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小学科学论文之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内容摘要】 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叫做“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做长辈的与其天天捕鱼给小辈吃,还不如教会小辈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去自谋其食。联想到我们当今的教育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间万变,教师根本就不可能把样样东西都学会了、弄通了再去传授给学生。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学生必须学会探究,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科学信息。“科学探究”虽然不是新生概念,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我们应该为学生 进行“科学探究”做点什么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一、 探究性学习重要性的再认识1、有利于激发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传统的对知识的讲授或者演示只能激发学生短暂的兴趣,使学习产生学习依赖思想,知识的获取受教育者和教材的束缚,没有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只有自己的探索,才可能不断发现新知,感受探究成功带来的乐趣。2、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精神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时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经历了对事物是非的研究历程,就能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识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科学精神的培养来源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能靠说教获取,所以只有学生的探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3、获得更多的科学方法经历探究过程的磨练,对于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能够清楚地了解和把握,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会提出假设或者猜想,会收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方法的获取对人的发展终身受益,探究性学习活动为科学方法的不断积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 组织探究学习的策略1、在一定的情景中引发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是问题的提出,会提问是探究活动的第一境界,可见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大胆自由地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如何让学生自发地产生提问,是我们每次探究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诸事的研究大都由兴趣而发,所以每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巧做安排,想办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在研究声音的活动中,我先给学生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再让几位同学躲到讲台的后面分别发音,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声音,课堂气 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很多同学争着参与。在活动完成后,我就让学生谈谈你对声音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这时很多问题就自然地从学生处涌现出来,如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都不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研究鱼的活动时,我在课前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有很多问题问老师:鱼为什么在水中老是不停地张嘴,它为什么不会浮在水面或者沉到水底?它是依靠什么游动的?这些问题的产生缘于课堂上教师的情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所以很具有研究的价值。2、强化对探究过程的指导有了探究的问题,对探究过程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的指导容易产生二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放任自流型,一种是包办型。放任型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当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后,就给学生器材、资料,让学生完全依靠自己搞活动,学生任意地玩,结果是目的不明,结论不清。包办型的指导是老师怕学生什么都不会,完全为学生设计好实验,让学生照着计划一步步地做,学生得到的是统一的结论,获得的是相同的方法。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在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尽可能多地想各种探究的办法,制订出个性化的研究计划,然后讨论研究计划,选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操作时教师要做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做到扶放结合。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上听了主题为“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 的探究课,老师的指导就相当的有水平,先是让学生确定一杯水的多少(根据烧杯的量取方便都选择了50毫升的水),再选择盐的用量,经过讨论确定一平匙,再讨论如何放盐,等到一勺完全溶解后放第二勺,最后讨论溶解食盐勺数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所以结果都相当的接近,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是一项有计划和目的的活动,有很强的科学性。3、发挥课外延伸活动的作用以探究学习为主的科学课,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收获,仅依靠科学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一贯意识是一节课内要完成所计划的学习内容,而一个探究活动的时间却常常会超出我们的预计范围,所以在探究的深度和时间上造成一定的矛盾。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一定要改变课堂是唯一学习场所的思想,在保证课堂上充分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课外的延伸学习,尤其是一些需要观察的种、养殖类项目更要引起重视,要培养学生课外长期坚持探究的习惯。学生在课外能自主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获取成功的一个显性标志,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关心。在物体沉浮的单元中,研究了马铃薯在盐水中会浮的现象后,给学生的疑问是马铃薯在溶解有糖或者味精的水中会怎样的疑问,这时依靠课堂进行探究的时间就不够了,必须布置学生在课外去实践来得出结论。学了沉浮的知识就要让学生在课外造造小船,研究船的沉浮规律。总之,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探究活动是无处不在的,课外的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注重评价和检查,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在科学的学习探究中,学生的自信心很多方面是来自于教师的鼓励。因此,在科学学习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我总是要求自己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也会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方面确实好,就给点鼓动性的评语。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 要使学生主动探究并形成习惯,对学生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检查是不可少的环节。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作业(包括动手操作的)我尽最大的可能予以检查,评分和登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自己活动的价值。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还是比较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在慢慢养成。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目录索引l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l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l 小学自然学科技能训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