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31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计划总结之《绝品》教学反思
语文计划总结之《绝品》教学反思 长春版语文教材中的《绝品》一课是篇幅较长的小说,作者谈歌以古典韵味的语言写“义”塑“绝”。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进行解读: 一、口诵心惟,入境品人物 小说《绝品》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明作者的创作倾向,因此,课堂教学针对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展开学习。 课堂上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交流碰撞,形成对文章的纵深理解,力争使学生“口诵心惟”。在初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氛,进入语境。对于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用心揣摩语调,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人物的神情意志。 《绝品》一文中舍生取义、献身革命的常先生,重情重义、一诺千金的刘三爷,舍利取义、不忘祖训的王商人,斤斤计较又可以被人理解的马氏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作者对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刻画更多地呈现在人物语言的微妙细节上。人的情感能够最细致地表现在声音上,因此,我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直接感受人物或作家的情感。教学中摘引了刘三爷与常先生、王商人及马氏的几组典型对话,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从而还原了人物的心声,使学生找到了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捷径,进而反复诵读使学生沉入语境之中感悟语言,品味人物的性格。 二、细读涵泳,潜心会文本 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立足于对文本的细读。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和充分的阅读,对文本内在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只有牢牢抓住语言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 学生对文本的细读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和引导下、学生潜入文本的细读。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细读,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刘三爷和常先生的“笑”,常先生送画时的“郑重”与刘三爷接画时的“庄重”,马氏的“讥笑”和“冷笑”,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祖训等几处重点,细细品读,带领学生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享受到了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真味”。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 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们做到了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有效的文本细读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双重收获,既收获了文本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又收获了细读文本的经验、感受和引发的思考。 三、深思精悟,明旨赏绝品 《绝品》中提到的书画装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弘扬的大信与大义是中华传统美德,文章精短含蓄、内涵丰富的语言也尽显传统风格,这些都向读者展示着谈歌小说创作民族化的精神内核和民族化的表达方式,他歌咏民族精神,歌咏人间正道。 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了“绝品”的多重含义——画乃绝品;技艺乃绝品;人乃绝品;友情乃绝品。常先生对民族的大义凛然,刘三爷对朋友的义薄云天,王商人的舍利取义,以及常先生和刘三爷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都是义。这正是中华民族重义传统的充分体现,“绝品”的流传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流传。王商人传承了画,在他的身后还有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沿袭着民族精神,这正所谓“绝品不绝”!“绝品”,既是独一无二,又是永不断绝,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谈歌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和思想哺育!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表现民族意识和精神。作为语文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承载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和弘扬者,我们要借助文学作品引领学生亲近语言,涵泳品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点燃中华文明的圣火!查看更多