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

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刘明亮 本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小组, 我成了课题组成员之一,现将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 1 ‎、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 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 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有效性不高,课程改 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 十分重要的因素是; 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 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 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教学有效性和质量难以提升。 为此,研究和探索教学有效性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3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 ‎“有效性教学设计者”。因此,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的设计是教师专 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教师缺乏教学有效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 因而,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 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 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 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1 ‎、有效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 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 所谓教学设计, 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 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 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 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明确研究目标:‎ ‎1‎ ‎、探索并形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数的概念有效 性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 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切实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 ‎、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 ‎、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数的概念有效性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参照。‎ 三、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研究 ‎1 、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数的概念有效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 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 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 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 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 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 才能有效。‎ ‎2‎ ‎、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 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 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如何使数的概念教学的情境具有有效性, 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3 、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 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 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 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 几次试教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 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 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才刚刚起步,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研后教,在教中研,使课题研究真正起到实效性。‎ xx 年 12 月 27‎ 学习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王舟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 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教学设计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 课程的落实。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 问题。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探讨,我获益匪浅,在此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不管是确定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其实它都是要教师明确本堂课,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以 及解决学生什么问题。 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把握下面三个问题 一、立足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 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 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 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比如在引人各种方程的教学时, 我们可能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各种方程, 然后引入方程概念, 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挖掘教材 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思想的教学,都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把握一个总体的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比如在七下“ 4.1 二元一次方程”中例题教学,‎ 例:已知方程 3x+2y=10。‎ (1) 用关于 x 的代数式表示 y;‎ (2) 求当 x=2,0,3 时,对应的 y 的值,‎ 对本例题( 1)中的变形是已经学习过的整式变形,对于变形的结果就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而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 一性,刚好体现了一次函数由无数个对应点组成的关系,‎ 这也是两者 之间的一个联系,也是这两者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把握课堂 学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但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可能 都会事先预计好, 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课即时表现, 做出合理的处理。 比如在有些举实际例子时, 教师就要好好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如:在分析“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时,学生举例: 气球从一个平面吹成一个球体。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知识还不深入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强。 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当堂的分析, 假如这是教师要是没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活, 可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一起讨论,上网查询,暂时搁置等。总之要根据 学生的反应,适当地调节教学设计。‎ 题目:探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尝试 姓名:刘兴桂 单位:三水区西南街道刘本章小学 科目:数学 日期: xx 年 7 月 1 日 单位意见:(盖章)‎ 探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尝试 ‎【 摘要】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教学, 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本文从探讨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 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使课 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关键词 有效课堂;教学问题;运用能力;独立思考;有效状态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 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 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 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 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 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 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 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 一些体会和做法。那么 , 如何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小 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尝试 :‎ ‎1 、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 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 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 技 能。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的这种心理 特点,正确把握他们的认知需要, 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都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教学中, 如果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谜语、 故事或游戏, 并在这些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较数的 大小”时,我设计了“摸大奖”的游戏。全班学生分小组开展游戏,‎ 每人每次从小组的摸奖箱里摸出一张数卡 ( 摸 3 次) ,每人将 3 次摸出的数卡按要求 ( 第一次摸的数卡放百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个位) 摆成一个新数。然后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比较各自数的大小,‎ 组长把本小组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最后全班共同讨论、比较,并把 黑板上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找出“大奖”得主。游戏进行到 此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有的高兴,有的叹息,都迫切希望能再 做一次。我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变游戏规则 ( 第一次摸的数卡放个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百位 ) 再做一次,找出新的“大奖”得主。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潮迭起的游戏中 一次次被激发,他们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而 且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游戏的规则和结果, 发现了数字、 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变化规律。‎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认真钻 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 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 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 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 容应设计科学。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 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 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引起广泛的联想, 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 :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 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 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 2 倍多一些, 有的猜 3 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 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 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 得不到结果失败了。 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 4 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 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 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 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 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重视提问方法指导。‎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从儿童的好奇 、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 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例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 7÷ 3 , 58.6 ÷ 11 ,‎ 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 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 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 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 你发现了 ?‎ 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 : “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 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 给循环小数下定义。‎ 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就 无从质疑,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有 产生疑问的瞬间, 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 对于这些 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予以热情鼓励, “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 ”“说 错了,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在体温方式上可给予指导。如学生刚刚学习发问时,完全可以从小疑问开始 : 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讲?自己有没有掌握?通过老师讲的,发现了什么新 ?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 掘。。‎ 四、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把握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 内容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