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教育心得体会:怎么看待国学活动的如火如荼
国学复兴以来,各大中小学校国学活动繁多,如火如荼,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活动内容大同小异,并无新意,也无效果。 举个例子,我们的“国学周”长这样: 先通过中午广播告诉孩子们,国学周轰轰烈烈开始啦! 接着各种特色活动轮番上阵,比如“国学沙龙”会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给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和汲取国学知识的平台。 比如中午广播会有一些国学相关的内容。 最终是一场演出。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好几周的孩子们,纷纷登台献艺,领导讲话总结,国学周顺利闭幕。 这样的国学活动,到底能否给所有孩子带来国学启蒙?提升他们对国学的浓厚兴趣? 答案很显然。 这样悬在半空中的国学活动,真正参与其中并受益的孩子寥寥无几,大部分孩子都处在观望,看热闹的境地。还没真正品出味儿来,活动已经到一周的尾声了。 怎么才能让国学活动落在实处? 我觉得“校园国学周”还远远不够,国学活动的正确打开方式一定是:诵读。 非诵读无以深入人心。 不管国学活动多么丰富多彩,内容多么五花八门,但最最基础的诵读活动绝对是无法绕过的好方案。 为什么国学教育必须依赖诵读? 首先,国学的教化功能依赖诵读。 曾经,我也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在集体中开展国学活动,真正让每个孩子受益,除了让孩子们诵读以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经典为什么一定要诵读出来?有没有别的方式,既能让孩子们懂得,又能记住,还能自觉在行为中践行? 后来,我发现,确实必须有诵读这个环节,不,不仅仅是有,而应该是必须“大量有”。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和别的非诵读学习方式(比如看图、表演、讲故事等等)不同,诵读是把经典变成学生口中所说,脑中所想的唯一方式。 所言即所思。 诵读的内容通过语言方式,影响思考,读的内容成为孩子大脑记忆的一部分,留在潜意识里。潜意识则可以无需通过意志的导向,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思维和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多次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渐渐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他的大脑就已经留下这部分潜意识在某个角落,他也就会真的觉得“学而时习之,乐乎”。 类似传说中的“洗脑”。但这份“洗脑”的任务是交给古代圣贤带孩子完成的。 这就可以解释很多老师反映的现象:带孩子读经典后,孩子在行为上,性情上,多多少少都会发生一些让人欣喜的变化。不断诵读经典,孩子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变得温文尔雅,陶冶性情,让心灵向上,向善,向美。 作家长和老师的,只需要跟孩子一起“被洗脑”,多陪孩子一起读经典,教育就会变得如此简单。 其次,国学的工具功能依赖诵读。 诵读国学对孩子的识字、阅读促进的功能,开发右脑的功能,不再赘述,前面好几篇文章已经说得很详细。 s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