,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大小、强弱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息息相关。全党上下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锤炼思想、锻造能力、精益求精,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提升治理能力,不断以“铁军”标准打造出人民依赖、组织信任、社会放心的好干部。‎ 提高治理能力,就要坚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仰,锻造思想过硬的“铁军”队伍。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即使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作为领导干部,初心是立根之本,信念是政治“灵魂”,只有时刻叩问初心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见贤思齐修好党性修养“必修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投入工作,牢牢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从思想上提升治理能力,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以更昂扬的斗志、更饱满的热情、更真诚的姿态投入工作。‎ 提高治理能力,就要饱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认知,锻造本领过硬的“铁军”队伍。锻造好金刚钻,是干好提高干部治理能力这个瓷器活的基础,也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改革者精气神的鲜明底色、敢于直面问题的果敢魄力。当前,领导干部任务重、担子大,及时妥善处置各方面的工作和任务,治理能力是关键。也许前方的路很漫长,漫长到看不到边际,也许其中的过程十分单调乏味,让你几乎变得厌倦疲惫,但只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抗疫一线、扶贫一线、发展一线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实字当头、以干为先,就能用一串串坚实的足迹,连接起伟大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提高治理能力,就要坚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决心,锻造担当过硬的“铁军”队伍。作为人民的勤务员,要将重心放在群众的“大家”上、工作的“大事”上,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决心,担起责任与使命,不推诿塞责、不畏首畏尾、不缩手缩脚,把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主动担当作为。担当责任是攻坚克难的需要,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当尖兵,不断增强“为民”意识,升华“爱民”情怀,体其所难、知其所急、解其所需,同群众冷暖同心、风雨同行,去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篇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全力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就需要认真思考怎样为民服务、怎样寻找强化党建策略、怎样让党建引领基层发展三个重要问题,如此,才能巩固好基层战斗堡垒,让其刀枪不入、屹立不倒!‎ 常思为民服务之根本,筑牢民为中心战斗堡垒。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首先,基层党员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享受感。其次,还要改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群众至上的服务意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群众的情怀,深入群众中,问群众事,解群众难。要切实肩负起党建责任人职责,以对党和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此,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才能屹立不倒、永垂不朽。‎ 常思强化党建之策略,打造基层堡垒铜墙铁壁。“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从严治党,重在基础。”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搞好基层建设,一是必须大力抓好基层学习教育,以学习教育筑牢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命脉;二是落实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基层上传下达的中间桥梁作用。因此,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应保持使命在身、重任在肩的强烈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常思引领发展之支柱,开拓基层建设创新格局。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党建工作是复兴路上的强大支柱,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领导力、战斗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中要有新担当、新使命、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必须履职尽责,勇于攻坚克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退缩、不怯懦。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党员干部更要以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以党建工作新成效,促进基层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基层建设大改革、大创新。‎ ‎【篇六】‎ ‎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廉洁关,严把素质能力关,及时把那些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现出来、任用起来。”‎ 担当作为,知行合一,选贤用能要严把“政治素养关”。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管党治吏的制度举措,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建设的重要讲话。无论是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还是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无不体现着在抓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时,严把“政治素养关”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通过“政治素养关”的人才,不仅要政治站位高,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要思想作风正,要准确把握准政治大方向,坚决抵制“跑官要官”,坚决不搞“圈子文化”,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站得稳、靠得住。要在政治素养上过硬,政治态度上坚定。不当风吹两头倒的“墙头草”,不当遇事点头无担当的“老好人”,要当政治上的“明白人”、老百姓的“知心人”,自觉践行党中央主张,自觉履行责任义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选贤用能要严把“廉洁自律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清正廉洁作表率,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廉洁自律是选贤用能的第二道关卡,也是防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它既是“安全带”,又是“紧箍圈”,是确保权力“方向盘”不偏不倚的重要保证。通过“廉洁自律关”的人才,一定要自觉学习党章党规,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遵守党的纪律要求,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时刻恪守廉洁从政的准则。以党纪为边、以党规为界,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得住脚跟,在大是大非面前守得住底线,坚决抵挡物欲权欲的诱惑和“糖衣炮弹”的攻击。感情上有原则,不搞沾亲带故,不搞裙带关系;行动上有约束,不存在侥幸心理,不触碰法律红线。务必做到政治上自觉、行动时清醒、生活中清白。‎ 学无止境,久久为功,选贤用能要严把“专业能力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虽然公务人员大多属于综合管理类岗位,不代表在选拨人才时可以忽视专业能力。现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各项工作越分越细,对干部的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涉及经济、法律层面的日常工作。与其在当时抓耳挠腮,无奈地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如在平时就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6篇 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6篇 ‎【篇一】‎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从取得的成就再到现实难题,从着眼于当下再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补短板、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补短板之策来源于“木桶理论”。补短板的意思是说整体水平取决于具体能力中最弱的一项,就像一只木桶,装水的容量最多只能达到所有挡板中最短那块的高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我们应肩负起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的历史使命,为完美收官“铺路搭桥”。‎ 找准补短板方向,集中优势“火力全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和扶贫标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坚持正确的方向,是做好当前脱贫工作的前提。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帮扶扶贫对象才是解决深度贫困和特殊贫困群体问题的关键。我们要关注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和深度贫困地区,要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健全社会兜底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 明晰补短板任务,压实责任“步步为营”。担当是履职的“发动机”,心中有责才能履职尽责。为完成当下脱贫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为乡村振兴“加加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各扶贫干部更应深入基层一线,压实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坚定补短板信心,上下同心“劈波斩浪”。越到关键时刻,越是考验中华儿女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信心。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际,这份脱贫答卷即将迎来党和人民的检阅,只有百分百的努力才能换来百姓的百分百夸奖。只有把工作做实、把责任压实、把措施落实,才能为奔赴小康社会打通“最后一堵墙”。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靠的是广大干部民众实干、巧干、齐心干,在“干”字上下功夫,助力深度贫困地区真脱贫、脱真贫。‎ 为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广大干部应主动承担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和使命,为“奔小康”贡献一份力量。只有短板补出了实效,才能为党和国家交上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篇二】‎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高度,这块木板就是这只桶的短板。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七个月时间,党员干部要奋发有为,努力当好短板“精补师”。‎ 精确测量,把“底数”摸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存在的短板可能完全不一样。党员干部要通过深入一线,切实把本地的短板搞清楚。要对短板进行精确测量,把“长度”“宽度”“厚度”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除了在上学、医疗、住房、饮水等许多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的共性短板外,各地还存在区域性短板,是“短板中的短板”。比如有的地方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有的地方贫困人口比例大,基础设施等条件薄弱;有的地方发展滞后、产业薄弱、生态脆弱,已脱贫摘帽但返贫风险较大。不管是什么情况,只有做到底数清,才能确保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精心挑选,把“材料”备好。对于短板的缺口,要认真进行研究,首先要搞清“材料”,缺什么就要用什么“材料”来补;要根据需要的成色、硬度、密度等参数,对“材料”精挑细选,确保匹配,用狗尾续貂式的材料滥竽充数,是经不起检验的,肯定会烂得快,不经久耐用,很快成为下一阶段的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要备好“真材实料”。要把人才的“材料”备好,把“会念经”的外地“和尚”请进来,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人才;要把产业的“材料”备好,精心培育和扶持就业容量大、增收致富效益好、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把本地的“小木耳”做成“大产业”;要把作风的“材料”备好,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主心骨”和“领头羊”作用。‎ 精准施策,把“缺口”补牢。补短板是一项技术活,必须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要舍得出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要力度正合适、尺寸刚刚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丝合缝;要将短板补得精细、补得牢靠,确保无毛刺、无瑕疵、不漏水。在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方面,要把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的最后堡垒;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要着眼民生福祉,解决好部分群众上学难、看不起病、住危房等急迫的现实问题;要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对补好的各种短板,要反复“试水”,查漏补缺,确保很精密、管长远。‎ 时不我待,战鼓催征。党员干部要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当好短板“精补师”,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篇三】‎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署名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提出“补短板”,时代意义重大、历史地位高大、人民意义伟大。‎ 决定一个木桶盛水多少的不在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这便是著名的“短板理论”。而如果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存在这样的情况,就会严重影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我认为,“补短板”要清楚为什么补、补什么、怎么补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补齐短板,更加要让“补”出来的“短板”再皮实一些。‎ ‎“为什么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基层“小康”了、老百姓的生活“小康”了就达到了预期效果。在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严峻的形势下,补齐短板才能确保“装得够多”,是人民至上的体现,也是党的建设在基层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思想要正,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不断补足精神之钙,让理论清醒,培植为民情怀,指导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抓住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所在,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的事办好。另一方面要补齐动作上的“短板”,在行动上更加坚决,充分认清为民务实和个人得失的问题。立足本职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在补短板的实际行动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补什么”‎ 民生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而就业是民生之本,保住了就业就保住了老百姓生命线。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攻坚、社保、农业”关键词,释放出为民生兜底的积极信号,“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等铿锵有力的承诺,兜的是“人民幸福”的底,铆足了大家战胜困难的勇气。“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人民群众需要什么,企业就造什么,什么能保民生,党和政府就倡导什么,让每一个公民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壮有所为、医有所保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实施“六稳”“六保”的积极政策让经济社会运转起来,鼓励刺激消费、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让所有人有所作为、各司其职做好“分内事”,就能保证整体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转。‎ ‎“怎么补”‎ 一是补齐“差一点”的不足,着重把工作落实到“点”上,例如:解决异地扶贫搬迁,家搬好了后续的工作也要跟上,吃水、用电、用气、电视信号等必须落实到位,把好事办好才能体现为民情怀,才能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里。二是补齐“差一步”的短板,疫情防控期间,曾有这样的问题,口号喊得漫天响,但就是解决不了基层防疫一瓶消毒水、一盒口罩的问题。虽然口号和落实差一步,但往往却是这一步影响了工作的效果。在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就是要注重把服务落实到“线”上,主动把工作落实在行动上,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补齐“差不多”的短板,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差不多就行了”“差不多就这样”等“差不多”现象,强调“一次性告知”却“差不多”让老百姓跑断腿也办不了事,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慎重做好每一件群众的“小事”,把好事办好。在脱贫攻坚中根据脱贫攻坚“后半程”特点,有步骤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屏障,并结合脱贫工作实际,创新制定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机制,做到既“帮到底”,又“出长效”;既“扶上马”,又“送一程”。不但要补齐短板,还要让短板更皮实。‎ 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第一步,也是继往开来的关键一步,复兴之路充满荆棘和坎坷,让我们保持战斗姿态,补齐短板再冲锋,做好新时代的赶路人、答卷人、奋斗者,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篇四】‎ ‎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补短板、补什么、怎么补”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工作着力点。《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这篇重要文章肯定发展成就、阐明思想方法、聚焦明显短板、提出任务要求,为实施精准攻坚,跑赢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科学遵循。‎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作为14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在“全面建成”四个字上,要早短板上下功夫,要锁定全面小康布标,加大攻坚力度,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真正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实施精准攻坚。各地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认真梳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补齐民生领域突出短板,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全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主动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凝心聚力攻克难关,确保攻坚成效不打折,全面小康的质量不降低。‎ 时间犹如催征鼓,补短板工作必须分秒必争。我们要咬定目标不放松,突出重点抓落实。奋力拼搏、一鼓作气,坚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篇五】‎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就补齐短板进行了深刻阐述。‎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个重要判断,符合实际,有充分依据。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具有全世界门类最全的工业体系,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赏,也提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短板是相对而言的,是发展中的新矛盾。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说到底是发展了又出现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如脱贫,是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群众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了,群众仍然存在相对贫困,离美好生活的追求仍有明显差距。看清短板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增强持续发展的紧迫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面广,补短板是极为繁重的硬任务。“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这是毫不台糊的硬任务。解决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更需要拼力而为。‎ 短板是通往全面小康路上的关卡,不打通补平,就会影响小康成色。任务紧迫,时不我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更应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念好“统筹经”,跑赢“最后一公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起稳墙。‎ ‎【篇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近日,《求是》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的署名文章,文章中一方面肯定了我们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的决定性进展,另一方面,也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存在一些短板,要求聚焦短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一人没有脱贫,一领域还存在突出问题,都会影响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当前,虽然我们在各项领域都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目前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注意短板、重视短板、要正式短板。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要避免浮躁情绪,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要着重抓好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抓紧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机动车排放污染等城市环境突出问题。要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解决好部分群众上学难、看不起病、住危房等急迫的现实问题。要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有机统一。四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救助措施,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要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同时,要堵塞漏洞,防止骗保和养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因此,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