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扶贫先进集体事迹材料5篇
扶贫先进集体事迹材料5篇 扶贫先进集体事迹材料5篇1 “我们村来了一个白白净净城里娃,说是第一书记。这小伙子工作时总是穿着一件奇怪衣服,而且他是北方人又听不懂我们的壮话,还扶什么贫呀?”在****市上林县明亮镇塘隆村的村民看来,第一书记**的到来成了当地的新鲜事。 今年3月底,受中共**市委组织部委派,**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团委书记变成贫困村的第一书记。然而这位29年来从没在农村待过一晚的小伙子,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凭着带恒心和毅力,带领贫困户在脱贫道路上走得坚定自信。 一件特别的小马甲 “我是黑龙江人,当地村民说的是壮话,我完全不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而且他们觉得我很年轻,也不相信我是第一书记。”回忆起第一天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时的场景,**总觉得和村民之间隔着一堵墙。 为了能够拉近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思索着如果把个人信息印在衣服上,那么工作是否会顺利些,因为身份一亮,村民看到也就一 目了然。不久后,村民口中“奇怪的衣服”便应运而生。 马甲前胸印有村名,后背印着队员职务和姓名,果然,这件橘色马甲穿在身上,就成了一张别具一格的“流动名片”,村民们倍感亲切。大家每天看到橘色马甲在村里忙前忙后,感受到了**的对于脱贫工作的诚心和决心,慢慢地也就接受了他。 8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韦锦平感慨地说:“看到我们村的第一书记,看到这身马甲,让我感到特别亲切,有了这样好的帮扶干部,我要教育自家后生,人家城市来的干部都能跟着我们一起吃苦,我们自己也要艰苦奋斗,早日脱贫!” 一件接地气的马甲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这种亲民又创新的工作方式很快传遍了整个上林,同时得到了上林县委书记的认可。目前**的工作方式得到推广,全县决定在第一书记和扶贫专干中普及并制作工作马甲,以此来亮明身份,并接受群众监督。 写给村民的一封信 塘隆村一共有26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176户未脱贫,**的工作任重道远。 在两个月马不停蹄的走村入户中,**发现塘隆村部分贫困户不能够脱贫“摘帽”,原因在于常年疾病缠身而导致他们因病致贫。 看着贫困户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一天夜里**坐不住了,他坐在 电脑前给村民们写了一封信,希望以此来激发贫困户脱贫的斗志。 信中这么写道:“虽然驻村的日子将会把我从最初的城市白变成现在的历练黑,但我并不害怕。父老乡亲们,接下来的两年中,我就是塘隆村的一份子,我牵挂着塘隆村这个大家庭每一个成员的点点滴滴……” 当这封信发放到每一位贫困户手中时,**也践行着信里一字一句的承诺。 当得知村里的贫困户杨永红大哥患有重大疾病时,**立即联系后盾单位**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杨大哥全部免除术后的复查费用。当驻村入户调查发现80岁的韦锦平奶奶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抚养孙子孙女时,**四处奔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为韦奶奶一家争取补助和慰问金。 两个多月的驻村工作,不仅提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历练了他的工作能力: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夏天的到来让**居住的十平米房间闷热不已,晚上他忍受着蚊虫的叮咬,白天顶着烈日的暴晒工作,右边的额头甚至长满了湿疹。这些艰辛的付出只为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而他也从白白净净的城市娃变成了家人、同事调侃的“历练黑”。 说起**,韦锦平很是感激:“我都已经把**当成孙子了,他每天的工作这么忙,还主动来帮我干农活,他是体谅我啊。人家爸爸妈妈 把儿子养大,来我们这里却是跟着我们吃苦,你说人家图的是什么啊。” 一支能干的好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也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然而,塘隆村的村干部受限于文化教育水平,对于脱贫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塘隆村村支书温勇景告诉记者:“在任务急、工作重的情况下,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大家工作都很重很多,不能够花大把时间去解读上头的文件,所以有时候开展工作起来会束手束脚。” **的到来,为村里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对于无法完全解读的文件,他多次不厌其烦地跑部门问根底,甚至会利用市、县领导下乡考察的时间,大胆地向领导请教。在完全领会吃透文件精神后,**第一时间挨个向村干部们传达,直到所有人都明白为止。 此外,为了能够让村民们迅速地了解扶贫工作队,**根据两个月的走村入户总结出了“四个一”工作法,即一件马甲、一张联系卡、一封公开信、一个信息公开。其中一张联系卡上印有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姓名、职务、手机号码和微信二维码;信息公开是指扶贫队员的信息全部公开在村委会的墙上,接受群众的监督。 **务实的工作风格带动了村两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家如今在村里忙碌着活跃着,对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信心坚定。看着**在扶贫工作上的满腔热血,扶贫专干孙宇一天夜里给**发来了一条短信:“孙书记,这两年请你多费心带带我。”这简短的一行字,道出了村干部扶贫的决心,也说明了村干部对**工作的肯定和钦佩。 从城里娃变成“历练黑”,“85后”第一书记**扶贫“变形记”才刚刚开始,谈及自己所努力打造的扶贫班子和工作期许,他眼神中透露着坚定:“我希望我任期结束后,留下一支优秀的村两委班子,让他们继续为村民服务;我也希望2年的工作下来,流的泪水都是喜极而泣的,留的汗水也都是值得的。” 扶贫先进集体事迹材料5篇2 **县在妙镇有生村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XX年如期脱贫摘帽。摘掉了贫穷帽子的村民高兴地说,这一切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是他用心焐热了贫瘠的土地。 而最近,最让村民“郁闷”的是,**任期将满,按规定就要回原单位工作了。于是,大家轮番去挽留他,甚至有近百名村“两委”干部、党员、原贫困户等集体联名,向县委、县扶贫攻坚办等单位写信要求留人。 主动请缨驻穷村 两年多前,46岁的**主动请缨,从自治区气象局来到有生村担任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 有生村位于**县西南部,距离县城30多公里。XX年底,仍有36户174人处在贫困线下,贫困发生率高达10.97%,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为2700元左右。而且,当时村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与威望不高,带领群众脱贫意愿不高。群众安于现状,存在“等靠要”思想。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脏乱差。村党员群众热切盼望能有一位带头人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这个区里下来的胖干部能干啥,会不会是来‘镀金’就走呢?”“一个外来的书记,真的会甘心待在村里帮忙吗?”初到村里,不少村干和群众心里直嘀咕。 村民不熟悉、不信任,让**一开始没少碰钉子。村里开会,村干会上光点头,会后不执行;给群众做工作,当天好不容易讲好,隔夜就变了卦…… 起初,**也感到有一些委屈,但转念一想:“还是自己为群众想的不够,没有真正得到他们的理解。”于是,他放下委屈把心一沉,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促膝谈心,与村干交朋友,访遍了全村305户人家,详细了解村情民意、发展诉求,撰写100多篇驻村日记,提交2篇调研报告,参与处理好群众纠纷51起。 “看得出,他很不一样,是真正来帮助我们的。”渐渐地,村民 们开始对这个外来的胖书记另眼相待。 烧起脱贫“一把火” 如何烧起脱贫“第一把火”?**和村干部商量后,组织村民到**南亚所等科研单位观摩,还请来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到田间地头上课,积极向后盾单位、县政府、气象、水利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近1200万元,发动帮扶单位、职工给贫困户捐来20多万元慰问金和物品…… 小山村开始变样了,村民惊喜地发现,两层高的新综合服务楼漂亮宽敞,还新增了一栋人工增雨标准化气象楼,文化休闲长廊、卫生室、文化书屋一应俱全,网络宽带覆盖全村的每个角落,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的屯屯通水泥硬化路在夜幕下犹如一条条美丽的彩带。 当时,有生村群众经济收入仅靠种植甘蔗,产业单一,收入水平低,村集体经济为“空壳村”。经过多方调研,**谋划在村里发展特色高端水果产业,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按“贫困户出土地,公司负责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农户负责管理,收成四六分成”的模式进行产业开发。同时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养殖合作模式,建设养鸡场饲养肉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经过动员,村里尝试种植了55亩台湾莲雾,并套种了1万多株台湾凤梨。种下去头一年,凤梨就实现了产销两旺,参与种植的贫困户增收了五六千元。第二年乘势而上,共建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6个,百香果、牛大力、肉牛、肉鸡等产业也小有规模,经济多元发展势态良好,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群众心里有本账 有生村变了,村美人富。如今,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村里变得“热气腾腾”。**却章法不乱,在做活其他产业文章的同时,没有丢掉甘蔗生产这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他紧紧抓住国家“三区”人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陆辉德派驻有生村的有利时机,建设千亩甘蔗“双高”基地,使有生村甘蔗种植连续三年获增产增收。多头并进,到XX年底,有生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 其实,为群众做的事,群众心里都有一本账。村民施启明以前每天起早贪黑地里刨食,还要照顾去世二哥留下的两个孩子和患病的妻子,生活的苦压得这个40多岁的汉子背地里没少抹眼泪。现在,他自养了50多头生猪,还和人合种了15亩台湾凤梨,已于XX年顺利脱贫。“这一切都要感谢彭书记,是他帮扶猪苗,为我找专家,找合种人,让我学技术,全家的日子终于有了奔头。”施启明说。 每月驻村工作20天以上,忙于扶贫不顾小家……**两年多的真情付出,群众看在眼里,并报之爱戴与信任。 有生村群众的挽留让 **心生感慨,“我总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却给我那么多的肯定和鼓励,既让我感到脸上有光,又让我不安。”单位领导征求他对去留的意见时,他说:“没事,大家需要我,我没有怨言,愿意留下继续好好干。” 如今,**仍旧在村里日夜忙碌,依然信心满满。眼下,他又有新的打算:有生村远离闹市,美丽幽静。要结合已有的农业基础,发展旅游,走农旅融合的路子,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扶贫先进集体事迹材料5篇3 **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不久就到了退休年龄,本可以回家里孝敬老人、照看孙子,过舒适的生活,可他偏偏要“自找苦吃”,接受单位返聘,继续留在旺维村,发誓旺维村一日不脱贫就不走人。 这两年,他一直坚守在村里发展特色产业,解决群众饮水难题,帮助村民建新房子……XX年旺维村人均收入达5100元,比XX年增加1973元,全村实现整体脱贫。 1甘为家乡出把力 XX年3月,中国银行玉林分行要委派一名党员干部到容县灵山镇旺维村挂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是硬任务,必须委派一位讲党性,对农民充满感情,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党员干部去。”分行党委书记兼行长庞新方想到了有30多年党龄和近40年工龄的干部**。 “我身体好,还是容县人,有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民有感情,很多部门都熟悉,帮助贫困村有优势。即使过几个月我到退休年龄了,单位仍然可以返聘,让我坚持到贫困村摘帽为止。”在行领导征求意见时,**的态度坚决。几天后,他便背着行囊,赶到旺维村。 旺维村共685户2809人,其中贫困人口91户352人。多年以来靠的是传统产业收入。XX年全村人均收入3127元,是“十三五”期间的四类贫困村。 到村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走村访民,并多次与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最终确定方向: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2不甩穷帽不罢休 **了解到,近年来,旺维村的经济能人封远林租赁山地1000多亩种植清香蜜橘,是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高效绿色项目。而封远林也有扩大果场规模,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的想法,只是苦于缺乏资金。 **马不停蹄地到县农业局、扶贫办、水利局、旅游局等部门沟通,上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单位争取扶贫项目资金。他的苦心赢得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赞赏和支持,年底,申报的一批项目陆续获得批复,350多万元帮扶资金也很快落实了。 清香蜜橘产业示范区获认定为**县级特色农业示范区,升级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区后,获中央财政拨款100万元的奖励。旺维村以封远林清香蜜橘果场为核心,发动群众以土地资源入股参股,组建荣源种植合作社,扩大种植产业。 通过产业扶持,如今,封远林清香蜜橘果场从1000多亩扩大至3000亩以上。同时,示范区还为129户贫困户免费提供果苗2万株,安排周边群众300多人进果场务工,其中贫困户43人,每年为贫困户增加劳务收入100多万元。 当年8月,**到了退休年龄。单位领导再次征求他的意见:“你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单位和市委组织部很满意,想返聘你继续干一段时间,让旺维村全面脱贫后再退下来。” “请党组织放心,我一定让旺维村甩掉贫困帽子。”他毫不迟疑地应承下来。 3把事办到百姓心坎里 旺维村村委会主任周剑怀说:“罗书记驻村以来,就住在村委会里,每天不是为村脱贫攻坚跑项目找资金,就是在村里同村干部现场研究,解决群众发展产业遇到的困难。” 旺维村人饮工程 的水管破裂了两年得不到维修,水管跑漏渗,村里2000多群众饮水成问题。**找自治区水利厅领导反映情况,很快协调县水利局为全村更换了水管。“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来的时候,别提多高兴了,罗书记真是做了件大好事。” 贫困户周建怀家共有5人,过去因无经济收入而致贫,房子破旧不堪。XX年春,**找来帮扶单位,扶持他种上百香果7亩,养了3头母猪,300羽中鸡,两年的现金收入超过6万元,加上国家危房改造补助和两个子女务工的收入,现在建起了一栋两层新楼房。 过去,旺维村有相当部分村道没有硬化,一下雨就泥泞难走,严重影响了农副产品的外销。**与县住建局、扶贫办和旅游局领导沟通,为旺维村争取到项目资金共99万元,全部投入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村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观。 村委会原办公场所紧靠旺维小学,多年来因房屋置换问题没解决,既影响村委会办公,又无法解决教师住房问题。**邀请镇政府、县教育局领导现场办公,当即获得20万元支持。他还争取县扶贫办拨款、帮扶单位和一些爱心人士出资16万多元给村委会装修办公楼、建造文化长廊和铺面,安置了20多名村民及贫困户就近就业,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自找苦吃”的**笑了,当初的承诺如今实现了,旺维村最近通过了自治区的复核验收,全面脱贫摘帽。 扶贫先进集体事迹材料5篇4 近年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县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部署,不断强化意识、明确责任、拓宽思路、完善机制、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重点开展了扶贫搬迁社区建设和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危旧房升级改造和“两项制度”衔接以及农村小额贷款等等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反响好,群众满意度高。为保证扶贫开发工作有序开展,镇政府主要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一、重责任,抓分工,不断健全扶贫机制。我镇领导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题,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 二重规划,抓统筹,进一步完善扶贫规划。根据上级对重点贫困乡镇、重点村扶贫实行分年度、集中投入、分批扶助和整体扶助的要求,我们对全镇10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规划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完善了做得不够详细和不合实际的地方,使每村的开发规划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整村推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全镇扶贫开发规划,制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按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重质量,抓组织,切实加强各项政策的落实。我镇全面落实了今年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多次在镇政府召开各村干部关于“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培训专题工作会议和督办会议,部署落实贫困户的评定和登记工作。在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同时,总结成绩,找出差距,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规范了操作,确保我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办还积极深入农户家中,认真做好入户调查工作,妥善安排贫困人口的确认和信息录入工作,为我镇五保户、低保户等低收入人口的确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重主体,抓落实,着力推进各村建设。我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不断探索营造大扶贫格局。在实践中,调动各方力量,集中捆绑各项资金,加大我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镇坚持注重贫困村的道路、桥梁、人饮等基础新建与修缮工作。本年度我镇首先按照县扶贫办下达的任务启动实施了XXXXX等7个村扶贫开发重点村灾后重建道路建设工程,新修沙石路21条20.7公里。新建成间坪二组、陈家沟一组、麻池二、五组跨河桥四座。新修间坪村三组沙石路1.1公里。陈家沟村世行五期贷款项目进展顺利,投资31.7万元建成沙石路2.6公里,投资23.9万元建成生产路12公里。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极大的改善我镇的交通面貌,方便了广大群众,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特别是在整村脱贫工作中…… 其次,投资18.3万元建成人饮工程2处。完成王家庄、三泉、间坪、七一村世行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南峪村扶贫互助资金筹资工作,成立南峪村扶贫基金协会。再次,启动实施间坪、水柏村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投资30万元新建水柏村文化广场3300平方米,硬化篮球场800平方米,安装路灯29盏,为农村的科教文化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重效益,抓典型,着力加大信贷扶贫。在推进产业化扶贫,帮助贫困对象增收方面,我办注重帮助贫困村调整生产结构,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为帮助贫困村改变面貌,促进增收,我办积极落实小额贴息贷款任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XX万元,支持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农户的产业开发提供资金保障,有力推动了贫困户脱贫进程。六重规范,抓风纪,严格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一是及时对我镇项目和资金的情况进行了检查。二是严格全镇项目和资金的管理。要求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单位要明确各自责任,坚决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各村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现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分管领导岗位责任制落实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项目建设有 序实施。同时做好本级和村级配套资金的筹措。各项目单位负责做好项目编制报告,创造条件及早启动和完成项目建设。财政和扶贫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管理,所有项目资金严格按上级要求实行报帐 制方式运行管理。在资金的使用管理上,严明了纪律。要求不准随意调整项目,所有资金不能挪作他用,要求各村将项目资金的计划分配、使用情况、实施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检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挥霍扶贫资金的,一查到底。确保扶贫资金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 扶贫先进集体事迹材料5篇5 4月12日,在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召开的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交流会上,**接到一张印有“平安村荣誉村民”字样的荣誉证书。那一刻,他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流下了眼泪。 **是**电子科技大学派驻桂岭镇平安村的第一书记。XX年10月9日,他乘车300多公里来到平安村。从那一天起,他与这个边远的贫困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者来到平安村时,**已经返回学校。在平安村小学,提到第一书记**,校长于枝清心里充满了感激——学校净水设备,就是**帮忙解决的。 “学校是有一口井,但出水量不大。另外,下雨时,污水会倒灌进取水井口。为此,学校都要求孩子们自带一瓶饮用水到学校。”于枝清告诉记者,平安小学有550名学生,孩子们的饮水安全一直是个难题。了解情况后,**通过校友支持,落实了两台进口净水设备,解决了两个贫困村小学的安全饮水问题。 另外,在**的帮助下,平安小学七里教学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新食堂和厕所正在修建中,场地硬化、国旗杆及音响设备、乒乓球台、课桌椅、图书柜均已落实。 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从一个“外来人”,逐渐成为村民们的知心人、脱贫攻坚带头人,并被评为XX年贺州市最美第一书记。 桂岭镇平安村的870多户近4500人口,有200多贫困户,扶贫担子很重。刚到镇上就有老干部对**说:“这个村情况复杂,移民遗留问题又多,麻烦得很啊!” **与镇干部一起,共同完善贫困户“一户一档一卡”和扶贫系统,开展低保扶持、移民搬迁、小额信贷、产业资助等工作,确保贫困户得实惠。将村情了解清楚后,他们寻求上级的支持和援助,解决水利、修路、架桥等难题。 “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有限、产业发展落后,成为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难题。”为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走访农户,商量产业发展之路。 XX年初,经过调研之后,他们决定发展茯苓种植,并成立了茯苓种植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付克伟告诉记者,为了调动贫困户积极性,合作社采取股份制模式,每股5000元,资金不足的贫困户,可以用工资来抵扣。同时,**还积极帮助贫困户黎迪福发展家禽养殖,帮助返乡务工人员于发露发展百香果种植,使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 目前,平安村已种植茯苓500多亩、水果300亩、食用菌55亩以及发展渔业80多亩,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同时,平安村委办公楼、五保新村也已完工,群众文化活动场地逐渐完善,12公里新建的村道干净平整,已完工的13公里灌溉新渠已发挥作用,有40多户通过危房改造住进新家…… 离任时,**动情地对平安村的乡亲们说:“其实,我把这里当做自己的故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