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古诗文教学要读出“五味”
语文论文之古诗文教学要读出“五味”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你会发现:每个单元都有古诗词教学。看来,新教材再次将古诗文教学摆在了重要位置。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没有一个中国人(包括没有机会读书的人)不受他的影响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格言,传遍穷乡僻壤,市井俚都。从私塾、学院到新制的学堂,莘莘学子哪个不为之心动,哪个不款款吟诵。其丰厚的积淀,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的重要功能确实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劳的。那么,古诗文究竟怎么上?是纯翻译、纯解剖,还是满堂灌、死记硬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新作了更明确的界定。因此,教学古诗文必须改变以往做法,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本来面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那么,究竟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效果最佳?如果将“读”简单理解为唏哩哗啦的“狂喊”一阵,势必歪曲“读”的本义,一堂好的“读”课,教师应该在“读” 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都要潜心构思,精心布局,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 读,就要读出韵味。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他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读,就要读出情味。 “情者,文之经;词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此立文之本源者也。” 再扩展开去看古诗文的内容,也不外情、事、景,三者之中,情也为本。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如在诵读《小池》一诗时,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组合的那种美,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容易激起诵读的欲望。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山水诗。在教这首诗时,首先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庐山风景图”:香炉峰冉冉升起的白烟,白烟漫飘在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气势磅礴的瀑布,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世界里,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 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在后来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神游于沈复的童趣之中,感受一个有情趣人的快乐。这是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 读,就要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写到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教师可以重点和学生一起探究——诗人在枫桥夜泊的时候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尤其后两句,请学生想象动静结合的意境: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从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让学生欣赏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学生在诵读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声朗读,加深记忆。 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他是用清丽的文字在编织着画面,文字的风格正暗合作者的旨意。这达到了读的第三个层次。 读,就要读出品味。 读古诗文要达到的第四个层次,就是要学会赏析,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一点“品头论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它要求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获得欢欣愉悦。这是一种心智互动的活动。它要求学生有前面的“三读”为基础,积极主动地投身作者构置的艺术图景,参与作者提供的以文本为基础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修辞辨识,画面欣赏,思路体会,情感体味,风格指认,意境探求等多个方面。譬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学生可以任挑一个角度赏析,或品味诗中字词“清”“白”“急”等的妙处,或品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或体味“猿啸哀”“鸟飞回”的伤感与凄凉。其中,有学生这样赏析的:“整幅画面是黯淡的,它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准备或已经跳出作者构置的精神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读,就要读出余味。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读古诗文也能读出这种味道。“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古诗文要多读,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抒情表达感受,用吟诵勾通情感,用赏析创新思路,这些都是读古文值得一试的好方法。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我在上完古诗文后,要么让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内容,要么用一句简洁有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觉,要么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要么让学生续想文后的内容…… 学生参与踊跃,情绪高涨,常常妙语连珠,令人惊讶。如诵读送别诗时,可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相同点、不同点,细细分析,加以区别,从而掌握这一类诗的特点。再如诵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不仅要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悲壮血性的精神,更应该联系历史,找出和他一样的英雄人物,对他们的事迹加以研究讨论。使学生从中也得到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从而也就向更深层次发展了。诵读古诗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文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写读后感写体会,用对联概括或名言警句来提炼主题等。学生是真正自己思想的主人,智慧的主人。这精彩的浓缩的精华,像一朵不败的鲜花,开在学生心中,储存在记忆的宝库,时时引起回味。这是读的最高境界。 古诗文教学果真能有让学生读出“五味”的一天,那也是我们读透新课标,用足新教材的那一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