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初探
物理论文之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初探 物理论文之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初探 物理论文之物理课堂教学导入初探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端质量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一般来说每节课的前十分钟,学生都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如果这时教师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导入新课,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上课前总是板着脸,每天重复那句简单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来进入新课,那么学生就会充耳不闻、若无旁人,也就很难引起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没有兴趣的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物理课的导入方式很多,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来导入新课物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也说过:真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想学好物理。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一堂课的导入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中学生见多识广,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没有多大兴趣,而对于一些新奇、奇特的事物感兴趣。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创设一些与学生常规认识相反的物理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以利用实验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一个大铁锁悬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将它拉至偏离竖直位置,紧靠自己的头,在学生目不转睛时,把铁锁放开,铁锁开始运动。下面的学生为老师捏了一把汗,不知老师能否避免这一“劫难”。然而老师却稳如泰山的站着一动不动,铁锁摆回来时并没有碰到老师的头,这一场面吸引了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的思考其中的奥秘,从而为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做实验以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手抓子弹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驾着飞机在天上飞行时,突然发现他身边有一样像毛毛虫的东西一直跟着他,他顺手抓住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故事讲到这,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空手可以抓住子弹呢?从而产生了探究欲望。不论通过哪种方式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都应该注意使情境指向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二、利用物理学史和科学方法等人文素材来导入新课物理学中有一些知识很难通过实验展示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如:原子、原子核、万有引力定律等一些课,这时可以利用和这些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科学方法等人文素材来引入新课。物理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因此用物理学史和科学方法等人文素材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体会到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为人风范。这些人文素材的导入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增强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如原子的教学,其知识目标很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但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很容易被教师忽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如果教师利用好了,可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对于原子的教学可以这样来导入: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古代科学尚不发达时,人们认为所有的物质是由金、木、水、火、土等几种物质组成的,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知道了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微粒,它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的。当时许多人认为电子、质子、中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曾经把它们叫做基本粒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质子和中子还有更精细的结构,还可以再分。从而使学生明白,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入的。又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时,可以先向学生说明两位学者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不同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靠力来维持,而伽利略认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从而为讲述牛顿第一定律铺平了道路。用物理学史、科学方法等人文素材来导入新课进,应注意根据物理课的学习内容,介绍有关的史料和背景,介绍过程要详略得当,突出与学习内容的联系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讲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三、利用类比方式导入新课类比方式是指找出两个事物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点,从而把一事物的有关知识点迁移到另一相同或相似事物。在物理学中,新概念往往同已有的概念、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一般都需要原有知识和经验的支持。运用类比方式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类比思维的能力。如:在讲功率时,可以首先给出两个做功的具体情境,一个重10千克的木箱,需要从一楼搬到六楼,如一个小孩搬运需要3分钟,若一个成人搬运只需要1分钟,试比较这两人做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除了对木箱做功相同,做功时间不同之外,学生会想到他们做功的快慢不同。由此教师可以水到渠成的引入一个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接下来给功率下一个定义,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以前学过的速度的定义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当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比较做功快慢的问题上,学生很快就会得出:两个物体做功相同时,比较所用时间;两个物体做功时间相同,比较所做功的多少,当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较单位时间内做的功,从而顺利得出功率的定义。又如:在讲电压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抽水机工作的示意图,问当抽水机工作时,水流动形成的水路跟什么差不多,学生自然会想到电路,然后出示一张电路图,在对比水路和电路的组成后,问水什么会流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水位差产生了水压,抽水机的作用就是保持一定的水压,水压使水产生了流动。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定的电压,那么电压的作用呢?学生自然而然的通过类比就会知道,电压的作用就是使导体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用类比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实现了知识或经验的迁移,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要思考一下本节课所讲知识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实际生活中的哪些信息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从而设计出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