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数学和生活全球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数学和生活全球通

数学论文之数学和生活全球通 ‎ ‎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  一、让书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  数学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那么数学学习的素材也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生活数学。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同学们经常喝牛奶,有没有留意牛奶盒上标有‘脂肪≥3.1%, 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例题的事理进行改组、交换,会使例题教学更有亲近性、现实性,增强学生的共鸣感。如教学“‎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例题是这样的: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教学时我首先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某院四户人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十月份共付电费60元,这60元电费应如何分摊?话音刚落,学生就积极要求发言。‎ ‎  生1:可以把60元平均分给四户人家,60÷4=15(元)。‎ ‎  生2:我不同意这种分法,如果某户家用电器多,用的电就多,那他家付出的电费就相应要多一些。‎ ‎  生3:我认为要根据每户用电的多少来决定60元电费的分配。‎ ‎  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这四户人家各用了多少千瓦时电。‎ ‎  我接着出示:‎ ‎  住 户 王 家 张 家 李 家 赵 家 ‎  分电表数(千瓦时) 40 15 25 20‎ ‎  应付电费(元)‎ ‎  学生面对这张表格,陷入沉思。‎ ‎  经过这样一转换,拉近了例题与生活的距离。使原教材的“死”知识变成课堂教学中的“活”内容,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既学会了新知,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  二、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服务于生活 ‎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可以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 ‎  操作与实践是学生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最主要的手段,他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学习了比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吗?学生们通过讨论:用一根竹竿立在阳光下,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长,再量出旗杆的影长,用“竹竿的影长:竹竿的长=旗杆的影长:旗杆的高”解比例,很快算出旗杆的高度。‎ ‎  调查统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教学统计图表时,课本上原题给出了原始数据,不利于学生掌握统计的全过程。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社会调查,课上运用调查得到的有说服力的数据进行统计教学,学生通过调查、制表、绘图、比较,不但掌握了统计方法,而且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勤于估算,也能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用好数学。如学过“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的单位的“概念” 同时让学生联想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填写恰当的面积单位:课本封面约320,黑板面大约4‎ ‎  课桌面大约32。百分数应用题中加工240千克稻谷,可得大米175千克,求大米的出米率,大米的出米率约是75%,如果算出的结果与75%相近,说明正确的希望比较大。‎ ‎  三、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也就是说教师的数学教学材料、教学行为必须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有在兴趣的内驱力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  1.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认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  2.注意利用教材中的有效资源 ‎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挖掘各种资源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如一年级上册第14页“第几”的主题图(买票)、练习五(第47页)第4题(跳绳),就是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再现。 再如一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宝贵的可利用资源,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  3.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处处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特别要留心收集那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资料,供教学中采用。如新闻或报刊中有关小学教育、科技发展、儿童活动方面的内容,商店广告中有关儿童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学习用品的内容,校园中有关儿童的一些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 ‎  4.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 ‎  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不会恰当地提出问题,数学就会枯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94页(统计),当学生学过这些知识后,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要求:这些内容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请你提出一个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用刚刚学过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仿照教材中的例子来联想到自己生活的一些问题,如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晴、阴、雨)、全班同学家中电器的拥有情况(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  总之,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