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生本走进历史,让我享受课堂
历史论文之生本走进历史,让我享受课堂 城关中学 洪进军 在我们身边,我们常听到学生说:历史课好闷,历史课就是讲枯燥乏味的旧事……也有老师抱怨:历史课是不被重视的,是次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是影响历史教学的最主要因素。当前新课标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连接,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吻合,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情感特点和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好、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等,这就是“生本教育”。 “教书育人”是我们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书”指的是教材、课程等学习的内容,“人”指的是学生,这是学习的主体,“书”和“师”都要为“人”服务。 一、历史课堂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 课堂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即是生态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 教师与学生。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做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否则就是“赤 裸裸的教育假象”。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业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构建的重要标志。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学生的感悟水平得以提升。中学生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一致是中学生的一种强烈愿望。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 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为使讨论常规化,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中的“生态位”,将座位的“行列式”改为“方块式”。在目前课堂环境条件下,这种“生态位”的改变,正是体现了生本教育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 因此可以认为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空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二、历史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方法 “生本教育”是当前教育界一个很盛行的口号,“生本教育” ,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育教学,就是要用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当今教育界,历史学科正越来越遭受冷落而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生本教育”对搞好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呢?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是当今历史教学模式仍未摆脱“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就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单纯的历史知识是很枯燥无味的,我们老师上课时要把当今时事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等课本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若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不会对课本知识感到枯燥无味了。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深挖教材,研究学生,贴近生活,带着激情投入到中学历史情感教育中去。 (二)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1.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身难忘。 2. 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3. 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4.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三)营造轻松自如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思多讲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它指出师生关系好,学生对教师信任,就会学得更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愉快教育。愉快教育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个师生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一种宽松感、安全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由于历史知识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实施愉快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提出疑义,营造发表言论的氛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综上所述,我始终认为,搞好中学历史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于教师能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即“以生为本”。课堂教学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老师,他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必定优秀;而一味“以我为主”,全不顾学生感受大搞题海战术的老师,必然不受学生欢迎,也必然在考试中,难以取得理想成绩。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会学得愉快,教得轻松,考得精彩!所以“生本教育”是搞好中学历史教学之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