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架设语文与艺术教育的桥梁
语文论文之架设语文与艺术教育的桥梁 经过近十年的辛勤耕耘,我校艺术特长教育已成为在省内外卓具声誉的拳头产品,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绩,是我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自89年零星招收音乐、美术插班生打开突破口,到92年开始成建制招收艺术特长班,迄今已向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纺织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知名高等学府输送了近200名品学兼优的合格新生,连续七年保持升学率100%。 但是,从进校的中考成绩来看,部分艺术特长生较普通生为低,到我校后又在专业课学习方面投入了较多精力,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不高,因此,如何提高艺术特长班文化课学习的效率便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写这篇文章,我仅想就自己带特长班的做法略陈一孔之见。 我和艺术特长班似乎结下了某种难解之缘。89年担任8601班(文科班)班主任时,班上招进了陈琪、郑军等4名音乐、美术特长插班生; 92届毕业生中又有我带过的周箐等同学报考音乐专业;96年回校时接任9505班(艺术特长班)语文科任教师,98年将这届学生送毕业后,又接了9808班(艺术特长班)。在这数次与艺术特长生的接触中,逐步摸索出一些对他们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毕业后仍和我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良性关系,认为从我这儿学到了一些东西,得到了一些启迪,提高了他们对艺术的审美鉴赏层次,将对其从艺生涯产生有益的影响。 实际上,这其中并无玄妙。我体会,关键在于把准了脉搏,架通了语文与艺术教育的桥梁。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与艺术类学科的天然联系更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以“琴、棋、书、画”为君子四美,认为这是陶冶情操修养品性的必备之学,博学鸿儒往往精书画、通音律,其中还不乏丹青妙手、丝竹行家。因此,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常有“诗、歌并称”、“诗、画同源”的提法。在这里,文学之于艺术,直如珍酿之于盛馔,阙之即失精髓、少神韵,使人顿生莫名之憾。 这样的关联给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便利。我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就是将语文知识与艺术轶闻挂钩,从他们熟悉的事物着眼,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记得刚接手9505班时,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萎靡不振的样子确实令人心焦和失望,和他们一交谈,观点还很明确:“语文学不学差不多,考不了高分也低不到哪儿去,倒不如多花点时间攻专业。”鉴于这种情况,我的第一节课出乎他们意料地从课本一笔宕开,和他们侃起了鲁迅和几位青年艺术家交往的故事,先生的点拨指导使后者得以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辩识真伪,高屋建瓴地把握艺术方向;侃起了老舍和胡潔青书画相识,相濡以沫地在文坛艺坛共创辉煌的动人往事;侃起了弗雷德里克·萧邦在落魄之际与法国女作家乔治· 桑不期而遇的浪漫情爱,点燃他难以自抑的内心冲动,以火山爆发般的创作激情奏响了名曲《升C小调谐谑曲》;侃起了当代才女刘索拉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宿舍的陋室里鼓捣她的前卫作品,推出了令世人瞠目惊叹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而她的同学瞿小松、谭盾、叶小钢在与她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的碰撞、交流中,灵魂受到震憾和洗礼,音乐创作如井喷之势,在80年代末相继成为中国乐坛的顶级人物……这些鲜活的事例向学生们展示着文学的力量激活艺术创造的强大动能,文学对艺术家潜移默化的启迪引领着他们的心灵走向更为崇高的境界。文学和艺术在真正大师级的艺术家那儿,总是得以水乳交融,成为催生传世杰作的酵母。正如康定斯基所认为的,绘画有两种:一为物质的,通过视觉的神经刺激来感动观者,这是外在的;一为精神的,通过心灵的激荡产生内心共鸣,这是内在的。音乐也是如此。假若没有坚实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取得艺术上的成功的。 我发现学生在听我闲聊的过程中视线慢慢集中起来,眼神慢慢亮了起来。我知道他们进取的神经被触动了。当我话锋顿转,将他们在不知觉间带回课堂内容时,他们已尽扫颓丧,精神焕发。 显然,仅在此打住是远不够的。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我的第二步紧承上一环节,从学生擅长的技能入手,使课堂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活跃自由平等的气氛,达到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除了常规讲读课外,我不断引进阅读课、讨论课、朗诵课、录相课、多媒体课等多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型,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自导自演课本剧、编排即兴小品、策划分组辩论会、给课本人物勾勒肖像漫画……这一切,都较普通班的学生来得投入,来得传神,以致使我都难免受到感染,为之陶醉。 一次,我给学生上《纪念刘和珍君》,讲到鲁迅先生述及刘和珍君外貌时,只是反复强调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我问: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到底是什么模样?先生强调其形象特点有何深意?此问一出,班上20几位美术生不约而同拿出纸笔,刷刷几下勾出心目中刘和珍的形象。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通过想象在画面上“复制”的刘和珍也各具风采,有几幅确实到了酷肖刘和珍遗照的程度,经同学们传看评选,才推出其中一幅为全班“代表作”:画中的刘和珍留着齐耳短发,穿中式斜襟女学生装,面含微笑,温柔漂亮而不失洒脱干练,善良沉稳中透出坚毅果敢。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为这样一位优秀青年无端遇害而出离愤怒的情感波涛,正是在前文肖像描写的铺垫后一泻而出,凝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惊雷。睹画忆人,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这种运笔行文的技巧了。 又一次,点评朱自清的精典名作《荷塘月色》,学生对“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理解不能到位,我正思索用合适的语言来略加描述,一位音乐生自告奋勇,跑回寝室拿来古筝,当场献奏一曲。琴声悠悠,清音袅袅,如语如诉中,我们已朦胧看到那位不甘灵魂扭曲而又无可奈何的诗人痛苦的身影。至此,学生已进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一切语言都成为多余。 通过一段时间有计划的教学,9505班学生渐入状态,在语文学习方面慢慢开窍了。借助其对音响、旋律、画面、色彩的敏感,我循序引导他们在语言文字的迷宫里探幽发微,拓展对文字表达的领悟力,进而引导他们勤于动口、动手、动脑,将自己的理解最终转化成流畅自然的心得文章。当他们读着《口技》、《威尼斯》、《明湖居听书》,品着《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惊诧于文字再现艺术作品的妙到毫颠的表现力时,他们开始着迷于写作了。乘此,我组织学生在教室后墙上办起了“文苑精华”习作专栏,张贴学生每周的作文、周记,推介时文精品、古典名篇、报章摘要。至学期末,由学生自己评选“最佳作者”、“最佳习作龙虎榜”,然后我一一题词赠书以示奖励,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写作时的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其间,最为轰动的一次是在高二下学期,我让他们尝试写一首新诗,结果让我大开了一回眼界:个个挖空心思,力求独辟蹊径,别出心裁,不少人拿出了令我称绝的作品,个别诗句尤其妙不可言。那期诗歌专刊,我特意保留了两周,让他们自己有时间去慢慢咀嚼回味。 成果在毕业年段显现出来。三年系统磨砺加上冲刺前的双基强化训练,使学生在高考中如鱼得水,特别是对较灵活的题目,他们甚至有比普通生更好的表现。98年高考,艺术班语文均分达到100多分,高分率达20%以上,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 时间流逝,我们年复一年地送走一届届学生,他们中有不少已从高校毕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才智。每年,读着他们从四面八方的来信,的确会涌起一种桃李满园的自豪和欣慰。在信中,他们总不忘提上一笔:语文能力对他们如今的工作有着莫大的帮助,当初打下的牢实基础令他们受用无穷。 学生的反馈是最好的奖赏。看来,面对今后的学生,我该进一步探索如何适应新的学情,为他们搞好语文学习继续搭桥铺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