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紧抓音乐表现要素 提高学生欣赏实效
音乐论文之紧抓音乐表现要素 提高学生欣赏实效 一、当前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音乐新课改的步步深入,许多音乐教师努力学习新课程,研究新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确实现在的音乐课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情感、想象、创造)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授课形式丰富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更活泼了、音乐课也越来越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进步。但在进步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新课标实施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参与体验而偏离了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掌握。课堂上展现出了这样的情景: 《采茶舞曲》欣赏教学中,学生初步感受越剧旋律后,媒体出现了介绍越剧的一段话,教师不假思索的匆匆照本宣科了一番,孩子们似乎还没有明白过来到底怎么回事,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又继续引导: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采茶或亲手采过茶?请同学们听着《采茶舞曲》分四个小组讨论:想象、设计采茶的动作。顿时音乐教室热闹开了,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到小组汇报的时候,同学们连动作都做不美不用说发挥创意了。最后教师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采茶音乐和采茶动作的优美,亲自带领大家自由表演,同学们围着老师一哄而上,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欢笑声此起彼伏,音乐只是在作为背景点缀。 这一事例,表面上看学生对音乐和表演兴趣浓厚,课堂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教师多处让学生自主体验,自由想象,活动丰富,看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欣赏中学生关注和体验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快乐,在音乐活动中并没有真正获得多少对越剧的理解和对越剧旋律美的感受。 二、分析存在问题的因素: 1、当前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偏离审美体验 实施新课程后,我们对传统音乐教学存在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教师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迎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精心组织各种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如上述欣赏《采茶舞曲》中,教师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既让学生自由讨论、创编采茶动作又让学生演唱乐曲,然后把教室作为茶园跟着音乐自由做采茶律动,学生快乐之情溢于言表。但是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在演唱、想象、表演的活动中,学生几乎没有体会到越剧委婉的旋律和优美的动作,对音乐体验、想象、创造则更是少之甚少。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 这种“只有活动没有体验”的教学只关注了教学的表面,没有具体深入对音乐本身的欣赏和音乐本体性知识的理解。偏离了新课程中对音乐审美体验的认识。 2、只有有趣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音乐欣赏课上,一般教师们总是让学生自由的聆听音乐自由进行想象,学生个个积极踊跃,在一个个“精彩故事” 创编中,教师引导或带领学生在情景中自由想象、表演,完成对音乐的体验。在这样“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课堂成了自由娱乐场所。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多种审美体验则进行多种素材的欣赏,不经选择,一股脑儿搬上课堂,学生是饱了耳福教学却匆匆走过场。有的教师制作课件只追求表面新颖,课堂上让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以上这些,看起来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兴致高昂,却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关注。结果只能导致教学华而不实,流于形式。《采茶舞曲》教学中,从让学生设计采茶动作——体验采茶情景——表现采茶,都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教师却没有以聆听音乐为目的,没有在活动中体现音乐性,学生最终对所欣赏的音乐一无所知。这种只有有趣,缺乏有效的教学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理想境界。三、解决存在问题的策略: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调性等各种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抒发作者内心喜、怒、哀、乐的真挚情感。它影响着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低年级时期是孩子对节奏的感知力迅速增长时期,也是听觉最敏感的时期,他们凭感觉把握音乐,用耳朵去感觉记忆,对音乐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一时期,欣赏中,抓住音乐的各个表现要素进行分析和聆听,培养学生具有音乐的耳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一)精选音乐内容 挖掘音乐要素1、精选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内容 对于一些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筛选音乐作品中最具审美性的内容,作为欣赏的精华,进行重点聆听。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完整聆听的基础上把音乐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单独拿出来,让学生反复聆听体验。精选音乐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会关注音乐内涵,尽快把握整首乐曲特点。这是一种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材,这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实施及对学生的影响。 2、挖掘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要素 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要使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及各种音乐要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艺术表现力。那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的表现因素,在分析处理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现要素上下工夫,注意因材施教,并渗透于各个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感受音乐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技能。这一点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在《小青蛙》的欣赏中,不仅要让学生聆听乐曲三个部分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和内容,更要让学生深入作品细听二胡所表现的青蛙叫声,公鸡叫声及狂风、夜色、云雾的情景表现。这样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才会慢慢积累对音乐的理解才会变得更加深刻。 又如在欣赏《快乐的罗嗦》教学中,教师用舞蹈的形式带领学生感受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场面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弹拨乐合奏这一形式。在聆听乐曲情绪不断高涨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关注由月琴、琵琶主奏的每一段音乐变化,如力度变化、情绪变化、速度变化。而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月琴演奏的主题音乐,则应作为重点聆听。通过教学让乐曲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杜鹃园舞曲》欣赏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特点,还要从中发现乐曲中用竖地模仿的两次鸟叫声在音乐的开始和结尾处出现,使乐曲更加生动有趣。在《玩具兵进行曲》欣赏中,,聆听大小喇叭的不同演奏并用走或跳来体验进行曲式等等。(二)采用各种方式 体验音乐要素 低年级欣赏教学中要根据低年级孩子好动、好玩、好奇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低段教学特色,将音乐要素的表现视为音乐活动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倾听音乐,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体验音乐,使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充分聆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学中,聆听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特别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音乐课一开始就要着力培养他们用心聆听的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敏感性。 如聆听《调皮的小闹钟》,在初听时,学生并不能马上听出双响筒及其他乐器模仿的闹钟声,教师没有任何引导,只是让小朋友再仔细听,在充分的聆听后,学生自然能听出乐曲中的声音。 欣赏、体验音乐仅仅聆听是不够的,必须有老师的讲解、启发和指导。例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通过学生描述国旗,然后让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要升国旗、奏国歌,最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军人、少先队员、普通人等角色来模拟生国旗时该怎么做。活动中,虽然教师让学生聆听的不少而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该怎么做”,但这些都只在表演的层面给学生予以指导,“怎样做”本身并不是真正欣赏音乐。教师如果能在充分聆听中用一定的时间讲讲乐曲的基本情绪、时代背景、艺术特色(浅显宜懂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乐曲。 律动表现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动作,是低年级欣赏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律动要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让学生从刚接触音乐起就不只是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而是用整个心灵和肌体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新课标也要求:“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节拍的变化,有表情的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表演” 。教学中防止出现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营造课堂气氛而表演的肤浅的华而不实的做法。所以在教学目标上,律动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表现力上,动作姿态不必追求整齐划一。在律动活动中,学生应在深入把握和领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的前提下,把对音乐的音高、力度、速度、情绪等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演奏乐器 学生喜欢玩,喜欢动,看到打击乐器总想去摸一摸,敲一敲,弄不好会乱成一团,只见打闹声而不见音乐声。但是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音乐要素,利用好打击乐器,那么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和体验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看这位教师在《老虎磨牙》教学中如何运用“鼓”的。 教师在一开始就以“击鼓传花”的游戏导入,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认识了鼓。在初听乐曲后,教师围绕主奏乐器鼓,把重点放在了鼓的敲击上,组织学生尝试敲击鼓并讨论:你能用多少种方法让鼓发出不同的声音?学生通过尝试发现,敲击鼓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己发现或教师引导发现“用鼓槌在鼓帮上摩擦”发出声响。教师抓住这一点重点介绍这一演奏方法,为后面的“刮奏”作了很好的铺垫。最后欣赏精彩片段“磨牙”,学生能很快听辩出“刮奏”在乐曲中的表现。 教师要利用学生对打击乐的兴趣,在教学中适时运用,能增加学生对聆听音乐的兴趣,增加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感受。 利用游戏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低年级欣赏教学中,音乐与游戏的自然融合正是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好形式。我将音乐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结合起来,在游戏中渗透音乐表现要素,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玩”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在《劳动歌》欣赏教学中,教师用挖宝石的动作结合音乐节奏与学生互动。当音乐中出现“当”的声音时,学生在固定的音乐节奏中与教师拍手相击。这一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在游戏中更关注音乐,体验到了音乐旋律和节奏的特点。 再如《调皮的小闹钟》教学片段,为了突出音乐表现的“调皮”,教师用双响筒敲击小闹钟的“滴答”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教师趁机导入:“如果你是调皮的小闹钟你会怎么做?”小朋友们纷纷伸出手做秒针,随着音乐有规律的“滴答”声做秒针走动的样子。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地聆听,盼望“调皮”的不规则的节奏出现。当老师敲到X OX ︱OX X︱节奏时,有的学生做出了秒针定格的动作;有的飞快地跳了一大圈,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游戏是教师精心组织的、学生感兴趣的、最乐于参与的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纯粹的游戏,它的目标要与音乐表现要素紧密联系,才能体现“玩”中的价值。 演唱旋律 学生在欣赏音乐中,能对作品中的主题音乐有感情的哼唱(或演唱)能很好的体会各个音乐要素在旋律中的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运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渗透在音乐要素的表现中,也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总之,在教学中运用何种教学方式要于教学内容相适应,才能真正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更好地更有效地欣赏音乐、体验音乐。四、取得的成效 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教研组认为该课题在实践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欣赏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借鉴和进一步研究。实践中,我们真正体会到 “表面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存在的平时危害。这在很大程度上更新、加深了教师对“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学生的音乐素养是靠平时音乐学习中点滴的积累,在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把紧抓音乐中的表现要素与音乐感受、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把既掌握知识技能又获得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有效的体验音乐,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通过聆听、欣赏音乐,使我们的“音乐耳朵” 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知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的选择、筛选的能力。让我们去感受大自然中的交响乐,感受暴风骤雨的惊心动魄的力度、速度,感受浩瀚音乐海洋中的玉液琼浆。通过音乐去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完善的人格,从而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曹理 何工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吴锐淼 浙江大学出版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