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计划总结之七年级历史会考质量分析报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计划总结之七年级历史会考质量分析报告

历史计划总结之七年级历史会考质量分析报告 ‎ ‎   6月7日对全区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历史学科学年统一测试。经随机对其中211份试卷进行抽样分析,数据如下:  项目 第一大题 第二大题 第三大题 第四大题 第五大题  (45分) (12分) (15分) (18分) (10分)  均分 30.75 8.77 8.31 11.27 4.36  得分率 68.3% 73.1% 55.4% 62.6% 43.6%  全卷抽样均分 63.46  一 、‎ ‎ 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测试的目的是检测本区七年级历史教学在使用新教材后的教学现状、教学效果,以便为进一步提高本区历史教学水平,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加强历史教学研究作一定的参考。本次测试的命题原则是围绕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历史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本次考试从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闭卷考试形式而采用开卷形式,这种形式避免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进行大量的机械记忆,切实有效的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  本次历史会考试卷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30题,为单项选择,每题1.5分,共45分。其中上册占25.5分,下册占19.5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包括连线题12分,设计题15分,材料解析题18分,简答题10分,共55分。其中前三题中上册占13分,下册占32分,简答题答案比较灵活,上下册所占分数不易确定。  选择题题目大部分来自于每一课后面的练一练,覆盖面较广,能够保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查更多的知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知识,难易程度适中,有些题目注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考查了学生将单个孤立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根据课改精神,综合题注意了试题的开放性,通过设置新的情景,注重从多角度 、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第二大题第2小题,把一组具有相似历史地位的人物组合在一道试题中,使答题的过程中包含了“比较”、“辨别”等思维活动。第三大题设计表格是活动课内容之一,要求学生对分散在教科书各课的知识按其内在的特征重新进行组合,学会知识归类,提高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层次。材料解析题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考查“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的能力”,如第四大题的第2小题,就需要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一个纵向的联系和比较,并能找出其特点,同时也可和语文学科进行知识互补。第五大题的小导游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试题的形式活泼,贴近现实生活,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历史的理解,也注意了课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试卷总体看客观题内容多为最基本和重要的知识,主观题注意学生的能力考查,注意联系现实生活,注意设计新的问题情景和提问视角,遵循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能较好地衡量一个学校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的学习领会把握的程度。  二 、‎ ‎ 学生成绩总体评价及答题典型错误  根据全区历史试卷的抽样分析和对全区历史试卷的总体把握,学生总体成绩稍偏低。从试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直接来源于书本的知识掌握的较好,而对于考查他们对身边历史的了解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则显得不足。  具体分析,第一 、二大题得分率较高,分别为68.3%和73.1%。选择题内容比较直观,答案直接来源于课本,认真翻书查找并有时间保证的学生往往都能得高分,但个别题目也可看出学生的概念模糊。  例第5小题:我国文字演变的排列顺序应是( )。  A. 小篆——隶书——楷书 B. 隶书——小篆——楷书 C. 小篆——楷书——隶书  正确答案为 A ,错误答案较多的是 C , 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学会将有相同特征的孤立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  例第28题:清朝建立的时间是( )。  A. 1616年 B. 1644年 C. 1638年 D. 1636年  正确答案是 D , 错误答案较多的是 A , 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努尔哈赤称汗与皇太极称帝有何不同。  连线题的错误率较低,和平时教学中老师注意知识的延伸及横向比较有关。  从试卷上看用表格形式归纳已学过的知识学生基本掌握,这一题失分较多的一栏是“宋应星所处的朝代、身份及主要贡献。”‎ 有些学生对这位科学家很陌生,不知在哪一课中去寻找。第四题出现错误比较多的地方是第2小题中的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回答。错误主要表现一是诗、词两种文学形式区分不清,混为一谈;二是代表作品张冠李戴,李白的诗作写成孟浩然的,宋代三位代表词人写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第三大题和第四大题的第2小题都涉及到文化内容。七年级上、下两册书中有十二课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的发展历史,也是教学中的重点,由于所讲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比较多,平时上课如不经常温习,只借助考前的复习,就会使学生对一些比较陌生的名字产生混乱,朝代、身份分不清,以至于出现上述错误。  第五大题得分率为43.6%,是各题中得分最低的。,此题比较灵活且限制了范围,学生需要经过思考,不能直接从书中抄到答案。大部分学生都从书中找出了一些景点,但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最具有特色,能反映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景点写完整的不多,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明朝营建的万里长城等等。同时推荐的理由也难住了一部分学生,许多学生写的多是“世界上又一大奇迹”、“古代建筑的代表”等一类的话。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方面把握的还不够全面。  三 、 教学建议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发展的纵向联系,内容的横向联系,前后的因果联系等,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联系实际是历史教育的需要,也是历史教育的价值体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或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中还要注意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要提供“能力实践”‎ 的机会,让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组织讨论,组织历史辩论会,举办历史故事会,写历史小论文等,让学生“动”起来,有目的 、有组织的锻炼学生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