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搭建科学探究平台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搭建科学探究平台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论文之搭建科学探究平台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莫焕霜  麻涌镇第一小学【内容摘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作为一线科学教师的我们,只有为学生搭建一个科学探究的平台,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引领他们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才能让学生探究性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才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不断提高。本文笔者主要从更新教育观念,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身探究;营造和谐氛围,唤起探究情感,让学生敢于探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注重课外延伸,升华探究活动,让学生勤于探究这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搭建科学探究的平台,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关键词】:科学探究       培养      探究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 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进行科学探究对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作为一线科学教师的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科学探究的平台,引领他们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从中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从如何搭建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这方面谈谈个人所做的几方面尝试:一、更新教育观念,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身探究。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促进其积极、主动探究科学知识。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却发现“重主科轻次科”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教师对于科学这门所谓的“次科”的教学只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极少甚至没有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科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镜头一】课堂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地听着;有的学生听得哈欠直打、昏昏欲睡……【镜头二】课堂上,老师拼命引导学生往自己预先设想的答案上靠,可学生费了半天劲,还是没能说出教师设定的答案。于是,老师失望而略显不满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们到底有没有动脑想的?”说完,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探究的本质是学习主体的亲历,由于学生缺乏亲历探究科学知识的机会,导致失去学习科学的热情,探究能力难以得到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参与者。”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就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看作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尽量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植物与环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我选取了学生极其熟悉的仙人掌和龟背竹作为研究对象,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生物园现场观察这两种植物,并完成以下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表 植物名称 仙人掌 龟背竹 生长环境条件     外部形体特征       学生观察龟背竹照片                     ‎ ‎ 学生观察仙人掌照片虽然仙人掌和龟背竹是学生很熟悉的植物,但学生平时很少会把这两种植物放在一起观察、比较。我充分利用学校生物园里现成的资源,设计了这次观察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科学知识的机会,把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仙人掌、龟背竹这两种植物的生长环境条件和外部形体特征这一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植物的外部形体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才能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二、营造和谐氛围,唤起探究情感,让学生敢于探究。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人们普遍认为:严师出高徒,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学生。师生之间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交流意见,这样的师生关系只能培养出无思想、无主见的“应声虫”,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思维表现得最活跃,探究欲望愈强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的我们,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手势,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敢想、敢说、敢做,敢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先出示一个盖紧盖子的饼干罐和一个工胶钳、活动扳手、长铁钉、螺丝刀,接着微笑着问:“同学们,老师这里的饼干罐的盖子盖得太紧了,很难打开。你认为使用什么工具和方法打开罐盖会更容易些?”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个叫陈振荣的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平时很少主动举手发言,这次只见他慢慢把手举起,于是我请他说说自己的看法。他说:“‎ 老师,我认为用长铁钉放在盖子的缝隙里容易把盖子撬开。”虽然他的回答不是最理想的答案,但我还是微笑着对他说:“你真有勇气,比以前大有进步,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且你的见解很独到。”后来我发现由于这几句称赞的话,一直在激励着他,让他增加了许多自信。他不仅在科学课堂上,而且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不仅能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悦,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且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探究的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及时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不断鼓励、表扬,带领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神圣殿堂。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愿意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探究知识。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 的学习方式。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把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能迅速扣住学生的心。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动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如:玩游戏、讲故事、猜谜语、表演魔术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平淡的教学内容变得新奇,能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由 “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生热情高涨地答:喜欢。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科学小魔术。下面请你们认真观看。我一边操作一边说:老师这里有一个空的玻璃杯和一张餐巾纸,我把餐巾纸紧紧地塞到杯子的底部,使它不掉下来,再把杯子垂直倒扣入水底。请你们猜一猜:杯底的纸团会湿吗?学生马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不会湿”,另一派认为“会湿”。(这时我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继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师:杯子里面的纸团到底会不会湿呢?你们光猜想是不行的,还得证实自己的猜想到底是否正确?谁来验证一下?    (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接着我请一名同学慢慢地把玻璃杯垂直拿起,让同学们检验杯子里面的纸团有没有湿?学生惊奇地发现:杯子里面的纸团居然没有湿。争先恐后地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杯中的纸巾为什么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杯中的纸巾不湿的秘密吧!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像固体那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但它占据一定的空间。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证实空气占据空间,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魔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探究杯中的纸巾没有被水浸湿的原因。四、注重课外延伸,升华探究活动,让学生勤于探究。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如果仅仅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这样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束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地区特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课外探究科学知识,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利于他们养成勤于探究科学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了《生命之水》这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我校附近水环境污染状况。有的学生走访了居住在河边的村民,了解得知:在河的上游有一家电镀厂,长时间把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中,使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还有一些村民直接把生活垃圾和粪便排放到水中。有的学生到河边进行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了水的污染状况,亲眼目睹了身边污染的河流,知道河的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现在变得混浊不堪,给沿河的村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直接的伤害。‎ ‎     到河边进行实地调查照片                        ‎ ‎ 走访村民照片通过这次课外探究活动,学生认识到目前我镇水污染情况非常严重,从而懂得要珍惜和爱护生命之水,在生活中要时时、处处节约用水。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生活与科学结合。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不要让探究活动随着下课的铃声响起嘠然而止,而是要拓展探究时空,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地延续下去。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总之,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也不是通过一、两次探究活动就能培养起来。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科学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引领他们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性智慧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探究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1.《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 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3. 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