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计划总结之《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语文计划总结之《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教者,如果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善于捕获这些“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将因迸射生命的活力而演绎许多精彩。循着前人的足迹,我尝试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努力践行着 “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让我感触颇深。‎ ‎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在设计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质疑、探究,在质疑探究中感悟体验,学生的情感曲线始终起伏跌宕,灵动的火花频频闪现,美丽的情感在朗读中飞扬,教学上收到了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  一、自读促思,表层质疑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及时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会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他们不断地去钻研新知识。‎ ‎  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课文中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那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很难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我觉得运用一般的讲读法,肯定让课堂索然无味,效果不佳。因此,我在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后,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与课文经过初次碰撞,纷纷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大娘、大嫂、小金花与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志愿军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大娘为什么连自己的小孙孙都不顾,而要去救伤员?”、“为什么课文中说是比山还高比水还深的情谊?”、“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到底是怎样高的代价?”、“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停留片刻,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做了些什么?”……课伊始,趣亦生,学生的学习激情被调动起来了,思维开始活跃,这为课文的后续学习作了铺垫、埋下伏笔。‎ ‎  二、选读探究,感悟深情生成源于质疑。《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因此,我抓住学生大胆质疑的这一良机,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开阔视野,拓宽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 ‎  在学习课文前三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读其中的一段,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课文的中心谈感受,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有位同学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向同学们讲述了志愿军妈妈柳梅和朝鲜姑娘韩桂芝的故事,这样的交流,使学生对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到底付出了怎样高的代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教学至此,我觉得抛出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的“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停留片刻,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做了些什么?”这个问题应是个绝好的时机,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不但通过书上的例子发挥了想像,还纷纷讲述了课外搜集的志愿军感人的故事,如:著名的战斗英雄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烧死;罗盛教奋不顾身地救落入冰窟的朝鲜儿童;杨育才率领侦察小分队奇袭“白虎团”;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课外查阅的资料如同新鲜的血液在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中跳跃,这“意外的通道”不仅补充了课文中的空白,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在激动之余,我深情总结道:“是啊!在两年零七个月的战争中,一共有两百多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三十六万人把热血洒在了朝鲜三千里江山。难道说,这样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怎能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学生的情感再次受到冲击,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对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有了更深的感悟,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 ‎  三、研读课文,深情话别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  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我感觉到学生已经能准确地理解和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了,此时何不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来个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情话别呢?于是,在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启发道:“课文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在依依惜别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会有许多话要对志愿军说,请同学们大胆展开想象,模仿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语气写写对志愿军说的话吧!”在学生的仿写练习中,有的孩子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娓娓道来,有的根据课上交流的资料侃侃而谈,其间蕴含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感人肺腑。接下来,我组织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内容穿插进课文中,与课文进行组合,先在小组中分角色话别,再挑选写得最优秀的段落在全班展示,就这样,一个声情并茂、难分难舍的志愿军与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的深情话别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波浪起伏。‎ ‎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最需要的是那种将自身投入文本的激情、对教材的把握和感悟能力,教师的激情和感悟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会因生成火花的绽放而闪耀灵动的光彩。当然,要想造就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的课堂,除了教师课前作好精心的准备,反复琢磨教材,将文本的内容完全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外,还需教师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引导学生体验新的学习方式。我想:做到了这些,就能伴随浩荡的课改春风,一路前行在春光无限的教研之路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