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习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五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习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五篇

‎2020学习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五篇 ‎【篇一】‎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文章同时也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不可否认,少数党员干部在决战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刻表现出本领恐慌,有的成天忙于“数字”脱贫、“指标”脱贫,面对复杂情况时更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此,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补好,迫切需要用“三镜”回头看,跑好精准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推动服务群众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回头看”,顾名思义就是对前一段工作进行小结,找出短板或不足,以达到改进和推动工作的目的。对党员干部个人而言,“回头看”既不是简单地转身回头,更不是走马观花式地看,而需要既放大,又显小,更能望远,看是否找准了自身短板,是否把短板当成了问题的整改重点,为民服务解决了多少难题,清正廉洁有没有作表率?‎ 精准攻坚回头看须戴上“望远镜”往深里走,校准忠诚“风向标”。人生有许多选择,选择医生,初心就是救死扶伤的风景;选择老师,初心就是教书育人的风景;选择入党,初心就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景。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存在入党的动机不纯,有的抱着提高政治荣誉,有的冲着升官发财而来。显然,这部分人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毫无立足之地。要知道,党员干部一旦缺乏理想信念,就如同是大海上颠沛流离的小舟,居无定所,失去方向。“天下之德,莫过于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对党忠诚,须用真理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因此,精准攻坚回头看须往深里走,戴上“望远镜”校准忠诚“风向标”,筑牢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精准攻坚回头看须戴上“放大镜”往实里走,补足担当“路线图”。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满意,为民服务解难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正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因此,精准攻坚回头看须戴上“放大镜”往实里走,补足担当“路线图”。用放大镜一看我们自身行动好不好,二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我们有担当作为;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不断完善。每位党员干部都对应着一个为民服务的窗口,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岗位优劣,都理应牢记使命,坚持“常回头看看”,看担当“路线图”是否往实里走,看为民服务解决多少难题,用实干业绩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过硬的“作风风景”,赢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精准攻坚回头看须戴上“显微镜”往心里走,补牢干净“过滤网”。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曾说,“人应当头脑清楚,道德纯洁,身体干净”,这句话告诉我们“个人干净”是立身做人之本,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在脱贫攻坚收官战中,党员干部回头看须戴上“‎ 显微镜”往心里走,补牢干净“过滤网”,常敲“律己警钟”、常扫“思想灰尘”、常做“廉政体检”,心中有戒,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权力,做一个思想纯粹、道德高尚、心灵坦荡的共产党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尤其是领导干部,千万不要以为一包烟、一杯茶、一个小小纪念品、一次“随茶便饭”的宴请和娱乐是小事就放弃做人的原则,更别让“随随便便”的小恩小惠绑架了我们的手脚,玷污了我们的心灵。唯有时刻戴上“显微镜”,装好“过滤网”,讲规矩守纪律,“过滤”一切私心杂念,远离人情世故的纷扰,从身边的好事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守住洁净之“身”,宁静致远。‎ 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不断吐故纳新、焕发青春活力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精准攻坚补短板常用“三镜”回头看,能够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请牢记:坚持用“三镜”回头看,风景独好!‎ ‎【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补短板、补什么、怎么补”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工作着力点。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就补齐短板进行了深刻阐述。‎ 看清成绩,增强补短板信心。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个重要判断,符合实际,有充分依据。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具有全世界门类最全的工业体系,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赏,也提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短板是相对而言的,是发展中的新矛盾。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说到底是发展了又出现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如脱贫,是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群众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了,群众仍然存在相对贫困,离美好生活的追求仍有明显差距。看清短板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增强持续发展的紧迫感。‎ 短板在哪里?看得准才能补得齐。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欠账。稳定脱贫,关键是补齐稳产业、稳就业的短板。补上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是一个加大投入问题,更是一个转换发展方式问题,后者的任务更艰巨。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教育不均衡,部分群众“看病难”,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就是补齐了短板。全面建成小康,如果只是在总量和速度上达标,污染、民生等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会降低老百姓的获得感,就不能算全面小康。‎ 补短板须聚焦弱项精准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面广,补短板是极为繁重的硬任务。“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这是毫不含糊的硬任务。解决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更需要拼力而为。在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需要突出依法、科学、精准,加大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落地。‎ 短板是通往全面小康路上的关卡,不打通补平,就会影响小康成色。任务紧迫,时不我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更应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念好“统筹经”,跑赢“最后一公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起稳墙。‎ ‎【篇三】‎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 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 文章指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四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 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篇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遭遇疫情冲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在城镇化进程中,作为基层为民服务单位,面对具体的民情、民忧,也正是需要具体补的短板,为民要从这些细节入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基层“小康”了,老百姓的生活“小康”了就达到预期效果。在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严峻形势下,补齐短板才能“装的更多”,抓住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所在,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的事办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例如: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解决扶贫搬迁事宜,家搬好了后续的工作也要跟上,吃水用电用气电视信号等必须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和后续产业发展,让留守儿童有学上,让留守妇女有自己的收入,让留守老人得到陪伴和关爱,把好事办好才能体现为民情怀.才能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里。二是补齐“差一步”的短板.疫情防控期间,曾有这样的问题,口号喊得漫天响,但就是解决不了基层防疫一瓶消毒水、一盒口罩的问题。虽然口号和落实差一步,但往往却是这一步影响了工作的效果。在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就是要注重把服务落实到“线”上,主动把工作落实在行动上,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补齐”差不多”的短板,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差不多就行了”“差不多就这样”等“差不多”现象,强调“一次性告知却”差不多”让者百姓跑断腿也办不了事,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慎重做好每一件群众的“小事,”把好事办好。‎ 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兴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第一步,也是继往开来的关键步,复兴之路充满荆棘和坎坷。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更要保持战斗姿态,做好新时代的赶路人、答卷人、奋斗者,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篇五】‎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影响全面小康成色的短板,是脱贫攻坚最大的障碍,但由于存在的时间已久,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时半会难以补齐。要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既要尽最大努力填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但也要稳步有序,防止思想跑偏、行动错位等现象,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剩下时间紧,要“争分夺秒”,但不能“拔苗助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能否补齐现有短板,直接影响群众能否在小康路上“与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最后的决战决胜关键时刻,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争分夺秒补齐群众反映最迫切、致富最需要的短板,已是当务之急。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把项目推进质量,遵循相应的规律,绝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违规加快进度、提高速度,甚至弄虚作假,令短板补得不实不牢,留下种种后患。‎ 承受压力大,要“尽责到位”,但不能“越俎代庖”。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能否如期把短板补上来、弱项强起来,关键还得靠“人”的因素,看党员干部的尽责态度和实干力度。只要能主动担当、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重点聚焦老弱病残人群、深度贫困区域、基础公共服务领域,持之以恒用劲,就一定能取得实效。其中,要防止一些干部为了“达标”,把贫困群众当成“累赘”,取而代之“包办”所有事务,替群众做主,由“配角”变“主角”,反而削弱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造血”功能恢复不畅。‎ 工作要求高,要“各个击破”,但不能“单打独斗”。“一个都不能少,一户也不能漏”,是脱贫攻坚的硬标准、硬杠杠。因人而异、因户施策、各个击破是关键。对贫困群众现有不足和短板,要深入剖析原因,对症下药拔除“病根”。但也要看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全面改善当地基础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保障、发展壮大产业,才是稳妥的出路。要提防个别地方只满足于“补短板”,忽视了“搞发展”,为了省事搞单打独斗,未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未全面激活发展后劲,送上了马却未扶上一程,导致群众脱贫质量不高,应当警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