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3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3则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3则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篇)‎ ‎(篇一)‎ 近日,组工干部间开始了一轮新的“比拼”热潮,“今天你学的哪个篇章”“有什么新见解说来听听”“学习感悟写了没有”,一番讨论好不热闹。自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以来,广大组工干部为不断丰盈精神、武装头脑、沉淀思想力量、坚实思想方向,纷纷自发“挑灯夜读”,我们亲切地称为组工干部的“夜话”时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坚定人的信念的智慧结晶,认真学习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的重要论述,将为广大组工干部的理论思想赋上与时俱进、指导实践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理念的“波澜壮阔”、品格的“海晏河清”。‎ ‎“夜话”常伴风雨声,“心心”交汇知使命。“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组织部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有人在奋笔疾书,有人在细细品读,空了便坐下来饶有兴味的“复盘”一番,分享今日所学、所感、所获,“复盘”成了近几日我们最喜欢的“互动环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先进思想的“精神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组工干部把自身情感与坚实初心融会贯通了进去,形成与习近平总书记在读书内外的“对话”,不仅学习到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思想精神,更是结合实际感悟,体会理论成果与党的发展,感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切力量。‎ ‎“夜话”不负寸光阴,“细细”品读学常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学习理论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提升思想更不是“朝发夕至”的事情。只有把书“越读越厚”,持之以恒,常学常新,才能够不断从中汲取理论力量,指引前进方向。为了能够“钻得进去”,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深、学实,部里的干部案牍上都放了一面“学习规划表”,自发的“理论比拼”环节更是吸引了许多干部的加入。理论学习有了“趣味”,广大干部也就有了“兴味”,“夜话”时间也成为了大家的学习成果“展示舞台”,练就了理论学习“积沙成塔,水滴石穿”的“真功夫”。‎ ‎“夜话”互动勤勉励,“比拼”践行重实绩。“事不躬行终是幻,书能活用可通神”。我们常以一句“今天你又比昨天更博学了吗”来打趣对方,再以良性比赛“拉动内驱”,“夜话”时间也成为了我们互相勉励、比拼实绩的重要“节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既点明了当前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又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是指导发展的行动指南。为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内蕴同方式方法统一起来,做理论的“弘扬者”和“践行者”,组工干部都在“暗暗较劲”,势要“争个高下”“比出胜负”。理论学习引导了工作实践,“夜话”环节也因此活力四射,热闹非凡。‎ ‎“学,然后知不足。”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思想精神的过程中,“夜话”时间成了分享理论学习感悟、砥砺初心使命、比拼工作实绩的重要“环节”,学习也多了“趣味”,激发了组工干部的“胜负欲”,更带动了工作的“积极性”,愿广大组工干部在理论学习道路上也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确保学深、学实、学懂、学透。‎ ‎(篇二)‎ ‎ 2020年8月2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 ‎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和谐,国家越来越强大。但我们依旧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要勇敢做时代前列的奋勇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因此我们青年人应坚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维持国家和谐稳定的大局与良好的发展方向。‎ ‎   要勤于学习。学习是进步的根基。青年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珍惜大好时间,发愤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青年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有坚决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宽敞青年要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树立准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   要善于创造。青年时期是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全国宽敞青年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持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善于创造、持续创造。‎ ‎   要甘于奉献。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宽敞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   要敢于在适当的时候冒险胆子要大一点,要敢冒、敢闯,不要像小足女人,怕这怕那,怕担风险。我们要冲破传统的怕这怕那、一味求稳的保守的心理,大力提倡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 ‎   总书记为广大青少年点出要下功夫的四点:一、勤奋,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修德,加强道德实践;三、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四、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鉴于以上四点,本人作以下自我对照:虽有积极的态度,但扎实度不够。今后应当秉执道德修养,踏实努力,不仅要做好当下事,更要明辨事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作积极贡献。‎ ‎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虎虎有生气,才能持续开拓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愧对当年为革命事业辛勤奔跑劳作的革命先辈们,才能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三)‎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第91页,在第二个专题“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党内政治文化‘日用而不觉’,潜移默化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每读至此,我都受益匪浅,优良的道德品德和传统价值观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最后内化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一种自觉意识。‎ 面对触目惊心的餐饮浪费现象,“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再次刷屏,也再次掀起了崇俭戒奢的热潮。当前,全国各地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尚俭之德,自古有之。舜曾赞赏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墨家强调“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诸葛亮认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曹操感慨“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李商隐一针见血点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杜甫更是亲历了穷奢极欲社会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绝人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诗歌,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浅显的语言却道出了深刻的道理:勤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精神,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粮食浪费现象反映出来的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淡忘,还有部分人贪图享受、未富先奢的浮躁心态。‎ 俭以养德,俭能生廉。然而现实中,人前披着“节俭”的外衣、人后疯狂敛财的“葛朗台式”贪官屡见不鲜。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在落马前,经常骑一辆旧自行车上下班,日常穿的衬衣、裤子也都是便宜货,然而执法人员却在其家中搜查出现金2亿余元,从银行调去的16台点钞机当场烧坏了4台。贵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助理樊中黔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一双皮鞋底子换了3次还要修了再穿,受贿的赃款却塞满了整整5个保险柜。要做到真正的勤俭,首先是发自于内心的,心中要保持一颗勤俭心。要让节俭现于行、源于心,才能真正地使俭生廉。假装节俭、表面勤俭,只能一时蒙蔽他人,却无法让自己的内心认同。颜回的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也不改其乐。荣启期的固穷守节,“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为什么贫穷困顿也能乐在其中?因为道胜无戚颜。保持着一颗勤俭的心,才能做到真正的勤俭,安于勤俭,乐于勤俭。‎ 要做到勤俭节约,对于普通群众,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内化勤俭节约的品质。对于机关单位,要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守住勤俭廉洁的底线。对于纪检监察机关,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以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问责机制,加强对奢侈浪费行为的执纪监督,遏制奢侈腐败的风气。对于我,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干部,要加强对古代先贤、时代楷模的学习,汲取其优良品质,提升业务素质水平,砥砺前行,争做新时代的勤俭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3则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3则 ‎(篇一)‎ ‎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 ‎   首先,伟大实践是我们党对重大挑战的有力应对。今年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度,“全民战疫”既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又表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独特优势。也是人们更加认识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多么重要,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多么宝贵,凝聚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意志是多么重要。要战胜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要求中国更好地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   其次,伟大实践是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和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积累,新中国的诞辰和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标志着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中华民族更加自信,中国的制度更加成型。这一伟大实践,还彰显了我们党在关键时刻推动时代前进的历史自信。当下,9000万党员、14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这条道路必将走向更光辉灿烂的明天,也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   最后,伟大实践还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敏锐地认识到时代变化,领导中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是21世纪对马克思主义时代问题的回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这不仅是中国的指导思想,更具有世界意义。‎ ‎(篇二)‎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重要专题,其精神实质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根本逻辑、显著特点和现实要求。学深悟透原著,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领会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进一步增强学思践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实现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锤炼品格,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树牢唯物史观,始终紧紧依靠人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唯物主义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决定力量。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从小岗村村民签下包产到户的契约掀开改革大幕,到义乌人用“鸡毛换糖”的小商品成就大市场,再到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变为一些领域的“同行者”“领跑者”,中国人民的创新创造熠熠生辉。拥有14亿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深厚根基。‎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是因为始终依靠人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强调:我们党“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在党和群众之间建立信念纽带,用共同理想把人民团结起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树牢唯物主义史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最鲜明特点,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执政理念。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而提出来的大思路、大方略,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也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生动体现。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才能紧紧依靠人民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只有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力量,才能依靠人民推动“四个伟大”,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只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持续推进“两个革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牢记初心使命,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这生动诠释和集中体现了党的宗旨初心。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践行宗旨初心,总是和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切实体现。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宏伟蓝图,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落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上,体现了改革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的本质要求。同时,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切实成效,兑现了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走上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集中体现了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多次强调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热爱人民的鲜明立场和真挚感情,为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共同富裕不辞辛苦、殚精竭虑。‎ 筑牢人民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强调:“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当年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从政,就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展现了党的领袖、人民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领中华巨轮不断破浪前行。面对党内、国内、军内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全面深化改革,确立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梁八柱,谱写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改革新篇章;以“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以“为千秋万代计”的视野大刀阔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管党治党,锻造党的坚强肌体;以“天下一家”的理念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担当,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担当,生动践行了初心使命的内涵,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里程碑上。‎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树起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和光辉典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个体与人民的关系,以“我将无我”的境界投入伟大事业中。“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展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政绩观,要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定位在历史和人民的评价中,把人民作为最高裁判者和最终评价者,牢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为人民利益负重做事,真正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篇三)‎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并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无数青年为之鼓舞奋起,作为青年基层干部,更是要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信心,牢牢扎根基层为民服务,让青春不悔,让岁月不负。‎ 以理想之“料”扎根土壤。“愿望是汇集智慧的磁石,通往理想的征帆。”基层的工作从不轻松,经常风里来、雨里去,要吃得了苦头,流得了汗水,受得了“白眼”,坐得住“冷板凳”。但是青年干部却从不因此止步,只因他们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他们渴望成为扛起新时代奋进“大旗”的“后浪”,他们怀揣着共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宗旨意识,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理想和汗水为养料,将自身深深扎进基层的土壤中去。‎ 以本领之“光”向阳而生。“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谆谆嘱托和殷殷期望。“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基层青年干部要牢牢珍惜基层的工作机会,将身子沉下去,甘为孺子牛,从不断实践中练就真本领;问民忧,解民困,从和朴实的群众打交道中获取大智慧;苦中有乐,苦中有成,从艰苦的磨练中快速成长。青年干部在新时代要有新要求,用新本领展现新作为,新作为体现新担当,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以群众之“泉”灌溉结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基层年轻干部要将服务群众放在首位,一切工作只是为了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要常怀为民之心、谋民生之策、办民生之事、解民生之难。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将好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成为连接群众的“通讯员”,收集民意,上传下达;成为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员”,解民生之忧,惠民生之利。要在艰苦复杂环境中淬火成钢,奋力谱写新时代青年干部甘于奉献、奋发有为、振兴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