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时代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五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新时代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五篇

‎2020年新时代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网评热议五篇 ‎【篇一】‎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近日,中央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家长直言,早该加强了;有老师说,这下子有了“尚方宝剑”;还有其他网友称,当下全民战“疫”的特殊时期,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劳“疫”结合,切实如需。‎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但是,毋庸讳言,与德智体美相比,劳动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一直低迷,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以至于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现实中,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干,怕累着也怕浪费学习时间;一些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成“摆设”,经常被占用,还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适得其反;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学生来说,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劳动知识、收获一些生活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不仅能深刻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而且能够涵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不仅可以磨炼顽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而且能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更加自信快乐地面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而且更有能力、更有勇气开启今后的幸福人生。‎ 劳动是创造的基础,是人成长所需之课堂。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三管齐下,共同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按下“快进键”。‎ 学校是主阵地,应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注重系统培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一些与家政、烹饪、手工、园艺、耕种、饲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养服务等相关的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形成自觉参加劳动,学会诚实劳动,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 家庭要多注重日常养成。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朱子家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一定要多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舍不得”,要把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让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小到整理书桌房间,大到参加家务劳动,从点滴处培养劳动意识,在经常性的家务中养成劳动好习惯。‎ 社会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除了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实践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强化舆论引导,积极涵育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消解“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陈规陋习。比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人民解放军、社区干部、公益志愿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昼夜奔波在抗疫第一线,坚守岗位,不胜不休,为阻击疫情贡献着实实在在的力量,创造着一个个高光时刻,他们不仅是最值得敬佩的逆行者和坚守者,更是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奉献者和担当者,理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厚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赞美和学习的榜样。钟南山、李兰娟、陈薇院士这样的“侠之大者”就是我们应该追的“明星”和“偶像”。‎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一个小时劳动教育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东西还要多”。期待劳动教育越来越实至名归,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成风气,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更期待学生们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多动手实践、多出力流汗,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过程中,享受到劳动的快乐与成就,用双手成就美好的人生。‎ ‎【篇二】‎ 在教育实践中,“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还要清醒的认识到,五育并举应该有主次、先后和侧重之分才能更好地、有计划性的开展,才能真正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出了后天的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那么,在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谁为先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劳动为先”原则。一是因为劳动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劳动才能自己动手解决自我需求。二是因为劳动能力是融入社会的基础,社会需求是通过全社会人的劳动实现的。三是因为劳动改造人的世界观,通过劳动才能知道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从小培养尊重劳动的良好思想品德。四是因为体力的劳动能够锻炼人的体能和意志品德,将来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作贡献。五是因为劳动培育人的情操,感悟生活的真谛,使人懂得感恩。为此建议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素质教育的“五育并举,劳动为先原则”。‎ ‎1、科学界定劳动教育的内容,根据儿童少年不同年龄的段的特点,制定不同年龄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如: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自愿者)和生产劳动(工业见习,农、林、牧、渔生产);制定劳动教育工作计划。‎ ‎2、遵循儿童少年的生长特征,制定可操作性的劳动课程实施计划,要确保教育学时,杜绝逃避,建立评价体系,纳入学籍档案,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 ‎3、严格评价标准,组织家长参与对劳动能力评价考核,给予评价等次,并设立奖励制度,形成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总之,“五育”并举的教育方略,只有实行劳动教育为先的原则,才培养儿童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品德教育向来都不是抽象的,生活的内涵需要去体会才知。德育并不能产生于空洞的说教,劳动为源,劳动为根,知识文化艺术是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未来要从少年抓起。‎ ‎【篇三】‎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幸福。今天强调劳动教育,不单是要教会学生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树立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劳动价值观,为人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石。‎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这份文件是党和国家立足新时代对大中小学生加强劳动教育进行的整体设计,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用以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范畴之一,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今天强调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不单是要教会学生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从而奠定人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活动的前提,作为生命存在的人要解决吃、穿、住的生活问题,必须从事生产劳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第二,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们之间又结成了生产关系。第三,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是精神、意志、神灵,而是人的劳动实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的物质生活,也充盈着人的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真正的幸福应该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建立在努力奋斗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离开了劳动创造,幸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幸福的本质应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体来说,幸福就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的统一、眼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有人说幸福是物质欲望的满足,有了票子、房子、车子等就幸福了;有人说幸福是资源占有的得意,有名、有利、有钱、有权就幸福了,等等。其实,这都是对幸福片面化的误读。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人生必需,但物质欲望永无止境,旧的欲望满足了,总会有新的欲望冒出来,循环往复,就会堕入“欲望—满足—欲望”的怪圈,欲望满足了就空虚,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人生就在空虚和痛苦的钟摆间欲罢不能。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裕,一些人的劳动观念出现了偏差,比如,只想不劳而获、投机暴富的病态心理,好逸恶劳的“啃老”‎ 观念,等等。尤其是一些大中小学生把劳动与劳累、痛苦联系起来,视之为休闲和享乐的对立面。这些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加强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劳动价值观。‎ 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劳动,不仅为幸福实现提供物质条件,而且劳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劳动不仅能为个人创造美好生活,也能给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身处新时代,让我们积极践行正确的劳动观,浇灌幸福之花,实现自己的时代担当。‎ ‎【篇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对教育发展、也是对学生成长的目标要求,但多年来,“劳”的要求落实一直是弱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对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人才培养“五育”并举中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 曾经,对中外学生生活独立性的热烈讨论,引发人们对我国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不容回避,在应试教育情形下,家庭劳动教育弱化、学校劳动教育淡化、社会劳动教育虚化,导致有的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强化劳动教育措施、营造崇尚劳动氛围、培育劳动技能,是我国教育发展一道紧迫的“必答题”。‎ 重视劳其筋骨,力戒四体不勤。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加之网络时代对以颜值和娱乐为代表的流量明星的崇拜,一些青少年陷入“一夜暴富”“一夜暴红”的误导中,远离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谆谆告诫和切身行动。强化劳动教育,要在全社会摒弃不劳而获的观念,营造投身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突出对普通劳动者劳有所获、劳有所得的价值观宣传,引领青少年崇尚劳动、能者多劳,自强自立。‎ 重视劳动生活,减少虚拟生活。当今青少年沉浸在虚拟网络空间的时间长,对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人间烟火体会不深,“五谷不分”“不辨菽麦”的现象不在少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劳动教育并非要与网络虚拟空间绝缘,而是不能让学生脱离劳动远离真实生活,体会不到劳动艰辛,感悟不到生活冷暖。加强劳动教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时空场景鼓励学生参加劳动,体验真实生活,引导他们从网上回到网下现实中来,掌握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在劳动生活大课堂中历练成长。‎ 重视功劳体验,不能宅在家中。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远离乡土导致减少劳动、轻视劳作。劳动教育既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实践问题。常态引导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劳动教育时空场景不实、劳作体验不强、经历感悟不深等问题。不同阶段学校教育都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工矿车间、街道社区,让他们在脚踩泥土芬芳中、在田间挥洒汗水中,体验劳动的欢乐,提升劳作的技能,感知劳动之美,实现自我锻炼提升。‎ ‎【篇五】‎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我校学工干部认真学习《意见》精神,纷纷表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委学工部部长王文博表示:“《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练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意见》要求,结合学校‘学生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中‘劳动育人深耕行动’,出新招、出实招,进一步帮助广大学子树立正确观念、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曲云峰表示:“为让广大学生深刻明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和‘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劳动育人与资助工作相结合,注重引导受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感恩和责任担当意识。依托勤工助学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清华表示:“劳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意见》的颁布实施代表着党和国家对于劳动教育有了更为明确的新时代要求。作为农林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我将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劳动教育的中心环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农学学科特色,结合农业、农时、农事的需求,引导学生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农业生产一线,做到宜农则农,在实践锻炼中磨炼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让广大学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园林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文良表示:“《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意见》为指导,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中,构建科学劳动教育体系、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使青年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中,历练品格、增强本领,从而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林学院学工秘书赵昂谈道:“《意见》的出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劳动教育从此有了硬指标。作为林学院辅导员,我将带领广大林学类专业学生坚持每年持续超过2个月时间在森林或者试验示范站完成种树、除虫、植物检疫等实践,把专业课堂、劳动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的同时,用专业知识助力于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喜欢的‘必修课’。”‎ 信息学院学工秘书王淑珍表示:“作为学工干部,我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同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的劳动观念,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依托学校文明教室创建、三夏劳动、义务支农支教,计算机义务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塑造学生担当社会责任锐意创新的劳动精神,让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明白实干兴邦的道理,运用信息技术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贡献个人力量。”‎ 机电学院辅导员李明月表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要努力为学生劳动搭建平台,统筹校内资源,完善勤工助学岗位设置,让学生在日常劳动中领悟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涵养劳动情怀;要筑牢校外劳动育人阵地,充分发挥校友优势,用好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资源,特别是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学生社会责任;要用活用好新媒体,结合学校文明教室创建工程,对各项劳动活动和涌现出优秀榜样进行宣传报道,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让劳动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 化药学院辅导员张建伟谈道:“大学生既要学好专业基础课程,也要学好劳动这门课程。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大学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关口,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知识武装头脑、积极实践、热爱劳动,在实践中用辛勤劳动练就专业本领,做到学业和技能双丰收。”‎ 人文学院兼职辅导员李健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总称,青年大学生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参与社会调研、法律援助、公共管理等,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社会建设,真正在学思与知行中做到有机统一,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植保学院2019级本科生牟颖谈道:“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深深烙印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作为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深刻的体会‘一份汗水,一分收获’,培养我们坚持不懈的能力,引导我们走出象牙塔,自信从容的面对社会的磨砺。”‎ 动科学院2019本科生赵家悦表示:“千百年来,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重要途径。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认真接受劳动教育,积极践行劳动精神,在文明教室创建中积极参与,在工程训练中虚心学习,在疫情防控中主动作为、热情奉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