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学历史教学2020论文六篇
中学历史教学2020论文六篇 【篇一】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校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重视,缺少兴趣,甚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每一届都有为数不少的历史学困生,转化历史学困生成为历史教研组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历史学困生的成绩是暂时落后,但并不能代表这群学生没有学好历史的希望。那么,如何引起本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现拟从影响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动机的因素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动机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动机 在做本小课题之前,我们抽样对某些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出现较强的历史学习动机首先是因为学业水平考或是高考要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所有学科全部及格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这就要求历史必有考试及格。高考中,文科生必须考历史,要想上理想的大学,历史他必须考出好的成绩,尤其是农村的学生。由于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一部分学生才产生了较强的历史学习成绩动机。在之前调查中发现,有85%的同学表示“如果不考历史,将不会花时间学习”,而“我努力学习历史,是为了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有好成绩,将来有好前途”,得分高居各个理由之首。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考试制度这一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学校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 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也强。而一所农村薄弱高中学校,不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学校各类硬件建设都远远落后于示范类学校。再加上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都较差,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高,历史学科更低。进入到我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低,甚至于不想读高中,或是家长逼迫过来读的,或是不读书不知道能干点什么。这样的学生在初中已经被科任老师视之后进生,而他们在初中时也是破罐子破摔。到高中后,学业任务更重了,困难使得这些学生更不想读了。玩玩手机、睡睡觉、抄抄作业、考试看看他人的,三年后运气好的话混个高中毕业证。而老师整天面对的都是一群不学的学生,职业倦怠、事业的成就感缺失、社会地位不高等等现象又使得老师激情缺乏,这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家庭环境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社会要求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家庭体现的,不同家庭及其氛围对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直接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那么孩子耳濡目染,对历史的了解也会相应增加,学习历史自会感到轻松有趣。反之,如果家长抱着学历史对将来没有用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历史学习,势必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固有观念影响都家长,英语培训之风也影响着家长,而近些年来艺术等各类培训红火也使得家长跟风。这些由家长态度再影响到学生学习动机。 二、提高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 (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触动着学生的学习动机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硬件上的缺失,农村薄弱高中学生的参差不齐,这些必须靠教师的个人魅力来弥补。教师的个人魅力是课堂上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爱自己的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小孩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就像严格要求自己的小孩,不歧视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优点等等。这些一如既往地去做,学生一会感悟到,最后会“亲其师”,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二)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研究并践行“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老师课堂上的 “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课后的死记硬背来获得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技能。这实际上就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始终得不到挖掘。 (三)指导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一步要求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写出提纲,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写下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这不仅能扩大了知识面,而且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好历史要准确记忆大量的基础知识。对学困生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记忆历史知识也有很多窍门,比如字头法、谐音法、奇特联想记忆法、歌谣法、排比法等等。用这些方法记忆,既记得准,又记得牢。历史教师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学困生,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有帮助。 总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关注学困生成长,教给学困生学习方法,指导学困生走出历史学习的困境,农村历史教学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篇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逐渐成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文化素养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记忆历史事件与时间,更重要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价值观与历史思维,这也是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长期坚持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学习效率不高。大部分学生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这一科目,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未能意识到知识对自身的意义,逐渐产生怠慢心理,与新课改理念相悖。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感受,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不断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灵活运用发现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发现教学法也被教师称为探究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教学法的应用,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与探究能力,扩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某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讲解现代史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个灵活开放的问题:城市是在农村形成之后才形成的,但为什么城市比农村的发展速度快呢?这个问题提出后,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家随即与同桌展开交流探讨,深入进行分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当堂给出结果,而是要求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下节课再进行回答。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寻求答案,有的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有的学生询问朋友或长辈、有的学生去网上查找资料。在查找过程中,学生们充分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与趋势,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大部分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分析需要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参考,考虑背景对事件的发展有何影响,如果单独对事件进行分析而忽略背景,则会加深学生的理解难度,甚至出现错误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时代背景,全面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例如,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洋务运动的发生因素,对蒋介石的评价”等,学生在阐述观点时,没有完整的思路,分析不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料、视频、图片等资源,为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背景的意义,置身于历史时代中,全面了解历史。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学生能充分了解近代战争中中华民族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从而能全面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与人物。情境模式教学的应用,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使其准确把握问题重点,从而正确回答问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同时提升思维的活跃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三】 摘要:在学历教育愈发普及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学校面临转型问题,其历史教学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从当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及解决对策出发,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效率 也并非妄自菲薄,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大环境下,尤其是学历教育已成风气的今天,中职学校的生存条件并不是很好:学校生源质量差;学生人数日渐下降,有些中职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人数比学生还多的怪象;教师队伍整体学起点及学历水平不高,后续进修动力和后劲不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不重视等,劣势很是明显。在学历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教育成了大部分学生的最佳和自然选择,只有极少数成绩落后、贪玩、家境一般的学生会选择中职。中职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人以上中职为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职学校尤其面临着怎样转型的问题。打铁还得自身硬,面对问题,我们要解决问题,而非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作为一名普通中的中职学校历史教师,面对危机,我们能做的便是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水平,以及竞争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入职考试或高考中占据优势。鉴于此,笔者可以从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寻找对策,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确实,历史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有人这样形容历史学科对人生的作用:“学习了历史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成功的,或者失败的人生阅历,成功的,我们可以去借鉴,失败的,我们可以去避免,我们的一辈子实际上就相当于别人的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因此,我们读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以史明鉴。历史如此重要,但是在当前(上文已经提及)的大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历史教材的内容已经无法与当前的中职教学实际相对接 笔者曾经调查过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出于兴趣。再问不喜欢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理论性太强,动辄各种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叙述,让人疲惫。确实,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15岁左右,而他们进入中职学校的直接原因是成绩落后,这部分学生的共性基本上合适学习基础差,贪玩,组织纪律性较弱等。而中职的历史教材基本上和高中历史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承袭了高中历史教材的额编写体例,尤其是对于材料的选择上,几乎是一模一样。另外,叙事呆板、语言干涩、理论性强等因素都使得学生的学习举步维艰。 实际上,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才是历史的主体是,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参考教材,但是不能完全的复制粘贴式教学,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构建历史,并引导学生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些。 二、社会关注度也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 从2007年在山东等四省区试点开始,新课改在中国拉开了帷幕,到了2012年为止,在全国范围内,新课改已经完全进入了高考阶段。在各级教育教学行政部门及广大中小学的推动下,新课改及其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在中国被接受,并被推广的如火如荼。尤其是其三大支撑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然而,就新课改而言,社会将更多的期待、包容、關注、支持给了广大中小学,甚至于大学,中职学校的新课改情况并不被大众所关注,这也就间接导致了部分中职学校教育资源流失、资金和培训不到位等情况。在教师教学方面,出现了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因为社会期待或重视度很低,导致中职学校的课改效率大打折扣。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出现了明显的习得性无助效应,觉得反正没人在乎,自己做什么努力都是没用的。因为产生得了习得性无助,教师进而对教学产生了深深的绝望和悲哀,从而过上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推日子”式生活,得过且过。对于教师而言,正常上课已经是努力了,谁还在乎能课改及要不要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问题? 三、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对于历史课堂敬而远之的原因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一块黑板一张嘴”,填鸭式教学伴随了中国基础教育几千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听讲模式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然而,在当前的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听讲绝对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 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外,还有不对等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等都是当前不利于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的消极因素。但是,我们得明白的是,中职教育当前本身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做不好转型就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高等学历教育是整个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学,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己的客观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想办法促进历史教学,以不变应万变。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 就现在国家对于教育教学的投资力度来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且连接了网络。历史是个古老的学科,但是我们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实现历史和现实的链接,通过调动视觉、听觉等来实现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也是符合学习金字塔理论的要求的。 (二)参与式教学也是必要的途径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好是15岁左右,他们正处于乐于表现自我的阶段,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助探究、质疑、辩论等方式将学生拉入到历史课堂中,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仅仅是推动者和管理者。显然,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辨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可以通过同专业教师间的合作实现校本教材的开发 校本教材开发的目标不是为了取代国家教材,而是为了补充相关材料,论证相关的观点。因为学生对于本地情况较为熟悉,利用校本教材就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和现实的对接,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本土文化。 总之,在学历教育愈发普及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学校面临转型问题,其历史教学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笔者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也一定能以最快的速度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杨荣娟.翻转课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尝试.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年第3期. [2]梁柳票.浅谈开发中职历史校本教材的研究与思考.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15期. 【篇四】 摘要:当前,教育体制改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本文试图通过高中历史教学中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以期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民族文化教育;渗透结合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中学历史学科性质的要求所在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历史课程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其铸造民族精神、坚定政治信,提升学生公民素养方面有重要的功能。从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出发,《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提出将“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历史课改的前提,在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在学习中国文明史内容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而能够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标志。那么,让学生认识到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哪些,从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强化民族意识,振奋起民族精神,进而捍卫民族利益的责任心,有了这些情感和力量才能真正自发的从心底产生“家国情怀”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为出发点,再加上南京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教学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渗透: (一)通过价值观引领,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教身就含有价值观的引领。比如笔者就曾经带着学生参观了位于南京城西北狮子山下的静海寺的《南京条约》史料馆,里面陈列着一位“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雄人物郭络罗·海龄的英雄事迹,让孩子们印象尤为深刻。通过阅读他的档案,让孩子们在多角度的探讨海龄的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联系到我们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就是“和”字,它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核心,而海陵正是得以精髓,在国家危难面前,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在无形当中渗透到孩子的心理,内化为自己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情感。 (二)通过史实认知,普及传统文化常识 因为其理解程度的有限以及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媒体,电视等对我们中华文化的认识一般只会停留在浅薄的层面。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常识。 (三)通过活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仅从课堂教学,书籍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虽然不少,但真正内化自己内心的文化认同却十分有限。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参加社会上一些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或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或社团展演中展示一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如中秋祭月仪式等等,让学生参与古代礼仪的同时也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深度的学术阅读,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目前,我们没有完整的配套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相关的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等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开设社团课等进行系统的教育与渗透。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学校教研组或是备课组的群策群力,提高教学设计质量,注重其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应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 使命感,对实现中国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流于形式,那么也是徒劳一场,甚至于适得其反。所以,授课要基于学情,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接受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三)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 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活动的开展,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根据每个学校的校情、效的开展下去。 总结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重而道远,在中学阶段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并不是家庭、学校、社会某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林存光;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內容,《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7年02期 [2]张庆;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4]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郜世奇;民族精神的概念界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篇五】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学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的需求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住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通过改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在不断摸索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研究出了一套比较适合的方式,即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它教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要采取个人的模式,应当充分融入到一个整体中去,大胆地提出疑问,在小组间的共同合作模式之下,探讨研究,在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及时地与老师进行沟通。下文就如何将讨论式教学的方法融入到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去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中学历史;应用研究 历史在我们的初中教学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它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我们的当今社会有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介于当今社会下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我们在教导历史的时候往往要求同学们死记硬背。给同学们记录一个重点的提纲,要求学生对着提纲背就行了。这种模式下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变得毫无意义,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宣扬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再次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应注重加强对于历史的文化教育,以宣扬历史为主要方向,将实际的生活与历史巧妙的联系到一起,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加强同学们的兴趣。 一、熟悉教学要求,做好课前准备 在讨论式教学的模式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在进行一门课程的时候提前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为历史的情节设置一些疑问,供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将故事的情节完整的展现出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播放有关商鞅变法的有关视频,通过影视的文学,使得学生能够对历史的表现有一个更加具象的了解。另外,这种形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都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相比较枯燥的课堂而言。在我们简单地陈述了故事的情节之后,可以提出问题“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就这个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几个人之间相互进行自由讨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书本的知识做一个探讨,对这个历史性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见解。在得出讨论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出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在各个小组都提出自己的结论之后,再在全班的范围内进行二次地探讨,深入探究研究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综合全班的探讨成果对其做一个整合,得出最完整的结论。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气氛是十分轻松愉悦的,课堂的氛围是很活泼的,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受拘束,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历史知识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而学生在课前也应当对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预习,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老师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另外,简单的预习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自己明白还有哪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堂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老师宣布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个讨论,从而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建立讨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 在我们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一般是需要对课堂中的学生做一个分组的,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分组的模式我们可以采取就近的模式,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课堂中在讨论的时间小组间相互讨论,探讨小组的问题。教师可以一次性的提出多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小组讨论,让课堂的效率更加的提高。小组间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不能对其嘲笑,应当及时的帮助他们完成,在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把自己的小组当做一个整体,一个共同的团队,合作亲密无间。而在做一些史实案例的时候,可以让这些小组都参与进来,例如在学习三国这段历史中赤壁之战的时候,将班上的小组分成三个,分别扮演魏、蜀、吴三个不同国家之间的成员,让他们模拟赤壁之战中每个主公的心思以及顧虑到的问题,在利益的分配面前做出自己的决定,而作为各个国家的臣子,在接受到主公的命令之后描述自己的内心活动。在完成这一演示之后,我们需要学生相互之间做一个讨论,描述自己的感想,总结在代入的过程中自己得到的体会。我们在这种小组的模式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让他们都参与到历史的舞台中去,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有一个很好的作用。而在一一的讨论之中,学生都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明白历史在我们文化长河中所不可缺少的角色,对比现今的生活方式,感受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并在日后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规划。 三、加强师生交流,解决学生问题 在学生之间的讨论固然重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也是更加重要的,很多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依旧是解决不掉的,这时候就需要主动地寻求老师的帮助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先将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外时间与老师进行一个探讨,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的时候,再与同学之间进行分享。而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在探讨中的错误的时候,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指出学生的错误,历史的学习也是具有很高的严谨性的。但在指出错误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定的问题,首先需要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再通过实例的讲解指出历史的学习是需要严谨性的。这样既补充了学生思维上的不足,又丰富了课堂的氛围,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小结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讨论式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面对这些语言性较强的学科的时候,讨论是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对于历史的知识学习,更能丰富自己的思维,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敢去想、去做。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付开镜.家族史纳入中学历史教学的设想[J].教学与管理,2014,18. [2] 唐彩凤.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学园,2015,07. 【篇六】 [摘要]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实用、方便,在初中历史复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富有创意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二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增大学生的复习容量;三是按钮操作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突破学生的复习难点;四是梳理框架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唤醒学生的动手意识。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初中历史;复习;作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初中历史复习,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在课本上画出重点,机械记忆,就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复习的效果。如果从教学实际出发,深入剖析教材,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多媒体课件在历史复习课中恰当运用,构建一种新型的历史复习模式,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复习兴趣,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大容量地掌握知识点,强化他们对知识的运用,提高复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九年级历史复习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多媒体课件,从四个方面阐述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复习中的作用。 一、富有创意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在历史复习课中,整合复习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具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传统复习所不及的效果。例如在复习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多媒体课件中,笔者设计了19张富有创意的多媒体图片,展示了复习目标、基础识记、重难点解析、课后思考和中考链接等。此设计图文并茂,涵盖的内容有要词填空、横纵向比较、案例宣言分析、杰出历史人物评价、新型考题预测等。这些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欲望和复习的兴趣,课堂学习氛围浓厚,达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增大学生的复习容量 多媒体复习课件的设计,实用、直观,可以增大课堂的复习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放矢地实现复习目标。例如在复习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多媒体课件的首页设计中,首先展示了英、法、美三国的国旗,让学生分析了三国国旗蕴含的深意。紧接着从下而上渐入的文字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该设计简约、淡雅、明快,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增加了复习的容量,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按钮操作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突破学生的复习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操作方便,有助于学生突破复习的难点。因此在复习的课件中安装按钮,根据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灵活操作,能让学生在“质疑——分析——作结”的过程中主动获取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复习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多媒体课件中的重难点解析环节,笔者安装了9个按钮。第一个按钮控制的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文字的呈现;第二个按钮控制的是横向比较中的革命动因、开始标志、重要文献的呈现;第三个按钮控制的是纵向比较中的文化遗产、革命意义、人物评价文字的呈现。剩下的其他几个按钮分别控制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中所包括的六个方面内容的具体阐述,环环相扣,层层设疑,在引导、点拨、思考、明确的环节中突破了复习难点。 四、梳理框架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唤醒学生的动手意识 初中历史复习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动脑和动口能力,还要唤醒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取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例如在复习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课后作业设计中,可让学生自选一部分自己感兴趣的复习内容,制作复习课件,梳理知识框架,安装操作按钮,突出复习重点,创新页面设计。教师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 总之,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复习中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它具体、形象、直观、实用、方便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历史复习课堂中激发兴趣,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突破难点,在轻松、愉悦、自然的复习氛围中完成复习目标,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