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 ‎一) 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指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务 中心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 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 辐射和带动,加之长期的城乡交往, 造就了此区域劳动力总体素质高,‎ 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密集且呈放射状分布,‎ 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等特点。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很快,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对城市经济有明显的依附性。如以我国 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 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各县域,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区域。‎ ‎(‎ ‎二) 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 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尤其 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农业延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 以若干适应市场需要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 以相关部门密切 配合的外联市场、内联市场为特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 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根据产业规模的不同, 分为农 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两种。 农业规 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是以发展商品性农业为基础, 兴办专业化农产品 生产加工企业,然后拓展农产品加工链,包括纵向产业链 ( 农产品由 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 精加工 ) 和横向产业链 ( 为农产品加工配套的包 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 ) ,其发展的优势在于以县为 单位,农工商、 产供销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讯条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高,总产出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机制自我调节能力强,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高,就业结构合理,就业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吸收消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并有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 这些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走上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如广东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巩义、偃师、济源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 ‎三) 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便利的经济发展优势及 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沿重要交通干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发展 以流通组织系统为主导的商贸产业。 有的县域华裔侨民较多, 与境外 联系密切,工业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侨资侨力,通过建立三 资企业和发展“ 三来一补” 等形式的对外贸易,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则利用本地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名、优、珍、奇、特等农 副产品,促进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县域多属此种类型。有的县域虽不在沿海地区,‎ 无沿海开放优势, 但却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 它们或邻近重要交通干 线,或地处两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区,或地处重要边境口岸,具有发展商贸经济的优越条件,通过商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产、加工、物流、餐饮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 ‎四) 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的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 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农业、矿业产品的输出,来带动县域经济的 全面发展。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县域自然资源和区域外市场的 依赖性很大, 一旦自然资源枯竭或域外市场萎缩, 县域经济发展就会 受到严重影响。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 由于 缺少发展的机会, 许多县域都把对某种优势资源的开发作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级阶段时, 选择这种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 但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受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就必须寻 找新的发展模式。‎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 ‎一) 政策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 些约束效应。 如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 对国家宏观 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同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 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 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 瓶颈” 。‎ ‎(‎ ‎二) 体制性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 对解决“ 三农问题” 强调很多,但往往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 内容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