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历史论文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 ‎  德育作为五育最重要的一方面,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是过去的人和事,我们在了解过去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吸收优秀文化,在批判继承中创造未来。这种历史课独有的特征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打下了基础。初中历史教学德育途径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我国,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以及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当然,现在社会的发展确实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但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道德教育。‎ ‎  道德教育应该放在首位,配合其它几育同时进行,不可偏废。现代教育还要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所以,教师要结合历史教学,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目前,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也称“德性”, 简称“品德”‎ ‎。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品质。还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在社会课教学中,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很多,因此,我们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适当补充一些最新资料,使德育教育更具时代感。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小见大,要适时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爱国主义行为应该是伟大的壮举,与青少年学生关系不大。因此,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同时把时事政治素材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时事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的综合性、明确的导向性和心理的吸引性,是政治课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  如我在讲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时,就将“朝鲜核问题”导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为实现半岛无核化,中国为什么要积极斡旋?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塑造健全向上的人格;讲述我国的工业时,通过内容教学,让学生了解到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粮食、棉花、煤炭、电力等都跃居世界前列,许多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综合国力已居世界第五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问题的数据比较,消除一些青少年学生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盲目崇拜的现象和对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妄自菲薄心理。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而确立社会主义好的思想等等。‎ ‎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大家都知道国旗,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标志和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每个人都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因为人人对生养自己的国家都怀有深深的感情,所以国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许多学校重智轻德,一些学生道德失范,思想品质下降,引用国旗于教学之中,能更加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除了平时在教室张贴国旗外,我还有目的播放歌曲《歌唱祖国》,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之中,在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中,去感受伟大祖国的宽广美丽,体会东方巨龙的腾飞,从国旗在联合国、奥运会、南极洲、珠穆朗玛峰的一次次升起,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庆节到来时,让学生动手制作小国旗,让学生从中产生爱国情素。,激发其爱国豪情。进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从古至今,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舍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等。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些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  四、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  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  要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