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倾听心灵的呼唤--小学低段音乐合理利用心理学效应的实践研究
音乐论文之倾听心灵的呼唤--小学低段音乐合理利用心理学效应的实践研究 案例引入:《动物说话》 师:小朋友好! 生:老师好! 师:当我们用自己的语言相互问候的时候,你们可否想到,大自然中的万物也都有它们自己能够听懂的语言,也能像我们一样讲话。同学们可以试着模仿你们熟悉的声音。 生1(举手):呜——呜—— 师:谁能告诉老师,雨是怎样说话的? 生2(举手):哗啦啦——沙沙沙—— 师:大海会说话吗? 生3(举手):唰——唰—— 师:在一条美丽的小河边,住着四个好朋友:小鸡、小鸭、喜鹊和青蛙。瞧!他们正亲热的说话呢! 师:小鸡说话叽叽叽。看!这只可爱的小鸡正在向我们打招呼呢!(示范:叽 叽 叽叽 叽,提示小鸡说话的节奏。) 生(齐):叽 叽 叽叽 叽 师:小鸡说话叽叽叽(面向个体) 生1(未举手):叽 叽 叽叽 叽 师:小鸡说话叽叽叽(面向个体) 生2(未举手):叽 叽 叽叽 叽 案例分析 这个片段使我很受启发,主要是在教师对回答问题学生的调控上。一般在公开课上,教师都会避免请一些后进生回答问题,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很容易使他们错过一次锻炼的机会。我想这些后进生应该比优等生更需要这种机会,在有其他教师听课的场合,他们的思想会比平时更集中,所以参与的效果会更好。 我认为这位教师在这方面合理的运用了心理学规律(霍桑效应),处理得比较好,她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想要什么。a、在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上让好一些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起到榜样和鼓励的作用,也给予优等生以发展的空间;b、而在一些浅显的问题上则把机会让给那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 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如能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一定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这深深地激发了我对心理学运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兴趣。一、理论支持 1、概念界定 小学低段音乐合理利用心理学效应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遵循心理学规律,把握心理学特点,运用心理学效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研究原则 a、合理性原则:所采用的心理学效应要合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同时还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b、多样性原则:心理学蕴涵了丰富的规律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其科学成果,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心理学效应,实现因材施教。 c、更新性原则:由于心理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产生着新的心理学规律,所以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依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二、实践策略 1、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人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也许并不敢大胆参与音乐活动,他们就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 。其实每个人都有爱表现的一面,只要在表现中体会到了满足和快乐就能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多提供机会给那些不自信的学生,让他们多一些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在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掌声中慢慢建立信心,从而培养积极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从调整课堂座位、提供展示空间、加强小组合作等方面入手。 调整课堂座位——课堂当中的学生坐位是很值得科学研究的,相对来说前排与中间位置的学生由于受到老师目光扫视的机率比较多,在参与度和注意力上也会相应的较高、较集中。所以可以试着让后进生坐在教师的视线密度比较高的位子,让他们觉得自己始终在老师的眼里,始终有老师的关注。而决不能听之任之。 提供展示空间——对于那些平时很少受到关注的学生,更要提供给他们个体展示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到“受重视”的快乐,体会到自己的重要。二(3)班的有位学生,语数成绩相当不理想,平时就显得很不自信。但我发现他的音准还不错,于是在课堂上经常表扬。有一次在我的“蜜糖攻势”下终于站起来为大家演唱了一曲,他唱得不错,同学们都主动鼓掌,那一刻我真的看到了他眼里的神采。 加强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组成员数相对班级而言比较少,在小组活动时每个学生都会有更多的机会讨论、参与、实践。特别是那些举手发言少的学生,在小组里总是显得相对活越一些。教师在分组时还要注意人员结构上的协调。 2、 通感效应 “通感效应” 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的特性把它与之相关的舞蹈、文学、美术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成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发挥一切意向之间的交错与混合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作品。可以借助视觉、借助语言、借助场景等来发挥“通感效应”。 借助视觉—— 是指“以图像、画面等方式使音乐成为可观察的形象。”其中卡通片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音画结合体。故事里的人物诙谐、生动,再辅之以形象、立体的音响效果,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学唱歌曲《井底的小青蛙》前,我让学生欣赏了卡通片《井底之蛙》,学生在体验了声像的完美结合后,那只“单纯”的小青蛙就在脑海中升成了,从而激发了对歌曲学习的无限兴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带给学生更真实体验。) 借助语言—— 指的是“以语言文字描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情节。”比如在歌曲《春天里》的歌唱教学前,我以这首乐曲为背景音乐,缓缓道来:“当春天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万物便宣告了它的苏醒。你看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正悠然自得的飞来,它们左顾右盼,蹦跳雀跃,似乎在欢迎春天的来临。远处的花而竟相开放,树芽也悄悄的探出了它的脑袋……”学生便如痴如醉地进入到了春天的世界,使他们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有了深刻的理解。 借助场景 ——是指“像戏剧舞台一样,用简单的道具和人物造型创设故事场景。” 比如在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时,我用墙上贴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图,有些指针甚至是可以活动的,一旦配上了《在钟表店里》的音乐,学生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非常实用的一种形式,能更容易的使学生进入角色。 3、 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成人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 领:我很棒!( X X ) 众:你很棒!( X X ) 领:你也行! ( XX X ) 众:我也行! ( XX X ) 动作暗示——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 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另外教师的课堂展示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及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投入程度上。三、成效与反思 成效 1、 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利用心理学效应的合理利用,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舞台,培养了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赞许,从而慢慢建立起了信心;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认识到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对音乐学习由衷的兴趣。 2、 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学科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是一切其他教学目的的基础,只有把握住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实现更深层次培养目标的的实现,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心理学效应的合理利用,更为强调学生个性品质的差异,让教师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不同心理因素,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贯彻实施。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欲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 3、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可持续性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利用心理学效应的合理利用,使学生在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不知觉的感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克服了胆怯、依赖、自卑等不良的心理障碍,排除了与学习心理状态不相符的因素和负担。逐渐学会了自我鼓励、自我暗示、勇于行动、不怕失败。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和学习兴趣的深入提高。让学生真正的成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健康个体。教师提供给了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形成了从容自信的积极心态,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这对学生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反思: 1、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了音乐学习的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第斯多惠也说:“科学知识不应该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他们。”但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更多是教师考虑如何“教”,而忽视学生作用的发挥,学生缺少参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心理学效应,就真正的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更广阔的展示舞台,而音乐正是体验的艺术,参与的艺术,所以学生能从中深深的体会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是平等的,每一位学生都被鼓励积极的进行音乐学习、音乐创作,没有负担,没有顾虑。在这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每个学生都拥有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不仅如此,学生自身也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确立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胆的参与学习,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2、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确保了学科的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心理学效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体现在两方面,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音乐具有抽象性,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那么直观,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利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心理学效应的合理利用,把正确的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提供明确有效的引导提示,给予亲切的安慰鼓励,成功的体现了指导者的形象;低段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无意性注意为住,集中注意时间不长久。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心理学效应,正是针对了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分析了他们的心理结构状态,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的轻松学的主动,从而实现了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而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有着最直接的联系,科学家分析教学效果等于教学效率乘以教学投入,即: 教学效率 x 教学投入 = 教学效果 可以说当“教学投入”不变时,教学效率就完全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等同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学生的心理健康,打下了持久发展的基础。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信、果敢的综合人才。“谦逊”不再是绝对的美德,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有时需要自我表现,学会当仁不让。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状态健康的心理,是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都会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和偏狭的。小学低段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于心理学效应合理利用,让学生在音乐技能知识的学习中,表演创作的体验中,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潜移默化中形成勇敢、乐观、大方、求新的健康心理品质,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问题: 1、 人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社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所以人的心理状态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变化,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也不断提高。因此心理学的实践经验并非一成不变,怎样在“变”与“不变”中求得平衡将是一个困扰。 2、 运用心理学规律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能甚至无形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是一个连续递进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循环实践,所以在课外也应该有合理可行的措施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巩固提高研究效果,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与实 参考书目:《音乐新课程标准》《心理学理论》《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