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 ‎  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应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长乘以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展现出公式推导过程。首先,让学生用某一面积单位的小方块去摆满整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提出问题:谁能用比较少的小方块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想到:沿长方形的长摆满一排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经过这样几次操作后,教师再问:“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在摆的基础上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归纳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通过生动、直观的操作、感知,形成表象,进而抽象、概括,促进知识的内化。‎ ‎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进行判断、推理,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 ‎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不但想得清楚,而且说得明白。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说,把操作、思维、语言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教学时,根据学生情况,可适当设计一些发散性练习题,如一题多叙、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换条件、问题等形式的训练,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  三、重视学法指导 ‎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法的改革,也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例如,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有次序地观察有助于学生思路清晰,有条理的思考,有助于学生言之有序。教给学生观察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事物的本质。再如,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后,可教给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推出分数、比例的基本性质。还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思维方法,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四、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 ‎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能够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教育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大知识面,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设计也不能一刀切,应有基础题、变式题、综合题,应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在原来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  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许多差生的“差”并不都是由于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差生由于学得不好而对学习不感兴趣,丧失信心,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时更要注意差生的活动,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予以及时鼓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养成勤奋学习习惯,克服内在的惰性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  教学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